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桓帝初天下童謠》【年代】東漢
【作者】無名氏
【體裁】歌謠
作品原文
桓帝初天下童謠小麥青青大麥枯,
誰當獲者婦與姑①。
丈人何在西擊胡②。
吏買馬,君具車③,
請為諸君鼓嚨胡④。
作品注釋
①當:擔當。婦與姑:媳婦和婆婆。②丈人:成年男子。一作“丈人”。
③吏、君:均指官吏。
④胡:是“喉”的同音假借字。嚨胡:即“嚨喉”,喉嚨。“鼓嚨胡”,是說敢怒而不敢言。
作品鑑賞
這是東漢桓帝時的童謠。著錄它的《後漢書·五行志》交代其產生背景云:“元嘉(桓帝年號,151—152)中,涼州諸羌一時俱反,南入蜀漢,東抄三輔(今陝西關中地區),延及並、冀,大為民害。命將出師,每戰常負。中國益發甲卒,麥多委棄,但有婦女獲刈之也。”羌族是居住在我國西部的古老的遊牧民族,漢朝時仍然處於生產力低下的落後狀態中,部落眾多,不相統一。東漢時他們與中央王朝的戰爭頗為頻繁,尤其是安帝以來,兵連不解,對於漢王朝造成巨大的威脅。戰爭主要在西部地區相當今青海東北部、甘肅、寧夏一帶進行,有時他們還深入今四川、陝西、山西甚至河北等地。他們“來如風雨,去如絕弦”(《後漢書·西羌傳》),掠奪人民,殺傷官吏。東漢王朝命將出師,但屢遭失敗,甚至曾被迫放棄隴西、安定、北地、上郡四郡(約當今甘肅東部至陝西北部、山西西北一帶)的大片土地。因此《後漢書·西羌傳》感嘆道:“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國,若斯其熾也!”東漢王朝消耗的軍費開支達數百億之巨,又抽發大量壯丁投入戰場,不但邊境居民,就是內地人民也被徵發。這首民謠就反映了農村男丁被徵調一空、生產遭受破壞的情景。
這正是麥子成熟的時節,是驕陽似火的夏日。小麥青青,大麥已曬得焦枯。農諺說收麥如救火,但是男子都打仗去了,田地里只看見老的少的婦女們在從事收割。婦,指媳婦。姑,古代稱丈夫的母親為姑。“丈人何在”(“丈人”一作“丈夫”,“丈夫”一詞古代泛指成年男子)的“丈人”,猶言長老,這是以媳婦的口氣而言,指她的公公(按:漢時,亦稱丈夫為丈人)。公公既被徵發,則其子即媳婦的丈夫,不言而喻也在征行之列了。
“吏買馬,君具車”,據《後漢書·五行志》說,乃“言調發重及有秩者也”。戰爭吞噬了無數壯丁,兵員嚴重短缺,於是不但一般百姓,連下級官吏也被徵發了。漢代制度,當兵的須自己置辦裝備,所以要買馬備車。“請為諸君鼓嚨胡”,《後漢書·五行志》云:“不敢公言,私咽語。”嚨胡,即喉嚨,喉、胡古音相近。鼓,凸出,鼓起。“鼓嚨胡”是形容話梗在喉嚨里的樣子。不敢公然地大聲叫苦,只能壓住嗓子,這么低低地唱幾句罷了。由此令人感到了當時氣氛的壓抑。
對人民言論的壓抑必然與政治腐敗相聯繫。東漢後期,外戚、宦官集團當權,早已鬧得烏煙瘴氣。即以對羌戰爭而言,也處處暴露了東漢王朝的腐朽。首先,羌人之所以連續不斷、此起彼伏地反叛,固然與其豪酋的掠奪欲望有關,但更往往是由於漢族地方官吏和豪強的壓迫欺凌。甚至漢明帝也曾在詔書中承認,羌人的動亂,乃“咎由太守、官吏妄加殘戳”(《後漢書·西羌傳》)。桓帝時皇甫規上言,說他生長邊郡,經過長期觀察,知羌人反叛之由,與內地“盜賊”一樣,乃官逼民反。因此他說與其尋求猛將進行鎮壓,不如嚴令地方官清平奉法。事實上,當少數地方將吏盡心撫循、懲治不法時,羌人便相率來歸,邊境晏然無警。其次,在對付羌族的軍事行動中,弊端叢生。向人民搜刮來的大量軍費,卻“出於平民,回入奸吏”(《後漢書·西羌傳》),落進了貪官污吏的腰包。諸將多剋扣軍糧以自肥,士兵卻餓死溝渠,“白骨相望於野”(同上)。邊將、猾吏大發其戰爭財,因此倒巴不得烽火不息呢。最後,地方將吏的為非作歹,根源乃在於中央王朝的腐敗。他們將剋扣掊聚的錢財,分出一部分賄賂宦官、權貴,甚至“鏇車完封,寫之權門”(《後漢書·皇甫規傳》),供軍用的錢幣,尚未啟封,便送入權貴之家了。將帥如此腆顏諂事宦官,便可得到封賞,反之便被陷害。皇甫規是當時難得的良將,便因拒絕行賄,不但有功不賞,而且被誣陷,受審服役。總之,在東漢後期的對羌戰爭中,封建王朝的種種醜惡現象充分暴露了出來。“小麥青青”這首童謠的作者,想來對此是有所了解的。他不敢公言,又骨鯁在喉,不能沉默,因此只能作詩“鼓嚨胡”了。
我國古代認為從民間謠諺中可以見出政治得失,這首童謠就是被作為歷史資料而記載、流傳下來的。結合其背景材料,今天仍可從中窺見當時政治黑暗、社會殘破、人民痛苦的一個側面。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曾有《大麥行》云:“大麥乾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寫的是吐蕃侵擾隴蜀、掠取麥子的情況,是受“小麥青青”的影響。這首簡質的童謠之所以受到詩聖的注意,正因其密切聯繫現實,與杜甫的創作精神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