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每個黎明》

《期待每個黎明》

一個特殊女兵的生命敘事。述說一個與病魔頑強抗爭的感人故事。她是一個特招入伍的漂亮女兵,如花似玉,能歌善舞,她還是籃球運動員,可以像鹿一樣跳躍、奔跑……然而,這一切都毀滅於大地震那黑暗的瞬間。醫生曾經斷言:高位截癱,只有頭部可以自主活動的她,大約可以存活五年。現在,二十九年過去了,她仍然活著,並且有著令人吃驚的從容、生動和美麗。寫字對她來說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她卻以一種異常艱難的姿勢,用了整整兩年時間,親自寫下這些文字,講述她的歡樂和痛楚,講述她對生命的感因還有她深埋心底的愛情……這些樸素簡潔的語言,充溢著一個頑強而美麗的心靈對生活的無限珍愛,同時也顯現著生命自身的尊嚴和偉大。在這裡,你將會遇到一種久違的感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期待每個黎明》期待每個黎明

本書是一個特殊女兵的生命述說。一個漂亮女兵在災難中不幸高位截癱。醫生認為她大約存活5年。但29年過去了,她仍然活著,並且寫下這些文字,講述她的歡樂和痛楚,講述她對生命的感恩,還有她深埋心底的愛情……

作者簡介

王林梅,曾是61786部隊通信科的一名女兵,1976年唐山那場大地震使她成了高位截癱、常年臥床的重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完全喪失,這個曾經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只能靜靜地躺在病

《期待每個黎明》作者王林梅《期待每個黎明》作者王林梅

榻上,靠別人來協助自己完成所有的生命行為。這本書便是她對社會的精神回贈。她用超常的毅力,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靠還能微微移動的指關節,硬是在電腦的鍵盤上敲出這本生命之書,記下了二十幾年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心靈的感悟,記下了她對我們社會的感動與感恩。

讀後感

2005年,她又用自己唯一能動的右手指,艱難地記錄下了在過去的30年時間裡,如何以格外清醒的大腦繼續面對這個世界。最後,始終都在生命邊緣徘徊的她,對自己作出了這樣的回答:“死,是對生活的拒絕;活,是對生活的回報。”
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我不在北京而是在東北。當時只是很擔心在北京的父母。可唐山大地震發生時到底是怎樣地慘絕人寰?我從報紙上再怎么看,再怎么聽別人如何說起,仍然無法切身去體會。
僅僅就在大地震發生後不到一年,1977年6月的《人民日報》上,就豪言壯語地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唐山人民的胸懷》。且看其中如何形容:“曾經遭受強烈地震襲擊的唐山,一派百廢俱興、生氣盎然的革命景象:煤礦天輪飛轉,高爐烈焰熊熊,腳手架連天矗立,田野里馬叫人歡……”這是當年的宣傳特色,一場自然災害之後不用多久,馬上就會跟隨一篇鶯歌燕舞的後續報導。
可是就在今年,《半邊天》主持人張越,卻把一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期待每個黎明——一個特殊女兵的生命敘事》送來讓我仔細閱讀。作者叫王林梅,以前根本沒聽說過。可我也完全沒有想到,看這本奇書從翻開第一頁直到最後一頁合上,我的淚水就始終沒停止過。全書看完掩卷深思:一名並非傑出人物的普通女兵,她所經受的災難經歷,何以讓我如此震動?許久之後才想明白,是她的真摯與坦誠。
王林梅,唐山人,1973年16歲的她因相貌美麗成績優秀而被解放軍成都部隊招為文藝兵。1976年7月,從小就腿腳飛快的她,好像是特地趕去接受災難一樣,請假回唐山探親。大地震發生的瞬間,只一塊磚石砸在她的頸椎骨上,就導致了從那時至今,王林梅除了頭和右手能動之外,全身癱瘓整整31年。也許那樣的殘酷讓親歷者自己都難以重新回憶,所以她在書中只這樣平淡地寫道:“1976年7月27日,那是我在這個世界上自由行動的最後一天……”
2005年,她又用自己唯一能動的右手指,艱難地記錄下了在過去的30年時間裡,如何以格外清醒的大腦繼續面對這個世界。最後,始終都在生命邊緣徘徊的她,對自己作出了這樣的回答:“死,是對生活的拒絕;活,是對生活的回報。”
讀過《期待每個黎明》,我這樣問自己:作為一名肢體健全的記者,如果我現在去採訪只剩下大腦可以自由活動的她,我又當如何與她對話?很久很久,我都無法找到一個與她公平對話的切入點。但有一天,當我在馬路上,見到兩個肢體健全者,只為一點小事兒就打到重殘時,我忽然找到了如何對話的答案:在這世上,有人雖然肢體健全,卻有可能沒什麼腦子;但也有人,她雖然四肢都不能動彈,可大腦卻非常清醒。

書評

“這本書真是她寫的?”

“她現在還像照片上那樣嗎?”

自從《期待每個黎明》面世後,就不斷有人向我詢問、打聽。在得到的肯定的答覆後,他們會說:“喔,真的很了不起……”還有幾次,他們說:“我買了兩本,表示對她的敬意……”我可以理解讀者們的心情,畢竟,這本書的確令人驚異。儘管它寫得相當生動流暢,我卻幾乎從不追問人們對作品本身的看法,因為我相信對於這本書來說,它的文字技巧和寫作水平,都是次要的事情。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閱讀經驗,有些書,我們只管翻開書頁跟隨其中的文字走下去,即便不了解作者是誰,也不會丟失其中含蘊的意義,但讀另外一些作品,卻必須從了解作者開始。我認為,《期待每個黎明》應當是後者。所以,作為它的責任編輯,在整個編輯過程中,我想讓讀者們首先了解它的作者,了解這本書文字之外的價值。我想告訴所有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個生命給我們帶來的感動和驚奇。

當時,把厚厚一沓文稿拿在手上,我非常吃驚,儘管我早就聽說王林梅在學用電腦,還是不敢相信這十幾萬字是她寫出來的——要知道,她無法坐著,無法像常人一樣用手指擊打,而只能用沒知覺的手指關節碰觸鍵盤,每分鐘只能打出兩三個字,並且每過一個小時就必須休息……即使我曾親見王林梅的生活狀態,也無法依靠想像去理解這種艱難。但是,在她艱難地寫出的文字中,我並沒有看到她的悲哀和苦痛,從這些平實但是流暢的篇章里,我看到的是一個女人、一個女兵、一個頑強的生命所展示的樸素的、不事渲染的心靈景象。她說的最多的是她的夢想,她的希望,她對親人和朋友的謝意,還有對他人的理解和祝福。而在那部分對災難怵目驚心的回憶中,在對黑暗中的複述中,我看到的是她無畏和超然的神色。

我記得,那天,整個閱讀過程伴隨著胸間隱隱約約的疼痛和眼眶中的溫熱。讀完書稿的最後一頁,正是夕陽落照時分,窗外的平安大道紅塵喧囂,而心中有一種久違了的感動。我在工作筆記上寫下那段介紹後,又寫道:“生命中總是有些奇蹟。”這是我第二次因為王林梅而寫下“奇蹟”這個詞,1999年第一次見到她並作採訪後,我就曾寫過“她的生命是個奇蹟”,當時我驚訝於她的快樂、從容和美麗。而這次,是因為她的文字成功地表達了一個頑強心靈對生命的珍愛和對生活的強烈渴望,她說:活著是難的,活著是疼的,但活著更是美好的!她用寫作的方式再次讓我內心震動。

《期待每個黎明》出版之後,在讀者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一些部隊、地方院校的團組織集體購買本書作為青年教育讀物。當我把讀者們的問候和尊敬轉述給王林梅時,她說得最多的是感謝,並把全部稿酬購了書,送給同學、戰友、民政部門……她說,我只有這樣感謝他們。媒體開始關注王林梅,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之聲連播了全部內容,而一家報紙甚至以“中國女保爾”為標題作專題報導。還有許多熱心讀者曾建議電視台做訪談節目,但是,王林梅因為身體重度殘疾,也因為她的自尊,不願意出現在任何一個電視演播現場。許多人把她和張海迪、桑蘭相比較,我對他們說,她比她們的傷殘重得多,生活艱難得多……

王林梅的故事仍在繼續,而通過這本書,我相信她的堅強、她的美麗,會被更多的人了解,並從中領受啟迪。正如一個年輕讀者在來信中所說:人們時常為平庸的生活感到迷惘,不知道明天和未來會如何,王林梅告訴我們,希望和意義永遠都是存在的,保持熱情,珍惜已有的和將有的一切,生命中就會不斷出現奇蹟。

我想,這一定是王林梅最希望實現的另一個奇蹟。

殘疾人作家作品

殘疾人天生與寫作有緣。近十幾年來,伴隨著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以及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殘疾朋友投身於文學領域,用手中的筆呼喚友愛,謳歌真情,頌揚時代,向社會昭示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真諦;殘疾人作家們辛勤筆耕,創作了大量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文學作品,國內文壇逐漸湧現出史鐵生、張海迪、史光柱、葉廷芳、王占君、車前子、阮海彪、夏天敏、劉水、倪景翔等一批有影響的殘疾人作家、文學評論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