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湖陰先生壁》

這是一首題壁詩,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在好友湖陰先生家牆壁上所題。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

基本信息

詩詞正文

書湖陰先生壁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注釋

書:書寫,題詩。
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茅檐:這裡指茅屋檐下,這裡指庭院。
“長”通“常”。“靜”同“淨”。
無苔:沒有青苔。
成畦(qí ):成壟成行。畦:田園中分成的小區。
護田:護衛、環繞著園田。據《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領護。
將:攜帶。
綠:指水色。
排闥(tà):推門闖入。闥:宮中小門。據《漢書·樊噲傳》記載,漢高祖劉邦病臥禁中,下令不準群臣進見,但樊噲排闥直入,闖進劉邦臥室。
送青來:送來綠色。

今譯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
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順便把綠色也帶來環繞著田地,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解讀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句句關合,融化無痕。詩人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講了湖陰先生的無私教師育人的品質,讚頌了他的善施教化

作者簡介

王安石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曆進士。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併,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

知識連結

古人有在牆壁上題詩的習俗,有些題壁詩就眼前景物寄託詩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則直抒胸臆,這首詩屬於前一類,寫的是湖陰先生的住宅,卻寄託了詩人的閒適心情。湖陰先生是北宋隱士楊德逢的別號,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鐘山半山上,叫“半山園”;王安石罷相後也住在鐘山,跟他成了鄰居,時有往來。這首詩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其時詩人62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