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第1版(2008年1月1日)平裝:263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806923436
條形碼:9787806923436
商品尺寸:21x14.6x1.4cm
商品重量:363g
ASIN:B0014DDYGO
內容簡介
《時間與靜默的歌:20世紀西方作曲家的孤獨吟唱》主要內容:生命的孤單和寒冷總是出於靈魂深處那份驕傲的堅持。這幾乎是所有偉大的作品所苛求的不堪代價。重要的是音樂流傳了下來,在時間裡刻下光輝燦爛的軌跡,也將生命里漆黑痛楚的夜劃亮了。特定的音樂語境能夠讓某些技巧如虎添翼,而適宜的技巧選擇能夠令沉悶的音樂氛圍大放異彩。作曲家良好的內心聽覺能夠預感。我想,這就是在20世紀作曲技巧如此令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們著迷的原因。無論如何,技術確實帶來了縱深的厚度,令作品經得起反覆的咀嚼玩味。編輯推薦
《時間與靜默的歌:20世紀西方作曲家的孤獨吟唱》收錄的文章,大部分曾經在《音樂愛好者》雜誌發表過。在2002年至2005年期間。一個關於20世紀西方作曲家的專題。20世紀的西方音樂流派多元,既有完全遵循數理邏輯的整體序列音樂,也有以新的美學觀念回溯傳統的新古典主義音樂,以及原始主義音樂、宗教音樂、拼貼音樂、解構音樂、偶然音樂、環境音樂、簡約音樂……,甚至約翰·凱奇的“無聲”音樂。標新立異,爭奇鬥妍。作者簡介
田藝苗,1976年生,浙江溫嶺人。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音樂藝術學院。2006年獲得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博士學位。論文和音樂書評多次獲獎。2002年開始為《音樂愛好者》等音樂雜誌撰寫關於二十世紀音樂及電影配樂的評介文章。此外,創作主要音樂作品有:室內樂《望江南》、《岸》,管弦樂《化石——三葉蟲的記憶》。目錄
德彪西:巴黎的浮生碎影拉威爾:一生的光線變化
斯特拉文斯基:天才的無窮多樣性
巴托克:穿越生命的黑暗和痛楚
勛伯格:挑戰與信仰
布列茲:無主之槌
偶然音樂:解構的快樂
約翰·凱奇:砍柴打水都是道
里蓋蒂:“唯音”的迷霧與彩虹
武滿徹:夢之浮橋
喬治·克拉姆:內心聽覺
阿沃·帕特:一條流向純潔的河
一夜探戈
流浪的手風琴
喬治·克拉姆帶來的驚喜
誰是古拜杜麗娜
潘德列茨基
20世紀的十二平均律
形式之美——欣德米特與他的《調性遊戲》
夜鶯在它自己的國度——布里頓與《戰爭安魂曲》
接近創造的核心——勛伯格及他的《樂隊協奏曲》
聽天使歌唱——梅西安的“烏歌”音樂
俄羅斯“拼貼”——施尼特凱的“復風格”音樂解讀
記憶·凝視·回歸——坎切利的《冥河》
時空交錯愛恨蒼茫——菲利浦·格拉斯的電影配樂
豐富的“簡約”——20世紀的美國簡約派音樂
重現的“浪漫”——20世紀的“新浪漫主義”樂派
內心的安寧與絢麗——後記
序言
內心的安寧與絢麗這本書中收錄的文章,大部分曾經在《音樂愛好者》雜誌發表過。在2002年至2005年期間。一個關於20世紀西方作曲家的專題。在這個實驗的年代,樂譜所呈現的音響結果似乎不再是目的,開創的姿態更為激動人心。因此,很多現當代音樂作品效果駭人,連最資深的音樂愛好者也對它滿懷質疑。
可是當代音樂不可或缺。那些100多年前的音樂,即使被這個世紀的天才演奏家們完美詮釋、重新塑造,它們所表達的也是從前的情感,與當下的生活經驗相去甚遠。那個關於英雄、城堡、玫瑰與懷鄉病的世紀已經永遠沉睡了,連音樂廳里目漸凋零的金色巴洛克花紋,現在看起來也過於精緻地不自然了。當我們端坐在音樂廳,禮貌地聆聽與鼓掌,只是在向一個世紀之前表達懷念與致敬。
即使前面有巴赫的大海和貝多芬的高峰,20世紀的作曲家也要挺身前行,尋覓這個世紀的音樂語言與表達方式。實驗的年代,喧囂激烈,靈感進發,也雜草叢生。現代音樂不動聽、不具體,難以獲得演出機會,也難以贏得聽眾。許多作品一直遭受攻擊,毀譽參半,並一直不大為人所聽聞。這些樂曲也還來不及接受時間與音樂史的檢驗。因此這本書所能做的,只是以個人的口味做一些選擇性的介紹。
除了職業音樂家,大部分人是以娛樂的態度來聽音樂的,而作曲家們是以學術的嚴謹態度看待自己的這份音樂事業的,聽與寫矛盾重重,難以調和。在勛伯格、韋伯恩的作品中,我們聽見了簡潔、激情、平等與自信。在娛樂時代,藝術家也不肯低下驕傲的頭顱來娛樂大眾。因此現當代作曲家越來越成為一個自給自足、自成一體的封閉團體。一群甘心寂寞的人。即使找不到聽眾,這些天賦稟異的人,也要專注一生寫作這種晦澀難懂的音符,勇於突破他人的法則,也從不墨守自己的陳規,為它翻山越嶺,一意孤行。只因心裡始終有一束信仰的光芒照耀。
英國著名學者約翰·凱里認為,貫穿大部分歷史的藝術實踐都服務於人類進化的目的,而不是什麼高雅藝術,它們是公共的,實用的。這個觀點客觀中肯,卻叫很多作曲家灰心黯然。以這種觀點來看,很多學院派的、晦澀的音樂是難以被音樂史篩選而出的,它們或許僅僅只是實驗。即便如此,實驗也是必須的,那是必經之途。像我們必然要荒廢的青春,它的過程有多么疼痛艱難,它的果實也就會有多么成熟壯觀。我們總是在蹉跎了時光之後,才會真正明白時光的意義。
而那些作曲家,那些清醒的遁世者,他們根本無心計較得失與功名。勛伯格的自畫像本來就是一副背影,一個背離時代的姿勢。喬治·克拉姆傾心聆聽,才聽見了自然深處的美景。武滿徹與音樂的一場深刻交流存在於冥想中的風景。偉大的勤勞者斯特拉文斯基每天都在頑強地工作,只求把心裡的樂思完美呈現,而不去維護自己的風格定位。在所有努力的背後,只有一個熱愛音樂的理由,只願聽從內心作曲,只願聽從內心生活,風格與流派只不過是一個內心聽覺的自我選擇。
因為很多樂曲難得演出,文中提到的作品中,只有小部分我聽到過音樂廳里的現場演奏,其餘的大部分只存在我苦心收集的一張一張陳舊的唱片裡。對我來說,一個人在家裡聽唱片倒是最愜意的事。不用去燈火通明的音樂廳,不用在衣著光鮮的人群里不停打招呼,不會被莫名其妙攪亂了聽覺的思路。
常常工作到深夜,躺在地板上,聽梅西安的《圖安加利拉》。
像電光火石,劃亮頹靡深夜。
此刻聽見了奇幻夢境,絢爛色彩,天堂的光芒與壯麗的夢想。
其實在音樂打動你的時候,是無法言說的。我相信這觸動只有你知道。它與音樂廳的金碧輝煌無關,與鎂光燈照耀的記者招待會無關,與出席音樂會的晚禮服無關,與散場之後的鮮花、香檳和溢美之辭無關。它是你的不泯記憶。它是不眠之夜,是被激情點亮的眼,是年少時男孩臉上滾落的一顆眼淚。它是傷害的歷史,是注定要為此虛度的一生。在電影《日出時請將悲傷終結》中,有一個名叫馬萊的大提琴家。他拒絕了所有的宮廷表演,隱居在偏遠森林的木屋裡,終日拉奏大提琴。樂聲中,他看見死去的妻子,坐在他對面聆聽。為了讓她一遍一遍重現,他用餘生不斷拉奏心愛的大提琴,記下心裡悲傷的樂曲,看看愛將會延續到哪裡?這是在300多年前。那時沒有噪音,只聽得見鳥鳴。人們衣著樸素,住幽靜的房子,家中的家具器皿都散發出樂器的光澤。那時的人神情笨拙,但內心溫熱,他們熱愛音樂,相信愛情。這是音樂的黃金時代。可是馬萊同樣寂寞。在每一個世紀,藝術家的寂寞,大概都是一樣的。
文摘
拉威爾:一生的光線變化將拉威爾定位於“印象主義”樂派是對他的莫大誤會。在拉威爾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些印象主義的表象,比如音色微妙變化的魔力,異國情調,對象徵派文學的借鑑。這種輕率的歸類還來自於當年拉威爾與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在同一時期競寫了一系列相同體裁的作品:一部歌劇、一首弦樂四重奏、一部芭蕾舞劇音樂、大量的鋼琴作品和西班牙風格的管弦樂。拉威爾的創作,風格與題材複雜多變,音樂卻始終簡潔。拉威爾繼承了法國音樂中的敏感與精巧,但個性中的嚴謹、樸素使他的音樂逐漸出現濃烈而深刻的線條。拉威爾熱愛古老的音樂風格,又被西班牙濃情吸引,還有創作舞蹈音樂的偏愛;他終其一生不斷試圖完善地把握創作技法,卻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音樂的敏感”和“趣味的持續性”。因此,拉威爾風格並不能以某一流派歸類,也不能用一首代表作來代表。拉威爾並不是個風格化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特徵與他的作曲技法一樣都需要多重淬礪和不斷摸索,但這並不影響藝術作品的純粹性與個性化,相反使這個習慣疏遠人群的作曲家形象顯得真實而動人。
印象派音樂表現的單純和技法的模式化使它只能獨樹一幟,這種風格的大量重複只會喪失新鮮感。拉威爾不幸被認為是印象派的第二號代表人物,這幾乎帶給拉威爾一生的遮蔽。直到1918年德彪西去世,他才開始在法國樂壇變得重要起來。在兩人共處的年代裡,評論家們和彼此的樂迷們不停捕風捉影地挑撥事端,將兩人作比較,拉威爾一直被看作是一個優秀的模仿者,偶爾有驚人的學習成績,比如被認為在鋼琴領域的某些探索走在德彪西的前面。拉威爾的傳記作家總是要找出類似這些證據來為他憤憤不平,可是為他爭取印象派的地位基本上毫無意義,拉威爾幾乎從不在意什麼風格定位,他只聽從內心寫作,只是跟隨著美妙聲音的指引,不去在意風格的全面在張揚個性的20世紀已經不再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