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山莊言志》

《春日山莊言志》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以五言為句,上下共十六句,謳歌和讚美自然,表達了自己對於退居求隱的志向,旨在安於自在自足的隱逸生活,表現了自己對於自然的一種歸屬感。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春日山莊言志
年代:初唐
作者:王績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春日山莊言志
平子試歸田,風光溢眼前。
野樓全跨迥,山閣半臨煙。
入屋欹生樹,當階逆湧泉。
剪茅通澗底,移柳向河邊。
崩沙猶有處,臥石不知年。
入谷開斜道,橫溪渡小船。
鄭玄唯解義,王列鎮尋仙。
去去人間遠,誰知心自然。

作品賞析

在隋末唐初的詩壇上,王績因為特立獨行的人生志趣而使得其作品也隨之呈現出與同時期風行的宮體詩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格。他自己曾說過:“詩者,志之所之:賦者,詩之流也。”(《游北山賦》)正因為如此,王績的詩中往往蘊含了較為濃重的隱逸情懷。作為一個曾經三隱三仕的文人,王績本人十分推崇老莊和陶潛,而同時也把這樣的思想融入到了他的詩當中。
在《春日山莊言志》這首詩中,詩人在他的筆下盡情謳歌和讚美自然,表現了自己對於自然的一種歸屬感。正如第一句“平子試歸田,風光溢眼前”所述,自己一旦離開都市重新回歸到田園當中的時候,眼前便豁然開朗展現出一片生機無限的田園風光,並由此引出了下文對於河谷山野的描寫。於是詩人也正藉由此發端開始盡情地抒發自己獲得自由後的歡愉以及重歸山野的慰藉,其中旨趣頗得陶詩“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箇中滋味。
之後十句均為寫景,描述詩人所居之處的環境:因為住處罕有人煙,以至於斜樹生長穿出屋檐,台階也暗湧出逆泉;茅草需要剪除才可通到深澗,柳樹還要移栽到河邊;不知經歷多少時年,崩沙和臥石也依舊沒有改變;而一切改變都只待“我”開道入谷、橫溪渡船的這一天。在這樣一系列的描述當中,既包括了人工的營造又不乏自然造化的生成,像樹屋共生、階泉相浸這樣的奇景多少也暗含了人對於自然的歸屬和天人相生這一概念。
最後詩末四句詩則轉入議論和闡發,詩人借東漢末鄭玄隱居修注五經和東晉王列訪仙著《蟠桃記》的典故以自勉,表達了自己對於退居求隱的志向,旨在安於自在自足的隱逸生活。同時以“去去人間遠,誰知心自然”一句來傳達並且讚美以上所述的這樣一種接近原始的自然狀態——當然,若是結合王績的平生來看,亦可理解為是詩人對於仕途受挫後退而求其次轉向山野林間尋求慰藉的表現。
縱觀上下,全詩風格顯得寧靜沖淡卻又不失率真野趣,並蘊精緻於質樸之中,是王績山野詩風的一貫代表。翁方綱說:“王無功以真率疏淺之格,入初唐諸家中,如鸞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石洲詩話》卷二)同時,這首詩以五言為句,上下共十六句,雖然並非嚴格的律詩體例,但是從中卻也可看出作者無論在對偶還是音韻方面都是頗為精裁講究的。律詩直到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手裡才逐漸定型,但在王績的詩中卻已然暗含新變。

作者簡介

王績(585—644)隋末唐初詩人。字無功,自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隋末名儒王通之弟。隋煬帝時,舉孝悌廉潔,授秘書省正字,六合縣丞。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性簡放”,酷愛喝酒,時人稱“斗酒學士”。只要有人以酒邀請,均不推辭。後因酒醉失職,棄官歸隱東皋而終。工詩善文,作品多以田園、隱逸生活為題材,常以阮籍、陶潛自況。其詩突破了齊梁時期宮體詩華靡的風格,擴大了詩歌表現的內容,在唐詩發展的最初階段,作出了一定貢獻。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東皋子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