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比較文學簡明教程》](/img/0/598/nBnauM3X1UjM0QzM5ITN4UDNyITM5QDNxUjMwADMwAzMxAzLyU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總體來說,該書較為圓滿地實現了作者的撰寫初衷,不失為比較文學入門級讀者的理想選擇。
目錄
第一章文學研究的新途徑——比較文學
第一節文學研究的三種途徑: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
第二節文學研究的另一種途徑:比較文學
第三節比較文學起源於了解他人的興趣
第四節比較文學尋求他種文化的應和
第五節比較文學在與不同文化和不同學科的關係中尋求文學的生長點
第二章為什麼要學習比較文學
![《比較文學簡明教程》](/img/7/2ce/nBnauM3XwgTO5gzN4EjN4UDNyITM5QDNxUjMwADMwAzMxAzLxY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第一節我們所處的時代——文化轉型
第二節文化轉型與文化多元
第三節比較文學有助於多元文化的發展
第四節比較文學有助於擴展人們的精神世界
第五節比較文學有助於從他人觀點更好地理解自己
第六節比較文學是參與和更新世界文學建構的重要途徑
第三章比較文學的歷史
第一節比較文學的發端
第二節比較文學在當國的發展
第三節比較文學在美國的發展
第四節比較文學在俄蘇和期他國家
第五節比較文學的進一步發展——定義之爭
第四章比較文學在中國的崛起
第一節中國比較文學的源頭
第二節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的出現及其發現
第三節錢鍾書和他的《管錐篇》
第四節六七十年代中國比較文學在港台地區的發展
第五節中國比較文學的新起點
第五章差別·類同·流變
第一節“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較文學的重要原則
第二節素材—題材—題旨—主題
第三節題材、題旨和主題的比較研究
第四節主題和題材的流變
第五節意象、象徵、原型的比較研究
第六章接受·影響·交流
第一節接受理論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傳統的影響研究
第三節接受理論與影響研究
第四節接受與影響的多種模式
第七章詮釋·理解·翻譯
第一節詮釋的多樣性
第二節詮釋循環與過度詮釋
第三節互動認知與雙向詮釋
第四節翻譯在比較文學中的地位
第八章比較文學視野中的詩歌、小說、戲劇和文類
第一節中西詩歌比較研究
第二節中西小說比較研究
第四節中西文類比較研究
第九章比較文學視野中的文學理論
第一節中西詩學關於文學存在方式的探討
第二節中西詩學關於文學存在理由的探討
……
第十章西方文藝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
第十一章跨學科研究:文學與自然科學
第十二章文學與哲學社會科學
第十三章文學與藝術
附錄: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比較文學
後記
書摘
1963年,法國著名比較文學家艾田伯(EtiembleRene)總結1958年教堂山和1962年在布達佩斯召開的大會,發表了論戰性的專著《比較不是理由》,這本書1966年以《比較文學中的危機)為題在美國出版。它全面總結了過去的論爭,開拓了新的視野。他認為“文學的比較研究”,包括對那些相互之間沒有直接影響關係的文學的比較研究都會對當代文學作出貢獻,例如關於毫無聯繫的詩的結構或小說結構的比較分析就會幫助我們發現詩歌或小說本身必須具備的特性。他舉例說:“我講授了一門再正統不過的課……所有我用來評述歐洲前浪漫主義的誕生的引語均出自中國詩歌,從生活在紀元之前的屈原到宋代。”能“用公元前和公元後12個世紀的中國詩歌來解釋18世紀的前浪漫主義的所有題材”,就因為“那些形式存在著,類型存在著,不變因素存在著”。在他看來“歷史的演進”和“美學的沉思”兩者不但不對立,而且必須互相補充並結合起來。因此,18世紀到20世紀中國道家學說在歐洲的傳播(或者甚至於禪宗),20世紀美國電影對法國(或德國、或英國)文學的影響這類課題就和“能,,樂和悲劇(或“狂言”和鬧劇)的比較詩學等課題同樣重要。艾田伯的功績在於溝通了影響研究和並無事實聯繫的平行研究,承認兩者同等重要,並開始把兩者研究結合起來。
艾田伯實際上接受了大部分韋勒克的意見。他提出了“比較文學是人文主義”的觀點,主張把各民族文學看作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相互依賴的整體,而比較文學正是促進人們相互理解,有利於人類團結進步的事業。更值得重視的是他極富創造性地提出了異質的中西比較文學發展的可能性和前景,從而削弱了歐洲中心論。這些貢獻使他和美國的韋勒克一起,用他們的主張明顯地影響了六七十年代乃至80年代初期的整個比較文學的發展趨向。
真正體現了,這十餘年來爭辯和討論的成果的是韋勒克本人在1970年所寫的<比較文學的名稱與性質)。早在1965年,韋勒克在美國比較文學學會以主席身份所作的報告中就已經強調指出,不但應在“把文學作為藝術來研究與把文學放在歷史與社會中去研究這兩者之間保持平衡”,而且也應“在擴大和集中之間,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之間保持平衡”。在1970年的文章中,韋勒克強調指出;第一,比較文學是一種沒有語言、種族和政治界限的文學研究;第二,對比較文學來說,比較歷史上毫無關係的語言和風格方面的現象,同研究從閱讀中可能發現的相互影響和平行現象一樣很有價值,他說“研究中國、朝鮮、緬甸……
作者簡介
樂黛雲,1931年1月生於貴州,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英語四會,俄語可閱讀。現任北京大學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外國語大學顧問教授、東北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大學兼任教授。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全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1984—1998)、深圳大學中文系主任(1984-1989)。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1990—1997)。
訪問講學
1981—1982哈佛大學博士後訪問學者
1982---1984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東方文化系研究員
1991---1992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兼任教授
1995---1996澳大利亞麥爾本大學訪問教授
1997---1998荷蘭萊頓大學胡適講座教授
1999---2000香港科技大學訪問教授
參加會議
1981年8月紐約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第十屆年會
1983年7月夏威夷中國現代文學國際討論會
1985年8月夏威夷比較哲學國際討論會
1986年7月德國漢堡亞洲與北非第32屆年會
1987年8月慕尼黑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
1987年9月美國第二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會議
1989年6東京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理事會
1990年8月東京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研究方向
二十年來一直從事比較文學研究。歷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1985—1998)、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1989—1997),自1989年擔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至今。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學科中人與人通過文學進行溝通的種種歷史、現狀和可能,其根本目的就在於通過文學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堅持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改進人類文化生態和人文環境,避免災難性的文化衝突以至武裝衝突。文化的多元發展以及人們溝通和對話的需要正是比較文學的靈魂。
自國務院將比較文學學科列為中國文學研究四大學科之一,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現當代文學研究、文藝理論研究並列以來,中國比較文學隊伍有了很大發展,目前已成為世界比較文學的一支人數最多,能量很大,有一定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的學術力量。1985年成立的北大比較文學研究所是全國第一個建立起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以系統培養比較文學專門人才為目標的學術基地。近年來,本人特別關注在經濟、科技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如何通過文學促進文化的多元發展和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和理解,既反對文化霸權主義,也反對文化孤立主義;主張既努力從他種文化吸取營養,又在與他種文化的比照中,認識和克服自己的弱點,並將己有特長貢獻於解決人類的共同問題。例如探討如何使極其豐富的中國傳統詩學為現代所用,即在中國傳統詩學的基礎上,參與現代世界重大文藝理論問題的討論,使之成為建構未來文藝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21世紀將是一個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充滿著複雜矛盾鬥爭、各學科逐漸走向綜合的時代,從中國文學的理論和實踐出發,探討這一或將覆蓋今後百年的跨文化、跨學科的大問題,將會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創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