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台灣新生報
國別: 中國
地址: 台灣省
創始時間: 1945-10-25
曾為台灣省政府機關報,原隸屬於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是在台灣地區發行的一份全國性報紙,其前身是台灣日治時期由台灣總督府控制的《台灣新報》。創刊時,日發行量有18萬份,是當時台灣第五大報紙。
台灣新生報為台灣第一份本土化報紙,於台灣光復日創刊。
1999年7月1日起因“精省”改隸於“行政院新聞局”,成為國營媒體。
2001年1月1日起,《新生報》由網赫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手,順利完成民營。
2001年1月1日民營化後,轉型朝“兩岸航貿新媒體”發展,舉凡大陸商情、投資環境、相關法規、股票走勢、台商動態等都在報導之列,預期不久的將來,應能成為兩岸航貿權威代言人。
宗旨:“恪遵中樞國策,加強建設報導,鼓吹全面革新,推動文化復興”,新聞報導以省政建設為重點。台灣省政府曾明文規定,其所屬各機關、學校及各公營事業的公告與廣告,必須在《台灣新生報》上刊登,以求完整而便查考,這不但開闊了該報的廣告財源,而且使該報發行量大增。
版面:日出對開紙五或六大張二十或二十四版。
版面包括:《今日焦點》、《政治舞台》、《熱門新聞》、《立足台灣》、《專題報導》、《社會百態》、《宗教醫藥》、《綜合拼盤》、《地方綜合版》、《工商證券行情》和《新生副刊》、《影視頻道》等。
董事長:許榮宗
社長:呂一銘
後期發展
一、成功移轉民營
《台灣新生報》在歷經55年公營體制後,於2001年1月1日移轉為民營,由網赫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手,並轉型朝“兩岸航貿新媒體”發展,致力於報導兩岸第一手商情及港口城市等相關信息,完整刊載大陸B股行情表,並與財訊快報合作推出“證券投資”專版,每天就大陸股市及證券行情做深入而詳盡之剖析。
二、朝多元專業發展
《新生報》除正刊外,每個工作日並發行十大張航運版,以專業知識,為航運、報關、進出口貿易商提供最新船期信息與服務;此外,為了配合“兩岸航貿新媒體”的報紙走向,近年來也致力於為兩岸四地航貿界人士建構溝通橋樑,成為一份權威的專業媒體。
《新生報》除發行正刊及航運版外,目前也代理《政府採購公報》及《數字採購報》的印製發行業務,成為一份多元化的專業報紙。
三、台灣第一份日報
《台灣新生報》創刊於1945年10月25日,是台灣發行最早、歷史最悠久的一份日報,讀者遍布於台灣每個角落;五十五年來,新生報陪伴著台灣成長,也見證了台灣發展;二萬多號《台灣新生報》,完整的紀錄了台灣人民艱苦奮鬥以及台灣繁榮進步、揚眉寰宇所締造的輝煌史實。一部完整的《台灣新生報》,就等於一份完整的台灣發展史。
組織沿革
《台灣新生報》的前身為日人“株式會社台灣新報社”,這份日文報紙於光復之初由台籍職員接管,於1945年10月10日先行恢復中文欄;10月25日台灣光復,《台灣新報》改組為《台灣新生報》,隸屬於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後改組為台灣省政府)宣傳委員會,並由宣傳委員會派李萬居先生為社長;“台灣新生報”報名,則由於右任親書;創刊初期,負有三項主要任務:(1)介紹祖國文化、(2)傳達及說明當局法令、(3)做台灣人民喉舌。《台灣新生報》創刊後,因本省同胞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懂中文,因此以四分之三的版面刊登中文,另三分之一保留日文版,譯刊當日的重要訊息。
1937年9月3日,《新生報》為求加強內部組織及宣傳效能,改組為“台灣新生報股份有限公司”,迄至1949年6月復改組為“台灣新生報社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囿於交通不便,為使南部讀者能提早閱及,乃即於1949年6月1日成立高雄分社,發行本報南部版,直至1969年6月復改組為“新生報業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將南部版更名為《台灣新聞報》,單獨發行,成為同屬一家公司的兩個報社,以迄於2000年12月31日民營化為止。
台灣第一部彩色印報機
為了提升印報品質,《新生報》於1953年9月第一次更新印報設備,向日本訂購池貝廠出品的64吋高速多色輪轉印報機,以及自動澆版機、修版機等全套最新設備,並於1954年10月裝竣啟用,成為台灣第一家以彩色印報的報社。1976年6月1日起,《新生報》進入科學管理與企業經營的新階段,第二次更新印報設備,啟用了最新式的美制高斯平版彩色輪轉印報機,同時擴充版面為每日對開三大張,一份色彩鮮艷、內容充實的《新生報》呈現在讀者面前。1989年3月,為應“報禁”開放及報份增加,再度斥資購買好立生H1000型高速印報機一台,使印報設備擴增為四台。
邁向文化企業新境界
1981年9月,《新生報》五年中程建設發展計畫順利完成,雄踞台北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的新生報廣場大廈落成啟用,從此展開多元服務,並先後成立“新生超級書域”、“新生出版部”、“新生畫廊”、“手工藝品展售中心”、“新生信息中心”等單位,《台灣新生報》因此邁向文化企業新境界。
致力成為兩岸航貿新媒體
“如果沒有《台灣新生報》,過去台灣四十年來的成就,可能不會如此輝煌。”這是嚴家淦在該報創刊四十周年慶祝會上所說的一段話,從這段話也可以說明,《台灣新生報》過去多年的努力,與台灣的發展密不可分。
在過去的日子裡,《台灣新生報》見證了台灣發展、進步的偉大成果,歷久彌“新”、“生”生不息;而未來,新生報仍將以日新又新的精神,立足台灣,放眼大陸,為兩岸航貿界人士提供立即,直接而完整充實的信息。
社論大事記
自創刊以來,《新生報》為兩岸和平發展發表數篇社論:“胡連會”十大票選
該報所票選的十大新聞依序為:
一、國共領導人六十年來第一次!“胡連會“登場提五願景。
二、睽別五十六年,兩岸民航機開啟直航對飛歷史新頁。
三、汪辜會談成絕響!辜振甫、汪道涵年頭年尾相繼辭世,兩岸同悲。
四、遏“獨“促統,大陸正式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五、三合一選舉藍綠版圖重整,國民黨大獲全勝,民進黨嚴重挫敗。
六、高捷泰勞暴動,點燃台當局連串弊案。
七、“2100全民開講“驚爆,高捷雙陳共赴韓國首爾賭場照片曝光。
八、中國國民黨黨主席改選,馬英九壓倒性勝王金平。
九、胡連會之後,胡宋會達六共識。
十、謝長廷釋兩岸利多,台灣航空器可飛越大陸空域。
台灣的“人權”不應只有陳水扁享用
台灣《新生報》10日發表社論稱,“人權”應受保障自不待贅言,然而人權觀念也不能無限延伸,人權雖受法律保障,卻也必須接受法律約制,否則人人慾追求漫無節制的個人自由,勢將導致社會的失序。法國於1789年公布的“人權宣言”中即強調“自由在不危害他人情況下均得享有”,可說已為人權下了一個腳註,即個人自由不應危及他人自由。
社論指出,民進黨為了搶救陳水扁,最近展開一連串列動,包括由李遠哲等十人的“救扁聯署”。所有“救扁”的動作均在強調在法律“迫害”下,台灣的前任領導人連基本人權以及尊嚴也顯得脆弱,對陳水扁不當且冗長的羈押及審問,將為社會播下長期不安及分裂的種子。以民進黨立場救陳水扁固是人之常情,但卻不宜濫用所謂人權,置大部分島內民眾的福祉於不顧,在口稱“主權至上”情況下,又捨棄“主權觀念”向海外救援。
陳水扁及其家屬涉及貪瀆案,本就是一項法律問題,否則陳水扁也不致按照法律程式提出辯解,特偵組清查出的陳水扁家海內外洗錢數字,也被陳水扁及其家人大部分承認。因此絕不是政治案件,也無政治迫害問題,陳水扁現在要辯清的只是有無實質貪瀆問題。既系法律問題,就應在司法範疇內尋求救濟。以羈押陳水扁一事論,如認裁定不公,盡可提出抗告。甚至若覺得法院羈押權太浮濫,也可進行修法,但對象一定是全體人民,而非陳水扁一人。
民進黨宣稱司法因受國民黨操控,因此對陳水扁進行迫害。各種不同立場者也許可以做不同解讀,但社論表示寧可相信司法制度與司法人員的素質。台“檢察總長”陳聰明行事作風引起頗多爭議,但迄今也未離職,最近以來至少有兩名以上國民黨籍“立委”被判當選無效或處以徒刑。“立委”余天去年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間,公開指稱馬英九全家都有美國護照被控一案,台北地方法院也以“可受公評之事”判余天無罪。凡此種種皆顯示台灣司法的獨立性,以及政黨無法全般操控的事實。
社論最後強調,台灣一直主張維護人權,但人權應落實在每一個居民身上,不是彰顯在少數權貴身上。陳水扁被羈押系法律問題,民進黨不尋法律途徑解決,實有失政黨立場。
台灣自外於中國無異自絕於世界
陳水扁自2000年出任總統以來,雖然各方面政績表現均乏善可陳,但在“去中國化”這一方面,不僅動作頻頻,而且用力甚深,唯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自外於中國”的種種“去中國化”的舉措,雖能使少數深綠人士心中喊爽,但長遠來看,卻使得台灣在地球上愈趨孤立,無論在政治或經濟方面,均無異“自絕於全世界”,這樣的“去中國化”,究竟是“愛台灣”?還是“害台灣”?
從政治方面來看,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日益孤立,可說是有目共睹,以近幾年綠營喊得最響的“參加聯合國”而言,我們每年都為此大張旗鼓,但年年均以失敗告終,迄今為止,我們固然無法用“中華民國”的名義重返聯合國,即使改用“台灣”名義,也完全沒有“參加聯合國”的可能,特別是,迄今為止,全世界並沒有“台灣共和國”這樣名稱的國家,試問:聯合國又如何可能接納一個迄今為止全世界並不實際存在的國家為會員國?
“參加聯合國”這句口號固然難以實現,即使我們退而求其次,只想維持現有的邦交國數目,倍感吃力,原因是由於台灣刻意“自外於中國”,使大陸強力反彈,全力打壓,從而使我邦交國數目目前只剩下二十多國。
翻開世界地圖,在國際舞台上最活躍的歐洲,目前我們已只剩下唯一的邦交國羅馬天主教教廷,而從各種跡象來看,教廷隨時有可能與大陸建交而把設在台北的大使館搬到北京,再看土地面積最大的非洲,在這塊黑色大陸的五十三個國家中,已和大陸建交者達四十八國,只有五國仍與我維持邦交,其中有些國家與台灣的關係也極不穩定,再往東看,在南太平洋的十四個島國中,和北京建交者已達八個之多。
和舉世唯一超強美國比起來,大陸的國力雖然小得太多,但在國際上的活躍程度,卻大有與美國分庭抗禮之勢,舉例來說,拉丁美洲一向被視為美國的“後院”,但美國似已無法阻止大陸的手伸向這塊原屬美國勢力範圍的“後院”,北京目前已與該地區內人口、面積、和經濟總值達95%的國家建立邦交,台灣雖在美國暗助下,也只能在區內維持少數邦交國。
總的來看,台北二十多個邦交國,在全球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甚小,我們保有這些邦交國,除了在心理上聊堪自慰之外,絲毫無助於解除我們在國際社會中“孤立”的困境。
除了政治,經濟方面,大陸以“區域經貿合作”為手段,對台灣完成了全面性的包圍;且看台灣周邊地區的情勢,在大陸的主導下,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汶萊等六個東南亞國協(東協)原始會員國,即將於今年在彼此之間實現自由貿易區,其後陸續加入東協的越南、寮國、柬埔塞、及緬甸等四國,也將於五年後成為東協自由貿易區的一員,這還只是一個開端而已,除了東協本身之外,還有所謂“東協十加三”(東協十國加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東協十加六”(即東協十國再加中、日、韓、澳洲、紐西蘭、及印度),均已在醞釀、推動中,且可能很快就會一一實現,令人擔憂的是,不僅今年即將成立的東協自由貿易區沒有台灣容身之地,其它如“東協十加三”或“東協十加六”等即將成立的區域經貿合作組織,在大陸強勢主導下,台灣也全部被排除在外,在大陸部署的這面經貿羅網包圍下,台灣成了名符其實的“亞細亞的孤兒”,今後面臨的情勢實在不妙,將更加缺乏經貿競爭力。
姑不論“台灣建國”這個理想是否適合台灣?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對大陸這個巨無霸式的強權,台灣如刻意凸出“自外於中國”,激起“巨人”出招的結果,台灣在政治、經貿方面均被孤立,幾乎可以說是“自絕於世界”。這種狀況,對台灣究竟是“有利”?還是“不利”?也很容易找到的答案。
扁珍自絕於民眾
新生報7日社論稱,陳水扁友人蔡銘哲與蔡銘傑兄弟在地院當庭認罪,還聲請認罪協商。前總統府出納陳鎮慧亦承認偽證,對貪污及洗錢的指控則否認犯罪,要求與扁珍對質。扁珍防護牆,連番倒塌,眾叛親離,已陷入嚴重困境。
在名嘴不斷揭露下,扁家資產形同透明的玻璃屋,幾至無所遁形。由於貪污數字過於龐大,民眾多由同情轉為不齒,大家均認為,擔任領導人多花一點錢是應該的,但搜刮這么多人民納稅錢,就不能原諒了,過去有不少民進黨同志還出面力挺,現在也開始噤若寒蟬,知道說多了反而丟臉,想替扁珍辯白也失去著力點,連帶使幾位委任律師都打起退堂鼓,阿扁過去風光被自己徹底摧毀。
扁珍的貪污共犯或關係人,一一俯首認罪,甚至如數家珍一樣將貪贓枉法的來龍去脈描述得淋漓盡致,阿扁口才再好都很難自圓其說,阿珍腦筋再靈活也無法置身度外,看樣子,扁珍很難從法網中全身以退,大家都知道“自作孽不可活“,扁珍自食惡果,可能是始料所不及。
我們很惋惜扁家的遭遇,卻無法同情扁家的罪行,貴為台灣地區領導人,豈可只顧自身權益,而不管子民的死活,就像陳致中所透露的訊息,扁家“窮得只剩下錢”,弦外之音是“什麼都沒有了”,可是,這一對年輕夫婦,說的跟做的是兩回事,竟然搬進高雄豪宅去享受奢侈生活,卻不顧社會的觀感,讓人倍感納悶與不解,在致靚協商認罪的同時,吳淑珍竟然處之泰然,沒有表示任何不滿,外界揣測扁家的底線將由扁再將責任與珍切割,由珍扛起一切重擔,以避免扁家人再遭羈押。但,實際上這種效果已微乎其微,阿珍縱使親自出庭應訊,扁家成員也逃不過牢獄的劫難。
至於陳幸妤在紐約街頭對媒體記者再度發飆,我們持比較同情態度,雖然我們不知道她扮演什麼角色,但我們相信她內心壓力一定很大,才會一而再的咆哮公共場所,畢竟她還是自由之身,媒體全天候跟蹤她,使她感到混身不自在,一時率性動怒,應屬情有可宥。我們至今還無法了解,陳幸妤對扁家不法罪行涉入多少,又知道多少,假如她僅是一個純旁觀者,既無從勸阻父母的作為,且自身能堅守自己立場,那么,她的情緒發泄是可以理解的。
陳水扁有夢,夢見自己三度競選總統,我們認為,這個夢已距離他越來越遠,他一旦判刑,因為是貪污罪名,想洗刷罪名再選總統,已難如登天,他“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扁珍夫婦算是智慧型型人物,走錯了路,斷送了自己一生名節和抱負,但願他們子女能清醒過來,或許還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聖嚴法師圓寂了,他生前表示“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他心愿是捨生死,救眾生,扁珍應該好好去領悟他的遺言,公開認罪,重新來過,豁出另一條重生的晴空。扁案每天都在討論“錢”的問題,讓老百姓感到好不耐煩,還是趁早了結吧!
瞄準台灣飛彈不止千枚而是萬枚
台北多家媒體前不久引述美軍來源報導說,中共瞄準台灣的短程飛彈數目已多達九百餘枚,比陳水扁稍早時所提到的八百多枚,已有所增加,這一訊息刊出後,引起台灣朝野人士震撼,也可能對立法院未來寡議愛國者飛彈的軍購預算時多少會產生一點催生的作用。
不過,對於美軍透露的上述訊息,此間一些對中解放軍有研究的專家卻持有不同看法,認為美軍此一訊息,僅有部分可靠,甚至太過保守。
專家認為,中共在對岸部署了九百枚以上的射程分別為三百公里及六百公里的M9和M11兩種短程飛彈,未必可靠。
所謂“未必可靠”,是指前述近千枚短程飛彈,未必只是“瞄準台灣”(美無可靠情資足以證明此點),而從這些飛彈的性能來看,更可能的瞄準目標是,一旦台海出現戰爭而美國又派航母戰鬥群,這些飛彈便是中共享來對付航母的殺手鍆。
眾所皆知,中共一向不主張擁有航母,但也處心積慮準備了專打航母的“兩艇一彈”等利器;所謂“兩艇一彈”,是指潛水艇和飛彈快艇和彈道飛彈,除了原有
的數十艘老舊潛艇之外,自2002年以來,中共新添的潛艇至少14艘,於2004年首次亮相自行研製的元級潛艇(外界稱秦級核子動力戰略飛彈潛艇),更是令西方震驚,北京預定2010年再部署一艘這種元級潛艇,按照解放軍“不對稱作戰”的戰術思想,將來台海如發生戰事而美國出動航母戰鬥群增援台灣,解放軍將使用“兩艇一彈”分別從海底、水面及空中對航母進行攻擊,而美軍目前透露中共部署約九百多枚M族飛彈,與其說是瞄準台灣,倒不如說是瞄準增援的美軍航母更為恰當,因為M9和M11的射程達五百和六百公里,用以攻擊台灣,令人有“殺雞用牛刀”之感,用之攻擊增援的航母倒是很合適。更何況,中共如果只是擬使用飛彈攻打台灣,其實完全不必再花大錢研製M9和M11,因為,在解放軍的武器庫中,早已儲存了一萬多枚M7飛彈,隨時可供使用。
據專家研究,早在1967年,中共便研發並量產了“紅旗二號”全空域地空飛彈,當時共生產了一萬多枚,後來解放軍又研發其它防空飛彈可取代紅旗二號,但這已制好的一萬多枚紅旗二號,如果就此報廢,未免可惜,於是把紅旗二號多加裝一組火箭,便可延長其射程,把紅旗二號轉化為地對地M7飛彈,代號為“八六一○”的工程,於1992年研發成功,並量產了一萬多枚M7;據相關情資顯示,量產後的M7,於1992年賣了九十枚給伊朗,其後,便未再出口,合理推測,這一萬多枚M7目前應該仍存放在解放軍的武器庫中,一旦有需要,隨時可用。
M7採用二級火箭發動機,射程180公里,性能相當於美國的“長矛”飛彈,彈頭酬載量和M九或M11相同,達五百公斤,所以威力幾乎完全一樣;M7無論用履帶式或輪式發射車,機動性都很高,對北京而言,M7是現成的攻台利器,而且,台灣海平均寬度不到二百公里,最窄處不過一百多公里,而M七的射程達180公里,換言之,台灣西部地區盡在M7的威力範圍之內。
我們之所以特彆強調M7,是因為北京儲存的M7高達一萬多枚,而至少需要二枚愛國者三型飛彈才能對付一枚M7,換言之,如中共決定“萬彈齊發”,台灣至少得購置二萬枚愛國者三型,而這種飛彈的售價每枚平均至少一百萬美元,這也就意味著,單是防禦M7,台灣至少就得花兩百億美元,且不論美國是否有這樣多的現貨,問題是我們有錢嗎?
馬政府執政周年省思
台灣新生報今天社論說,馬政府執政甫滿周年,馬英九聲望止跌回穩,團隊施政表現漸入佳境,“閣員”支持率亦普遍提升,民眾對未來多抱持樂觀期待,相信馬政府將有一番新作為。
民進黨執政八年,政績不彰,陳水扁“肥了家人,瘦了子民”,還為民進黨帶來洗刷不清的醜聞,唯一收穫是奠定了政黨輪替基礎,也給後繼者多了一分警惕。
民調顯示,國民黨跟民進黨執政相比,五成三民眾肯定馬政府表現較民進黨執政時好,以致民進黨發起的五一七“嗆馬保台”大遊行,發揮不了太大作用,能夠和平落幕,充分反映台灣民主政治日趨成熟。今後,民進黨如何重整旗鼓再出發,國民黨如何締造更好政績來回饋民眾,幾成為全台灣最關心的議題。
社論說,回顧馬政府剛接手上任時,可能因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各項難題接二連三爆發,“劉內閣”欲振乏力,束手無策,民眾支持率低到不能再低,社會均以“無能”兩字施予抨擊,幸好經過這一年鍥而不捨的勤奮精神,終而扭轉乾坤,化危機為契機,開拓了政府執政新境界。不過,好的開始,雖增強了成功機率,但有若干重要問題,若處理不善,仍將是今後施政的絆腳石。
展望台股:台股自二千年以來,經歷八次五二○,每次都行情失靈,唯一是今年上揚了四十八點,破了這個陰魂不散的魔咒。股市是經濟櫥窗,股市直直落,民眾信心也就皮皮銼,現在台股漸有起色,應該還有一段風光好走,政府務必把握這股氣勢,為台灣景氣開創新的利多。股市起飛了,許多事情都會帶動著飛揚,單看消費場所的熱絡景象,就可知其梗概。
政黨協商:“雙英會”遲遲無法上演,“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日前當面邀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與馬英九對話,被蔡英文潑了一頭冷水,要他先拿出具體計畫來。
朝野政黨始終話不投機,毫無交集,的確“比兩岸關係還差”,其實,朝野均應“為國珍重”,何妨各退半步,找出合作空間,讓未來三年,台灣身影在國際舞台上能見度更高,景氣復甦,失業降低,再撐一段苦日子,真能看到曙光。
兩岸好合:從整個趨勢觀察,兩岸經貿等諸多問題非合作不可,大陸近年釋出不少善意,我方也理當互惠相待,只要能堅持“主權原則”,其他合作方式應該可以從寬。護台是絕對不變的,賣台是罪該萬死的,但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只顧了我們權益,而不顧對方感受,兩岸交流旨在“各有所獲”,大家愉快的互動,在合作前提下保持友善態度。
“內閣”替換:“內閣”改組只是遲早問題,與其拖出狀況,不如打鐵趁熱,何況有些“閣員”評價不高,壓不住陣腳,正好是光榮引退時候。民眾對“劉內閣”改組寄望甚殷,比率高達六成,看樣子,局部改組比全部改組好,早改組也比晚改組好。
社論認為,歷史巨輪不斷往前推進,但願台灣政經今年比去年好,明年比今年更好。
期待兩岸和平協定搬上檯面
10月29日發表社論指出,陳雲林來訪之後,我們不只期待兩岸經貿關係的雙贏式的深化,還期待能夠將簽訂和平協定的議題,擺到兩會的談判桌上來。社論摘錄如下:
雖然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訪台期間發生了一些“意外插曲”,但基本上並不妨礙兩岸兩會的互動,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將於十一月三日來台訪問,這對於兩會甚至兩岸關係,都將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從兩岸關係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陳雲林的來訪,當然可以被解釋成是圓了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的夢。不過,現在兩岸關係的發展內涵所覆蓋的各種層面的問 題,其多元性和複雜性,已經不同於汪道涵主持大陸海協會時的情況。目前,最迫切現實的是,因著兩岸的各種層面,特別是經濟層面的互動交流延伸出來的,如兩岸金融等諸多問題,都有待兩岸雙方協商解決,否則,將有可能使兩岸關係無法順暢運作,甚至於不利於兩岸關係的平和發展。面對兩岸間諸多問題,就連民進黨執政期間,雖然兩岸政治關係非常緊俏,但是雙方仍然務實處理了諸多如春節和重要節日包機等問題。
不管是基於兩岸關係的歷史發展脈絡,或是由於全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制約,兩岸之間各個層面的互賴程度,不管是廣度或深度,將不依個人的意誌喜好,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而其所延伸出來的問題,將更多更複雜,如果不加以嚴肅認真面對,將不只影響兩岸之間特別是經貿關係的發展,甚至還將影響區域或全球的經濟發展。兩岸的經貿關係,是全球或區域經濟網路中的重要節點,這兩個節點之間的關結不夠平順,將使全球或區域經濟網路運作也出現連動性的不平順。不管是基於兩岸的互利,或對區域和全球經濟運作的影響,兩岸必須更加認真積極的不只把現已浮現的諸多問題加以解決,而且還要有前瞻性的去籌劃如何進行進一步的經濟合作,從而創造雙贏。
當然,兩岸的問題如果能夠務實地朝上述這樣的方向努力,這表示兩岸關係將繼續朝穩定的方向發展,而這樣發展的邏輯延伸,將是兩岸必須面對和平協定簽訂的問題。未來,兩岸通過和平協定的簽訂,一方面體現雙方特別是經貿關係的穩定積極雙贏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回過來鞏固延續兩岸雙贏的互動關係。總之,陳雲林來訪之後,我們不只期待兩岸經貿關係的雙贏式的深化,還期待能夠將簽訂和平協定的議題,擺到兩會的談判桌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