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

《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是南北朝著名文學家沈約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

南北朝 沈約

詩詞正文

眷言訪舟客,
茲川信可珍。
洞澈隨清淺,
皎鏡無冬春。
千仞寫喬樹,
百丈見游鱗。
滄浪有時濁,
清濟涸無津。
豈若乘斯去,
俯映石磷磷。
紛吾隔囂滓
寧假濯衣巾。
願以潺湲水,
沾君纓上塵。

作品鑑賞

據《梁書·沈約傳》記載,公元494年(南齊隆昌元年),沈約除吏部郎,出為東陽太守。新安江源出安徽婺縣,流經浙江,是自建康赴東陽的必由之路。這詩就是此行途中所作。

首二句破題,詩人乘舟溯流,泛臨新安江上,發現江上風景非常優美,心情為之一振,不由發出“茲川信可珍”的由衷感嘆。接下四句,即承“茲川信可珍”意,鋪陳描寫。無論深處還是淺處,江水都清澈縹碧,略無一點一滴渾濁;無論春天還是秋天,江水都皎若明鏡,不沾一絲一毫塵埃。江水簡直清澈透了。所以,透過千仞江水,沿江山峰上蒼松碧樹的身影仍然清晰可見;俯視百丈水府,神情自若、倏忽往來的游魚也絡繹分明。“千仞”、“百丈”,極言江水之深——江水深深如許,而仍能映見喬樹,忽閃游魚,則一灣碧如玉清如月的新安江水,宛然可見。“寫”、“見”二字,逼現水底奇景異觀,直將江水之清瑩縹碧反映出來。總此四句,詩人通過繪寫江水之“深”,襯寫出江水之“清”,以至使人感到雖深猶淺。這就是詩題中點出的“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的韻致。新安江之“信可珍”,正在於它的“清”。

京官外發,一般都具有貶的意味。沈約此後曾致書徐勉,中有“出守東陽,意在止足”之語(見《梁書》本傳),頗有點自寬自慰自我解嘲的意思,可見當時他的心情還是比較低沉的。世事渾沌,禍福難倚,萬物皆空矣,由此,修行勵志、潔身自好的獨善其身的念頭便油然而生。接下六句便是抒發這一情懷。七、八二句分用兩個典故。“滄浪”句源出一首童謠:“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見《孟子·離婁》)孔子從中抽繹出了人生的哲理:水清,則濯纓;水濁,則洗足——時世承平,則進而兼善天下;時運不濟,則退而獨善其身。“清濟”句。意出《戰國策·燕策》:“齊有清濟濁河。”沈約用此二典,前句順用,後句反用,都為一意:滄浪之水有混濁的時候,清濟之水也有乾涸的時候。既然如此,那么“豈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紛吾隔囂滓,寧假濯衣巾?”詩人想到,既然自己時運如此不濟,既然自己不能隨世沉浮,那么,此次前往東陽,便與京師囂世自然隔絕了,可以自由自在徜徉山水,泛詠皋壤,過上一段清靜優閒的日子了,就不必還要假藉滄浪之水來洗濯衣巾、滌神爽志了。《文選》李善注此句:“謂去京師囂塵之地以往東陽,自然隔越,亦不須濯衣巾。”正點出此旨。細加品味,詩人言語之間頗有些“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一般的慶幸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自“滄浪”句以下,詩已轉入抒情;但緊跟“豈若乘斯去”,卻落“俯映石磷磷”一句,又回到寫景,似頗突兀。實際上,這正是匠心獨運之筆。抒情伊始,嵌入一句寫景,首先便將詩意蕩漾開去,在詩法上,恰似淡雲出岫,顯得舒展自如,張弛有度,而且,磷磷水中之石,稜角分明,自有一種清峻堅勁的品格在,詩人俯瞰其貌,不期然喚起了崇敬和嚮往之意,仿佛從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依託,映現出了自己的影子。所以,突入此句,實在是一種精神的宣言和戛戛獨造的崢嶸品格的展現,暗寓了詩人此去東陽的人生追求。謂之神來之筆,殆不為過。最後,詩人似乎意猶未盡,寄語京城中的朋友:“願以潺湲水,沾君纓上塵。”意思是說:我願以此清瑩淨澈之水,來洗滌各位朋友帽子上的灰塵。言語之中,頗有“世人皆醉我獨醒”的自得。此句收束全篇,照應詩題,顯得周到而嚴密。詩人的精神似乎獲得了解放,他不但洋溢出一種遠離塵囂的輕鬆愉快之情,更抑制不住透露出一種俯視人寰的超脫和自豪之感。

詩人是久經官場沉浮了,對於一般的榮辱升遷,似乎並不那么特別究心。他以極平靜的心情,欣賞新安江的清綺風光,描繪新安江水的清淺透澈,從而折射出詩人的清思潔想。而只是在遊覽的觀想和反思之中,才逐漸流露出了身世之感和隱退之意,並由此反映出由苦悶、沉鬱到解脫、輕鬆的複雜的思想歷程,沉穩,老到。反映到文思上,便顯得從容不迫,紆徐有致。從寫景到抒情,從構句到用典,筆調細膩,婉轉多姿,轉換貼切自然,景、情、理絡繹生輝。在莊重、澹淡的風貌中,顯現出圓熟、深沉和雋永的神韻。

作者簡介

沈約(441-513)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征虜將軍沈林子之孫、淮南太守沈璞之子。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助梁武帝登位,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官至尚書令。公元494年(齊隆昌元年)任東陽郡(陳代改為金華郡)太守時,建軍台玄暢樓(後改名八詠樓)。他提出詩歌創作“四聲八病”之說,是齊、梁文壇領袖。作詩精密工整,尤注重聲律、對仗。詩文之外,又長史學。其據舊版增改所撰《宋書》百卷,資料翔實,傳記評論,頗有識見。著有《齊記》、《四聲譜》、《梁武紀》、《梁儀注》、《沈約集》等。死後謚隱。明人張溥輯有《沈隱侯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