劇情簡介
央視版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根據施耐庵、羅貫中的同名古典文學名著改編。北宋仁宗皇帝時,天下瘟疫流行,官府無道,官逼民反。在梁山伯聚起以宋江為首的來自社會中下個層面的好漢,樹起“替天行道”的義旗。打州劫府、濟困扶貧,嚴重動搖了北宋朝庭的統治地位。該劇描述了梁山伯農民起義從聚義到失敗的悲劇結局。
劇情介紹
讓《三國演義》至為難堪的“武戲文唱”在《水滸傳》里得到了徹底的修正,香港金牌武指袁和平和袁祥仁被劇組請來出任動作導演,袁和平的事業峰迴路轉,《水滸傳》擁有了內地電視劇中最精彩的武打場面。其後的張紀中武俠劇雖然更唯美、更眩目、特效更多,但比不了《水滸傳》跟劇情結合緊密的寫實型打鬥。如果說有一點遺憾,就是評書、小說中熱鬧精彩的馬戰仍然沒能完全解決,翻翻滾滾大戰幾十個回合的場面根本看不見,經常是一個照面以後就有一方被打落馬下,另一方追下來在地上纏鬥。人是智慧型的,人能吊威亞脫離重力的束縛,馬卻不能。沒有《指環王》那樣的手筆和技術,馬戰問題就不能解決。好在《水滸傳》的精彩部分都是好漢們單獨行走江湖時發生的,馬戰的短板盡可以遮掩過去。
編導用更加現代的眼光重新處理了人物。《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中最殺人如草的一本,李逵等人最愛濫殺無辜;《水滸傳》也是最不拿女人當人的一本,書中女性不是“淫婦”就是“大蟲”。電視劇把這些殘忍、過時、偏執的東西全給修正了。還有就是,晁蓋和宋江的路線之爭,梁山內部各山頭的派別之爭,劇中都作了簡約而到位的表現,流露出一種現實主義的氣質。從敘事來說,取捨較為得當,平行蒙太奇大量運用,節奏明快。下面舉兩個例子說明:
1、與原著相比,劇本對林沖性格略加修改,人性化了些。比如王倫讓林衝去拿投名狀,原著里林沖沒有猶豫,直接說:“這事也不難”於是下山去取。劇本里,林沖開始想不通,下山後又遇上一對母子,不忍心下手而放行,嘆道:“想我林沖,想當一回強盜都當不成!”這讓林沖富有人情味兒,在高俅和王倫的逼迫下走投無路的感覺很強烈。
2、壓縮大量雷同化的戰爭場面,如宋江收服呼延灼、關勝、董平、張清,都是廝殺幾陣,戰他不下,然後略施小計,對方陷入被動後,一勸即降。重點展開晁蓋和宋江對梁山發展路線的分歧,兩人各懷心事、話不投機的場面甚多,直到晁蓋死於曾頭市,仍不肯直接傳位宋江,而是遺言“誰捉住史文恭,誰就是山寨之主”。這樣安排使全劇主線明朗,寓意深刻。
之前,電視劇《紅樓夢》因結尾對原著改動太大而遭詬病,《三國演義》的蕭規曹隨又被批評圖解小說,《水滸傳》的改編壓力不小。劇組剛剛披露了要依據百回本來拍攝,古典文學教授張國光就通過報紙發出呼籲,懇請《水滸傳》的拍攝者不要依據一百回本,而要根據七十回本來拍攝,並稱這也是其他學者黃天驥、劉世德等人的意見。好在主創人員定力不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了。導演張紹林說:“改編中改變了過去缺乏創造性的照本宣科和不尊重原著的狗尾續貂,在忠於原著思想實質、主要人物性格命運和結局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使宋江等主要人物更為清晰豐滿。在結構上,我們彌補原著頭重腳輕的缺陷,追求虎頭、熊腰、鳳尾,使全劇的觀賞效果程上升趨勢。”編劇楊爭光說,“電視劇表現了水滸好漢們從個體到群體,從起始的英雄氣到最終的悲劇結局的全過程。以忠和義的矛盾來組織人物,構置情節,英雄們的性格由單純走向複雜,情節由單線條織成網路,痛快張揚的氣象逐漸為蒼涼悲壯取代。”如此一來,《水滸傳》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三國”的保守傾向,在創造性和電視化兩方面有了明顯改進。
中國有一句老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怕的是少年人讀了“水滸”好勇鬥狠,成年人讀了“三國”變的奸詐。其實,這樣的告誡多半是毫無效果的,只不過是用擔心的語調說出了這兩部書的最大特點。相比《三國演義》的淺近文言,《水滸傳》的明清白話對當代人來說沒有閱讀障礙,而且因為夠曉暢、夠熱鬧,這本書在民間的傳閱率更高。進入新時期以來,通過連環畫、傳統戲曲、電影以及山東電視台的電視劇《水滸》,梁山好漢的故事得到了既深又廣的傳播。時間到了1997年,中國人的娛樂方式已經很豐富,螢屏上的電視劇數量猛增,《水滸傳》跟前三部名著劇相比,已經失去了一家獨大的“王者”風範,但收視成績仍然不俗:平均收視率為36%,最高達46%,在山東電視台播出則創下58%的收視率。
《水滸傳》播出時,《好漢歌》廣為傳唱,英雄豪情迴蕩神州,“該出手時就出手”成為這一時期的流行語。演唱者劉歡回憶說:“趙季平老師找我時拿了兩首歌,我後來才知道,他主要是另外一首歌來找我。他把《好漢歌》擱到我這裡,當時他們製片跟著他來的,說這個可能夠嗆,這詞可能通不過。我也沒去理會,當天把那首歌錄完了,趙季平說另外《好漢歌》伴奏也做了,你能不能也錄一下,我說既然伴奏做了,那就錄一下唄。我一聽這個伴奏,一看這個詞,就跟錄音師說,你給我把那個伴奏送大一點,我的人聲小一點,這樣我可以唱得比較誇張,就這么錄了。過了兩個多月,央視元旦劇組來找我,讓我去太湖影視城錄這首歌,我說你們起什麼哄,人家劇組都說這個歌詞有問題,他說沒有啊,片子我看了,就是這首歌。那時候我也沒看到這個劇,這個歌就這么出來了,太有意思了。這首歌是易茗老師寫的,最流行的一句是該出手時就出手。這句本來是他原先寫給《便衣警察》的,金色盾牌熱血築就,危難之處顯身手是林汝為老太太改的,原來是該出手時就出手。老太太說警察你該出手時就出手還了得,改了。為了這么一句詞,他耿耿於懷了小20年,放《水滸傳》裡頭倒是蠻合適的。”
影視劇歌曲
《好漢歌》詞作者易茗說:“我寫影視劇歌曲的歌詞要考慮到全劇,比如為《水滸傳》寫《好漢歌》,那就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好漢歌》洋溢的是一種英雄氣概,原詞不叫《好漢歌》,叫《四海皆兄弟》,而且前頭三句不是現在的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斗,最早寫的是四海皆兄弟,五湖是朋友,男兒相交一碗酒。後來我感到結義還是不太足,還是要聚義,最初寫哥哥說聲走,上山找朋友,生死之交一碗酒,後來就改成聚義,說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一路看天不回頭,好象有點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精神。但是光聚義後來覺得不夠了,你聚在一起乾什麼,就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是這么完成的。也不能用《四海皆兄弟》的標題了,就改成《好漢歌》。實際上這個歌詞並不能涵蓋像宋江、林沖等人,關注點在武松、李逵、魯智深這些人物。關於靈感的事,每個人到了一定時期都有很多的生活閱歷,都讀很多的書,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這方面大家都差不多,至於怎么出現的這種詞句,我確實說不清楚,也有很多人更有才華,更有見識,但是一生創作的靈感火花沒有迸出來,這樣人如果給《水滸傳》寫主題歌,可能比《好漢歌》還好。實際上像《水滸傳》在我介入創作的時候,就已經有幾百份歌詞了,我也沒有權利看到,估計裡頭也有不錯的。我覺得,一首主題歌它就十句八句,它根本無法涵蓋電視劇裡面的全部思想內容,你可以抓住一點,把它寫的深入一些、投入一些,算是給電視劇的一種幫忙,但是一部影視劇的主題歌,如果寫成產品說明書,把這部劇所有的思想內容都用一兩句,堆砌在歌詞裡頭,我估計這個歌詞可能要失敗。”
主創介紹
在張藝謀和張偉平之前,中國影視圈最有名的“二張”是導演張紹林、製片主任張紀中,《水滸傳》是兩個大鬍子合作的顛峰之作。他們都是從山西電視台出來的,合作過很多優秀作品。
張紹林做記者的時候就是抓新聞的好手,後來轉行拍電視劇,導演的《無字的歌》、《太陽從這裡升起》、《楊家將》、《有這樣一個民警》、《好人燕居謙》,多數都獲得了飛天獎。他從《三國演義》後調入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近年拍攝了《傻小李元霸》、《國寶》等劇。張紹林有著出色的藝術感覺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插隊山西的北京知青張紀中有著靈活的經營頭腦。請注意,張紀中當時只是製片主任--跟組管帳的,而掌握終極財政大權的製片人是任大惠,他也是《三國演義》的製片人和《紅樓夢》的製片主任,在《水滸傳》里扮演了宋江的父親宋太公。張紹林賦予《水滸傳》以油畫般的攝影風格以及節奏明快的敘事風格,除了刻意為潘金蓮做翻案文章的那一段有些拖沓的感覺,其他段落都像神行太保戴宗一樣腳不點地。中國電視劇是如此地慢條斯理、不厭其煩,所以《水滸傳》的這個優點尤其難能可貴。
音樂是趙季平寫的,此公可稱中國影視音樂第一高手。《好漢歌》借鑑了山東民歌《王大娘補缸》,被劉歡唱得氣勢奪人。這首歌還曾引發一場官司:1998年5月28日,劉鴻志在《羊城晚報》公開發表了《“好漢”與“王大娘”咋就這么像》的文章,認為趙季平所作的《好漢歌》即《王大娘補缸》。之後法制文萃轉載了該文,並使用了“《水滸傳》的主題曲《好漢歌》竟是剽竊之作”的標題。趙季平認為該文矛頭直指曲作者的道德品質,起訴要求劉鴻志及兩家報社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20萬元,並承擔全部訴訟費。法院審理後認為,趙季平汲取素材屬於正常文化創作,兩家報紙刊登的該文中有用詞不當之處,應予以批評,但並未構成侵權,駁回了趙的訴訟請求。
說完主創說演員。《水滸傳》是四大名著劇集中拍得最晚,跟八十年代的《紅樓夢》和《西遊記》相比,其絕大多數演員如今還活躍在影視圈中。
演員介紹
五大主演中“宋江”李雪健不需多言,他一直是裝龍像龍、裝虎像虎,他在劇中但有上命就把屁股撅得老高。這一點總是被一些觀眾所詬病,認為這個宋江太窩囊,不像個大丈夫。其實李雪健演得很好,他沒有按金聖歎的批語來做戲:“宋江,偽人也”,他雖然有權謀,卻是一心要為梁山弟兄謀個出路。他始終認為占山為王不是終生職業,這是他和晁蓋集團的本質分歧,也是他和鐵牛不可調和之矛盾。在皇上和高官面前唯唯諾諾,正見得他用心良苦,為了兄弟們的善終而不惜委屈自己。
“林沖”周野茫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演員。用金聖歎的話說:林沖,狠人也。他的“林沖”夠小資,似乎不夠狠毒。他最近一部戲是跟已故笑星付彪合作的《大清官》。這部戲明顯模仿《鐵齒銅牙紀曉嵐》,他演的皇上、高明演的劉統勛、付彪演的奸臣福康,就像乾隆、紀曉嵐、和砷的三角關係。這類戲就是討喜,他的卡通皇帝也算受歡迎。
在《水滸傳》之前,丁海峰只是演了幾個不知名的電視劇。當時張紹林正在尋找一個跟“老武松”祝延平形象不同的清秀演員,看到了《太陽淚》里的丁海峰,就把他找了來演武松,果然獲得成功。丁海峰後來又在陳凱歌的《荊柯刺秦王》中扮演了秦舞陽,在電視劇《獨行侍衛》《江山風雨情》《將門風雲》中擔綱主演,但至今未能擺脫“打虎英雄”的固定形象。趙小銳與角色氣質契合,“李逵”是他藝術生涯的高峰。“魯智深”臧金生也是一樣,他後來在《笑傲江湖》里演了不戒和尚。
《水滸傳》的配角演員也大有來頭。其中很多角色沿用了“三國”老人。“赤發鬼”劉唐的扮演者邰祖輝是個奇人。他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曾是包頭歌舞團的男高音歌唱家。參加拍攝了《三國演義》,任副導演並飾曹仁。後來竟然成了鞏俐的經紀人。2000年,鞏俐為哈爾濱製藥六廠產品蓋中蓋所拍的廣告中,因捐贈希望國小的情節被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指為“子虛烏有”,而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當時,出來為之鳴冤叫屈的就是邰祖輝。鞏主演的《漂亮媽媽》中,他是總製片人。
“阮小七”李冬果有一張令人過目不忘的臉,他也做過《三國演義》的導演助理,演過孟獲手下的孟優,最近的作品是《關西無極刀》。楊雄的扮演者是《三國演義》里演了數不清大將的陳之輝,他還演了史進的師傅王進。石秀是《三國演義》里趙雲的扮演者之一楊凡。“浪子燕青”王光輝在《三國演義》里演過曹睿,近來參與過張紹林《國寶》的演出。
“孫二娘”梁麗出道早,多演配角,《水滸傳》後在《射鵰》《神鵰》中都扮演了因愛成痴的瑛姑,在《神醫喜來樂》中扮演李保田的夫人。“扈三娘”鄭爽京劇武旦出身,近年作品有《天龍八部》《皇太子秘史》等。“李師師”何晴是唯一演全了四大名著的女演員,《西遊記》里的“憐憐”,《三國》里的小喬,北影的電影《紅樓夢》里的秦可卿。林沖的娘子由王菁華扮演,她演的電視劇太多,最新的角色是《倚天屠龍記》里的滅絕師太。潘金蓮是王思懿演的,她回憶說:“導演沒把潘金蓮處理成淫婦,雖然原著里的壞事我都幹了,但觀眾同情感較強。”西門慶是李強演的,王婆是李明啟演的,這個男盜女娼的“鐵三角”很出色。另一個淫婦“潘巧雲”是牛莉演的,那時她剛出道淨跑龍套,包括《離婚》里吳太極教的那個女弟子。
“楊志”翟乃社是上影的著名演員,八十年代就已走紅,主演《屠城血證》《夜半歌聲》,還曾受邀參演斯皮爾博格的《太陽帝國》。在黃曉明版的《神鵰俠侶》里,他扮演了歐陽鋒,比《射鵰》里的尤勇有氣質多了。“吳用”寧曉志是前線話劇團演員,《DA師》《高地》《我的兄弟叫順溜》等軍旅戲中均有他的身影。“阮小二”劉衛華是長影演員,《水滸傳》後演過《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十四爺”。高衙內由洪劍濤扮演,就是《炊事班的故事》里的“胖洪”,《武林外傳》里懼內的“錢老闆”。笑星李琦演了潑皮牛二。北京人藝的兩位老演員也來助陣,林連昆扮演了陰陽怪氣的奸臣蔡京,黃宗洛扮演了宋江的頂頭上司鄆城知縣。童貫由雷恪生扮演,老年高俅由魏宗萬扮演。扮演蔣鬥神的德力格爾老早就演了電影《成吉思汗》,最近又演了《隋唐演義》里的程咬金。
“晁蓋”張治中是山西省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話劇《立秋》是近年罕見的現實主義佳作,他扮演了眼光超前的晉商“許凌翔”。張治中原先是萬榮縣的電影放映員,逐步成長為表演藝術家。除了晁蓋,他還演過《三國演義》中的馬謖。在山西省話劇院工作20多年,張治中不僅主動讓戲,還兩次把評一級演員職稱的機會讓給了快退休的老同志。幾年前,張治中榮膺“德藝雙馨”稱號。
“晁蓋”張治中是山西省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話劇《立秋》是近年罕見的現實主義佳作,他扮演了眼光超前的晉商“許凌翔”。張治中原先是萬榮縣的電影放映員,逐步成長為表演藝術家。除了晁蓋,他還演過《三國演義》中的馬謖。在山西省話劇院工作20多年,張治中不僅主動讓戲,還兩次把評一級演員職稱的機會讓給了快退休的老同志。幾年前,張治中榮膺“德藝雙馨”稱號。
幕後花絮
江湖人稱“中國電視劇第一製片人”的張紀中,其事業真正起步於央視《水滸傳》。張紀中在這部戲中徹底成長起來,掌握了電視劇的運作規律,積攢了足夠的人脈資源,包括央視的信任、投資商的關係、演員和製作班底。在《水滸傳》之後,張紹林固守央視為影視部服務,張紀中一邊給央視效力,拍了《民工》《呂梁英雄傳》,一邊出門與民營公司合作,拍攝金庸劇。張紀中能成就今日之威名,與他手下的一票台前幕後高手分不開,其中最傑出的當數康洪雷、于敏、趙箭三員大將。
張紀中和于敏是在1995年11月初次見面的,當時央視版《水滸傳》即將開拍。為了改善《三國演義》為人詬病的武戲,不惜血本地請來了香港的動作導演袁和平。袁氏兄弟也有自己的班底,他們想用自己熟悉的攝影師。而且,武戲的拍攝對攝影師有很高的要求,攝影機的機位異於常態,要求人的身位也得異於常態。動作速率極快,拍攝時機稍縱即逝。雖然是氣焰逼人的央視,玩轉《水滸傳》這樣的大部頭還是要精打細算,“說大話使小錢”的事兒時有發生。出於費用的考慮,央視抱著試一下的心態找來了由演員轉行當攝像的于敏。當時的于敏一頭長髮綁在腦後,氣質狂放不羈,張紀中一見他就覺得很不放心,做了換人的準備。
一上來拍的是“白雲客棧”的戲,燕青打擂之後與李逵逃到此處,遭到官兵的追殺。頭回拍攝武戲的于敏交上了令人滿意的答卷,他的鏡頭移動準確到位,畫面既不呆板也不花哨。袁和平表揚說:“這個攝影感覺極好,所有的要求都能達到,一點兒也不比我們原先的攝影差!”于敏坐穩了《水滸傳》攝影師的位置,並且在1998年最終獲得電視劇飛天獎最佳攝影。在《射鵰英雄傳》中,于敏開始擔任導演工作,《天龍八部》就出力更多。
《水滸傳》武術指導趙箭後來也成了張紀中班底中重要的一員。趙箭是陝西人,豫劇團武生演員出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導演大舉進軍內地拍武戲,趙箭憑著自己的身手進入了影視圈。趙箭曾在徐克《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里扮演了趙天霸,在《水滸傳》中與袁氏兄弟合作。趙箭的悟性很好,設計的動作漂亮得體,獲得了袁和平的信任。《水滸傳》拍攝十個月後感覺到,僅靠一個文戲組、一個武戲組,難以按期完成進度,決定再增加兩組人馬拍攝。增加的文戲組由副導演陸濤帶隊,武戲組就交給了趙箭,高俅踢球的場面、武松飛雲浦之戰就是他拍攝的。在《笑傲江湖》中,趙箭又與元彬合作,進一步掌握了武戲的拍攝方法,到《天龍八部》和《神鵰俠侶》時已能獨當一面。
張紀中轉拍武俠劇之後,最初用的都是成名導演。《笑傲江湖》之黃健中,《射鵰英雄傳》之王進,《天龍八部》之周曉文。張紀中是演員出身,多年來飄轉於影視圈,轉行以後成為一個強勢的製片人。如果是在美國,製片人是劇組絕對的當家人,製片人的權威無庸置疑,導演是製片人請的,一般是不會有意見分歧,就算分歧了也絕對是製片人說了算。可這是在中國,影視作品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主要是被當作一門藝術,劇組沿用的是“導演中心制”。市場化的浪潮畢竟席捲過來了,製片人的聲威一天天在壯大。導演只從藝術效果考慮問題,製片人的頭等大事是成本控制。由此,導演和製片人要沒有矛盾就成了天下奇聞。更何況,“老大”之爭並不限於業務層面,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衝突在裡頭。張紀中和黃健中的相處算是融洽,張紀中和王進鬧得很不愉快,王進中途退出。張紀中和周嘵文也鬧得不可開交,為了工錢的事兒鬧出官司。這就讓張紀中培養自己班底的願望更加強烈,導演于敏和動作導演趙箭成了他心目中的最佳組合。可是畢竟此前沒有獨立挑頭乾過,能不能勝任萬人矚目的金庸劇的拍攝?張紀中的心裡也沒底,於是先用部頭稍小的《永樂英雄兒女》做試驗。於趙組合很爭氣,一舉攻克這個小山頭。從此,他們挑起《神鵰俠侶》《鹿鼎記》《碧血劍》的大梁,張、於、趙的搭檔一路衝殺過來。
康洪雷現在如日中天,一部《士兵突擊》讓他成為“突迷”心中的聖人。他也是在張紀中的羽翼下成長起來的,他的《激情燃燒的歲月》《民工》《青衣》都是張紀中擔任的製片人。在張紀中麾下,于敏和趙箭負責古裝戲,康洪雷負責現代戲。張康兩人初識也是在《水滸傳》,康洪雷當時是副導演。副導演這個活兒有很大的彈性,你要沒悟性、不留心或者沒機遇,可能一輩子都是個招呼民眾演員的“人販子”,或者喊喊開機、關機的小配角,但你要是個有心人、明白人,在協助導演的過程中練了自己的本事,再有點兒上位的運氣,你就能出落成青出於藍的大導演。很顯然,康洪雷是一個有心人。張紀中回憶,當年為了讓康洪雷獨自導演《青衣》,他頂著壓力五次更換投資方,原因只是對方沒聽說過這個人,不認這個初出茅廬的傢伙。
還有很多演員,也是張紀中經常使用的。李亞鵬用了兩次,儘管令狐沖和郭靖都招了罵,但張紀中至今不悔。劉亦菲用了兩次,王語嫣和小龍女都獲好評。孫海英用了三次,“石光榮”紅透半邊天,“田伯光”和“洪七公”毀譽參半。《水滸傳》里的“花榮”修慶夠文秀,是絕對的正面人物,之前他是港台武俠片中大牌演員的替身,之後《射鵰》里他就成了好色又對黃蓉情有獨鐘的歐陽克,到了《天龍八部》里他是一輩子做著復國美夢的可憐蟲慕容復。這兩個亦正亦邪的人物使他進入了好演員的行列。修慶是戲曲演員出身,其父親修正宇是著名的豫劇演員,其兄修革在《水滸傳》里演了最初的高俅,後來在《天龍八部》劇中演風波惡。
“霹靂火”秦明的扮演者是王文升,《笑傲江湖》里他是成不憂,《射鵰》里是侯通海,《天龍》里是單正。他還是于敏的執行導演,幕後的活兒更重於台前。青藝演員王衛國演了盧俊義,人高馬大,器宇不凡,後來也總演帝王將相。在《水滸傳》之後,他又演了《射鵰》里的一燈大師。“阮小五”張衡平是全國健美冠軍,從1989年開始到1995年,在85公斤級比賽中一步一個腳印終於奪冠。他在劇組擔負全體梁山好漢的強化體能訓練。他是張紀中的心腹愛將,在《笑傲江湖》飾陸柏,《射鵰英雄傳》飾魯有腳,《天龍八部》飾褚萬里。“王英”許敬義形象獨特,觀眾或許記不住那么多劍眉虎目的英雄好漢,卻肯定會其貌不揚的“矮腳虎”,他在《笑傲江湖》中是“桃谷六仙”之一,在《神鵰》是“西山一窟鬼”之一。
對於很多70後生人來說,《西遊記》是少年生活的一部分,《紅樓夢》是青春期精神食糧,《三國演義》和大學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而《水滸傳》則是他們踏入社會後對文學名著的“重讀”。值得一提的是,《水滸傳》的播出不僅在民間再次掀起水滸熱,而且取得了出色的商業回報:貼片廣告每秒一萬元人民幣,算下來每集的廣告收入達240萬元,43集下來收入上億。而且,《水滸傳》延續了《西遊記》、《三國演義》在海外的高價位,在香港就賣到了每集1萬2千美元,這使得央視高投入、高產出的四大名著電視劇工程完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