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焦山綸長老壁》

《書焦山綸長老壁》是宋代詩人蘇軾的作品之一。

作者

蘇軾

詩詞正文

法師住焦山,而實未嘗住。
我來輒問法,法師了無語。
法師非無語,不知所答故。
君看頭與足,本自安冠屨
譬如長鬣人,不以長為苦。
一旦或人問,每睡安所措。
歸來被上下,一夜著無處。
展轉遂達晨,意欲盡鑷去。
此言雖鄙淺,故自有深趣。
持此問法師,法師一笑許。

注釋

①焦山:在今江蘇鎮江。

②長鬣人:長著長鬍子的人。

作品鑑賞

“法師住焦山”,是居住之住;“而實未嘗住”,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之住,全詩即由此生髮。《五燈會元》卷三曾載:“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十年賣炭漢,不知秤畔星。’”這一個在禪宗里常被提到的話頭,看來也被蘇軾所重複,所以,事實上並非是法師無語,而是“不知所答故”。在禪家心目中,人們應該順應自性,通脫無礙,發揚主體精神,不為外物所移。為了說明這一點,蘇軾用了“小說家言”:有一個人,長了一部長鬍子,自己並不以為苦。某一天,忽然有人問他:“你的鬍子這么長,睡覺的時候放哪兒才合適呢?”這位大鬍子於是生出“煩惱心”,睡覺時總是想著鬍子的“著處”,放在被子上面覺得不自在,放在被子下面也覺得不自在,就這樣輾轉反側,一夜再也睡不著了。他的煩惱從哪裡來呢。《五燈會元》卷五曾記載了石頭希遷師弟的一段問答:“僧問:‘如何是解脫?’師曰:‘誰縛汝?’問:‘如何是淨土?’師曰:‘誰垢汝?’問:‘如何是涅槃?’師曰:‘誰將生死與汝?’”正如石頭希遷禪師所啟示的那樣,大鬍子的煩惱原是生於他自身。叔本華在《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中論述悲劇時有一段話,不妨用以印證:“一切意願都產生自需要,因而是產生自缺乏,因而是產生自痛苦。……因此,只要我們的意識里充滿了我們自己的意志,……我們就絕不可能有持久的幸福和安寧。”這說明,一切的行為衝突都來源於主體的內心,而求得解放,也只能通過治心才行。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到底依據什麼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標準。是別人的評判,還是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點上,蘇軾的這首詩給世人的啟發很大。當然,這種靡所依傍,相信自我,獨任性靈的思想,對文學創作的啟發也很大。蘇軾曾謙虛地說自己不懂書法,但同時又認為“知書莫過我”,就是因為對他來說,“我書意造本無法”(《石蒼舒醉墨亭》);把這種態度用於作詩,就是“信手拈得俱天成”(《次韻孔毅父集古人句見贈》)。周紫芝《竹坡詩話》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明上人者,作詩甚艱,求捷法於東坡,作兩頌以與之。其一云:‘字字覓奇險,節節累枝葉。咬嚼三十年,轉更無交涉。’其一云:‘衝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軌。人言非妙處,妙處在於是。’”這種衝破常法,不在前人或常人圈子中討生活的態度,正是蘇軾的藝術創作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答明上人而用偈頌體,說明示法的開悟與作詩的開悟並無二致,是他對禪學的深造有得之言。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鳳翔府判官,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1079年(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謗訕朝政獲罪,下御史台獄,次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後,入京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等職,又出知杭州、穎州、揚州。哲宗親政後,被列為元祐黨人,貶至惠州、瓊州。1100年(元符三年)始召還。北歸途中,卒於常州。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