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教會修證義》

《曹洞教會修證義》

《曹洞教會修證義》,日本曹洞宗常用的宗典。略稱《修證義》。一卷。收錄於《承陽大師聖教全集》第三。

《曹洞教會修證義》《曹洞教會修證義》
日本曹洞宗常用的宗典。略稱《修證義》。一卷。收錄於《承陽大師聖教全集》第三。漢譯本陸...以大內青巒(1845~1918)為中心的曹洞扶宗會,在明治二十年(1887)根據《正法眼藏》中之要文,編成《洞上在家修證義》...

簡介

日本曹洞宗教育僧徒及在家信徒的入門書。全名《曹洞教會修證義》。乃該宗兩大本山之貫主瀧谷琢宗(1836~1897)與畔上梅仙,於明治二十三年(1890)所編纂。收錄在《承陽大師聖教全集》第三卷。全篇分為總序、懺悔滅罪、受戒入位、發願利生、行持報恩等五章,共三千七百餘字。其中每一字句,均取自高祖道元之《正法眼藏》(九十五卷)。本書原文為日本古文,在台灣有王進瑞之漢譯本,收在《現代佛學大系》第二十九冊。

目錄

第一章 總序
第二章 懺悔滅罪
第三章 受戒入位
第四章 發願利生
第五章 行持報恩
曹洞教會修證義(畢)

相關內容

關於宗派的概念,《現代漢語詞典》云:“政治學術宗教等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別派對立的集團;宗族的分支”,《佛學大詞典》記:“凡教義之宣布、儀式、行事之內容等皆相同者,即同屬一宗派,如寺院、教會或其他宗教團體。又作宗門、宗旨。”佛在世的期間,佛教僧尼團體稱作僧伽,是當時唯一的教團,這個時期自然沒有宗派的概念。在佛陀逝世的一百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被稱為根本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至大乘佛教建立,因學說分歧,又有中觀瑜伽等派的形成。

佛法東傳中國,在早期,僧人未必屬於一定的僧團。直至各種教義紛紛確立,祖師之傳承逐漸受重視,宗派的名稱,成為某專一僧團的代表。中國佛教宗派的產生,至隋唐時代有十三宗之說。所謂十三宗,即:毗曇成實三論涅槃地論攝論淨土天台華嚴法相密宗。其中的禪宗在此後迅速發展,有了五家七宗的形成,對後世有深遠影響。所謂五家即: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等南宗禪流派。七宗指五家中之臨濟宗又分出楊岐派黃龍派

印刷發行

明治四十一年十月三十日印刷
明治四十一年十一月三日發行

曹洞宗務院藏版

東京市芝區芝公園第五號地十番
右代表者 高井宏道

東京市京橋區西屋町廿六七番地
印刷者 太田音次郎

東京市京橋區西粓屋町廿六七番地
印刷所 株式會社 秀英舍

東京市芝區芝公園第七號地二番
發行所 曹洞宗務院

相關詞條

日本 曹洞教會 《現代佛學大系》 《承陽大師聖教全集》 瀧谷琢宗

連結

1 中華佛教 http://www.cnbuddhism.com/cid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227

2 http://buddhism.lib.ntu.edu.tw/taiwan/jb/bk/i031.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