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避諱是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一個現象,是對尊者的敬重,也是對權貴的敬畏,起於周,成於秦漢,訖於清末,延續2000多年。主要有作某、標諱、省闕、代字、更讀、曲說、改稱、缺筆、變體、析言、拆字、覆黃、填諱、留空等多種形式,在古籍、文獻之中都會遇到,給後人閱讀和使用典籍、文書造成不小的麻煩,但掌握規律後,也會給校勘、斷代以很大的幫助。近代史學大師陳垣著的《史諱舉例》,其書提綱挈領、言簡意賅,對歷代避諱現象做出了歸納和總結,是避諱學裡程碑式的著作。但畢竟篇幅有限,歸納有餘,展開不足,例證較少。王彥坤的《歷代避諱字彙典》則引書500餘種,收避諱字詞987條,按朝代和不同的避諱對象分立1298條,是閱讀古籍很重要的一部工具書。即可閱讀,也可查檢,非常的實用中圖這本是中州古籍97年的初版,09年中華書局又出了新版,因沒見過新版,不知修訂了多少,但主體部分應該還是那些。中州古籍這版,定價較低,雖然紙張不是很好,但精裝一大冊,比較經濟實惠。
基本信息
書名:歷代避諱字彙典作 者:王彥坤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時間:2009年07月ISBN:9787101069952開本:16開定價:59.00元
內容簡介
《歷代避諱字彙典》內容簡介:避諱有廣狹二義。廣義的避諱實際包括敬諱、忌諱與憎諱三種情況。由於封建禮制、禮俗的規定、約束,或出於敬重的原因,而不敢直稱尊長名字,以至諱用與尊長名同或僅音同之字的,這是敬諱。如漢武帝名徹,漢人諱“徹”為“通”,而《史記》、么漠書》並稱“蒯徹”作“蒯通”等。出於迷信畏忌心理而諱用、諱言兇惡不吉利字眼或音節的,這是忌諱。如吳人諱言“離散”,稱“梨”為“圓果”,稱“傘”為“豎笠”等。出於厭惡憎恨心理而不願名姓、物稱與仇家或鄙夷之人姓若名同的,這是憎諱。如唐肅宗惡安祿山,郡縣名帶“安”字的多加更改等。狹義的避諱專指敬諱一類情況。這是我國古代史上特有的現象,其俗起於周,成於秦漢,盛於唐宋,延及清末,歷時兩千多年,它不但是我國古代文化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而且也是一切需要利用古書材料的研究工作者所不容忽視的問題。敬諱之初,但避君主、上司、父祖、尊者、長者、敬重者之名及名之相同字而已,此所謂避正諱。三國以後,開始有連與名音同、甚至音近之字也迴避的,即所謂避嫌名。如晉羊祜為荊州守,州人諱其名,皆稱戶為“門”,又改“戶曹”為“辭曹”。後世諱避嫌名的風氣愈演愈烈,至宋頒布文書令,竟有一帝應避嫌名超過五十字的。
圖書目錄
凡例
諱字目錄
正文
附錄
秦以來歷代帝王廟謐名字墓號年號表
徵引書目表
工具書及史書中不明避諱致誤舉隅
略論敬諱對漢語言文化的影響
四角號碼綜合索引
拼音檢字表……
工具書概覽
工具書是專供查找知識信息的文獻。它系統匯集某方面的資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編排,以供需要時查考用的文獻。本期任務就讓我們來盤點這些我們熟悉或不熟悉的百科工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