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明東西洋航海圖》,是一張縱158厘米、橫96厘米,經牛津博德立安圖書館授權複製的原大絹本彩繪明代古地圖,《明東西洋航海圖》明確標有羅盤與比例尺,帶有明顯的西方現代製圖理念,這張地圖的出現,改寫了中國地圖史,是首張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中國古代航海總圖。文物特點
這張富於傳奇色彩的古地圖,一直收藏在英國牛津大學博德立安圖書館。據博德立安圖書館中國館館長大衛先生介紹,此圖的英文名為《雪爾登中國地圖》。是由英國人約翰·雪爾登先生捐贈的。約翰·雪爾登曾是牛津大學的東方學家,後來成為著名律師,並在英國議會中負責海外貿易事務,對東方古代文獻的興趣與機會交集在他身上。大約在1654年左右,雪爾登從英國東印度公司購得此圖。這幅中國古地圖在博德立安圖書館一直塵封到三年前。三年前,該館清點藏品時才再度出現,又經過多次修復,才進入學術視野。最早介入這幅中國古地圖研究的中國學者——香港中文大學的錢江教授在論壇中表示,這幅中國古地圖沉睡了350年。雖然它一直珍藏在博德立安圖書館裡,但由於文化差異,英國人一直沒有深入研究,直到3年前被再次發現。
這幅古地圖原本沒有名字,按傳統應以藏者雪爾登作為圖名,但這樣的圖名無法準確表達它的內容,所以中國學者首先要確認其成圖時間和內容,而後再給它一個恰當的名字。劉義傑認為,它的成圖時間應在明萬曆年間,將之與明代航海圖進行比較後,可為這幅古地圖命名為《明東西洋航海圖》。
重要意義
1、《明東西洋航海圖》是首例中國古代航海總圖,《明東西洋航海圖》的實用性及其對遠洋航海的意義,都不亞於刊於1620年的《鄭和航海圖》,這幅古航海圖清晰地反映了福建商人的海外貿易網路。這幅圖有很強的現實航行指導意義。使用者可一目了然地看到中國以及福建在亞洲海洋世界的位置。2、還進一步推論該地圖的繪製者是一位福建人,因圖中有些地名就是閩南人的說法。但這幅圖同時還顯示出許多不同於傳統中國地圖的繪圖技巧和方法,而與中東阿拉伯人的地圖繪製法相似。因此也有英國學者判斷繪製此圖的是一位定居於泉州且早已漢化了的阿拉伯人。這幅古地圖算是首例中國古代航海總圖。它的珍貴之處就在於,它是一幅專業的、精確的海洋航行總圖。
3、中國第一幅標有羅盤與比率尺的航海圖,改寫了中國地圖史填補多項“空白”,這是中國第一幅標有羅盤與比率尺的古代航海圖。是中國第一幅明確繪出澎台與南海四島準確位置的海圖。明代1556年刊刻的《籌海圖編·輿地全圖》和1605年刊刻的《乾坤一統海防全圖》都曾不同程度地繪出了台灣島。但僅以一個小圓圈標記,不僅形狀不夠準確,也沒表現出它與福建的對應位置關係,更沒描繪出台灣與澎湖的對應位置關係。但在這幅航海圖的泉州東南部,則明確繪出了澎湖列島的圓形並標註為彭。在澎湖之東又準確地繪出了台灣本島,並以明代初期台灣古名北港和加里林標註出來。
4、它是中國第一幅準確表現中國與東亞地區地理關係的海圖。在中國古代的世界地圖上,中國永遠在中央,外國如彈丸小圈,散擺於周邊。這種偏離於地理實際情況的官方繪圖法一直沿用到大清。但這幅地圖卻真實描述了東南洋與中國的地理關係,將中國與東南亞融為一體的東亞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