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現代文學期刊。原名《文學研究》。1957年 3月創刊;1959年改版為《文學評論》,雙月刊。1966年 6月停刊;1978年 2月復刊。該刊是由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一個全國性的文學研究和理論批評方面的學術性刊物。自創刊至1966年停刊以前,編委會由全國各文學學科有成就和代表性的專家組成,1978年復刊後,編委會改由文學研究所和外國文學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員組成。 主編都由文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先後由 何其芳、 陳荒煤、許覺民、劉再復擔任。主要內容
《文學評論》主要發表關於文學 理論、中外文學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史問題、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 文學創作和理論的研究和評論文章,除論文外、還辟有“短論”、“論壇”、“資料”、“書評”、“新作評介”、“新人評介”、“通信”、“讀者、 作者、編者”、“學術動態”等欄目。刊物比較重視學術研究的水平。最初幾期,選題沒有明顯的計畫性,發表專家的研究成果較多,大都是占有豐富材料、潛心研究之作。如:何其芳的《〈琵琶記〉的評價問題》(1957年第 1期)、蔡儀的《論現實主義問題》(1957年第 1期)、王季思的《〈桃花扇〉校注前言》(1957年第 1期)、楊絳的《斐爾丁在小說方面的理論和實踐》(1957年第 2期)、 范存忠的《〈趙氏孤兒〉雜劇在啟蒙時期的英國》(1957年第3期)、 夏承燾的《 姜夔詞編年箋校》(1957年第3期)、 錢鍾書的《宋詩選注序》(1957年第3期)、 李健吾的《科學對法蘭西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小說藝術的影響》(1957年第 4期)、 羅大岡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及其時代》(1958年第 1期)等。所發表的文章中,中國和外國古典文學方面的比重較大。改版為 《文學評論》之後,加強了對社會主義文學現狀的聯繫和對當前作品與文藝傾向問題的注意。同時,在有很大局限性的條件下。組織和展開了一些學術問題的討論,如關於中國現代詩歌形式和格律問題的討論、關於文學的共鳴問題和山水詩問題的討論,一定程度上起著活躍學術思想的作用。其他一些問題的討論如關於中國古代文學史分期問題,關於歷史劇的真實性問題,關於《創業史》中人物形象問題,也都發表了一些較有學術價值的意見。1959年慶祝建國十周年時,刊登了多篇文章,分別論述和總結了十年來新中國文學的發展、中國 古典文學研究整理工作、外國文學 翻譯研究工作,肯定了成績和提出了問題。這是該刊完成的一項比較有意義的工作。1962年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0周年,發表了何其芳的《戰鬥的勝利的二十年》(第 3期),根據多年文藝運動的實踐經驗,著重闡述了毛澤東文藝思想中的既反右又反“左”、進行兩條戰線鬥爭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糾正簡單化、“左”的傾向的作用。在1963年紀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時,發表的 俞平伯的《〈紅樓夢〉中關於“十二釵”的描寫》(第 4期)以及其他作者的《曹雪芹的貢獻》、《〈紅樓夢〉愛情描寫的時代意義及其局限》、《〈紅樓夢〉的主題》等文章(第6期),都能在學術上各抒己見。1964年紀念莎士比亞誕生400周年,發表了王佐良的《英國詩劇與莎士比亞》、楊周翰的《談莎士比亞的詩》(第 2期)、 卞之琳的《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發展》(第4期),對莎士比亞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961年第5、6期,連載了 茅盾的長篇論文《關於歷史和歷史劇》,這是在學術界已有的討論基礎上,收集大量史料、精心研究的力作。總的看來,這時期的不少文章發揮了研究者的專長,在學術上有各自的見解。某些方面,反映和代表了國內的學術研究水平。阻礙
但由於刊物創辦之後不久就遇到了一系列政治運動和思想鬥爭,刊物不可避免地受到左傾思想的影響,各個階段都發表了不少“左”的、粗暴的“批判”文章,使刊物偏離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1964年以後,由於整個文藝路線和方針、政策“左”的傾向更加嚴重,刊物的學術性明顯削弱。
1978年復刊以後,由於新時期文藝的繁榮和文藝思想的活躍,《文學評論》在堅持學術性的同時,注意聯繫文藝創作和理論研究的實際,反映和提出人們比較關心和注意的學術問題。復刊時,文藝界和學術界正面臨思想解放,撥亂反正的任務,刊物在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團鼓吹的“文藝黑線專政”論、“文藝黑線”論以及其他謬論上,都較早或及時地發表了文章;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以及更早一些時候被顛倒了是非的、被錯誤“批判”和否定了的一些理論問題和作家作品,如寫真實問題、形象思維問題、現實主義問題、1957年文藝運動問題、現代文學史上的“兩個口號”的論爭問題、瞿秋白對魯迅的評價問題以及《林家鋪子》、《二月》、《賽金花》、《水滸傳》等作品,也進行了重新評價和探討。1979年慶祝建國30周年時發表的鐘惦棐的《電影文學斷想》以及其他論述新中國話劇、詩歌、長篇小說的文章,根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對30年來既有重大成就又充滿了曲折和失誤的社會主義文藝工作,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進行了總結。刊物積極關注新時期的文藝創作和理論,起了鼓勵創新和開拓的作用。如對劉心武的《班主任》,較早地展開討論並給予支持;對《天雲山傳奇》、《人到中年》及歷年評獎和引人注意的作品和作家,都及時發表有一定水平的評論;對王蒙的創作,還進行了比較細緻和深入的討論。近兩年來,比較重視帶有巨觀性的或有新的角度、新的方法的研究成果。在文藝理論方面,1985年裡陸續發表的有關文學研究的方法論和文學觀的討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適應研究隊伍變化和發展的趨勢,《文學評論》在調動和發揮各種作者的積極性時,特別注意扶植比較年輕的新作者。1982年以後,中、青年作者的文章日益占有重要地位,青年研究工作者的文章,常常閃現著活潑而新穎的思想,勇於表現自己個性的風格,給人以較大的吸引力。
1985年 1月,該刊舉行了第一次《文學評論》優秀論文(中青年作者)授獎會,評選了新時期以來中青年文學研究工作者9人的論文為優秀論文(一等獎1篇,二等獎3篇,三等獎5篇),對理論研究工作,起了一定的鼓勵作用。
另外,作為《文學評論》雙月刊的補充,該刊編輯部自1978年始還編輯不定期的《文學評論叢刊》,按文藝理論、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四個學科分專輯出版。
分類
文學評論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我的父親母親》是電影。電影是集編劇,導演、演員、攝影、 文學評論.音樂、美工、剪輯、服裝、道具、化妝、燈光、特技等於一身的一種集體創作的綜合藝術,影視評論既可對諸多方面做綜合評論,亦可對某一方面做重點評論。
思想評論
文學評論與一般的思想評論是不同的。思想評論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和人們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種種思想問題,目的是幫助人們提高思想認識,分清是非;它可以通過各種各樣,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論證,只要緊扣你所要闡明的觀點就行。
文學評論的對象是文學作品(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繪畫、影視等);評論的目的是通過對其思想內容,創作風格,藝術特點等方面議論、評價,提高閱讀,鑑賞水平,評論時當然可以旁徵博引,引用各種材料論證,但這旁徵博引的各種材料,應是與文學作品有關的,而文學評論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來自所評文學作品本身。
與作品分析的區別
另外文學評論與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當然從某一角度講,文學評論首先要基於對作品的分析,沒有分析何來評論;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對作品的評價。但之間仍是有區別的,分析作品側重是談作品“是這樣”;而評論側重是談作品“為什麼是這樣”,“這樣好不好”。 文學評論必須對作品有總的評價,並且對你這個評價有一定論證過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對作品要有總評價。 另外在寫文學評論時,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樣會用原材料擠掉你的論述;評論點要集中,鮮明。評論角度不要過大,比如你寫“評《紅樓夢》”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從何處下手評?很難寫,如果你把它縮為“評《紅樓夢》中人物的對話”,進而再縮小角度為“評《紅樓夢》鳳辣子的語言特徵”就容易下筆了。 觀點要鮮明,要用確鑿的材料的闡析去支持觀點,引證的材料首先要來自作品本身,當然還可旁徵博引,材料分析和觀點要始終保持一致。對讀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評論前要對其有關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標準
文學評論的標準: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文學評論的兩個標準即:一個是政治標準,一個是藝術標準。政治標準是為了解決文學為什麼人服務的問題,藝術標準則是為了解決文學如何服務好的問題。這兩個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一直堅持的文學藝術工作的指導思想。
寫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的寫作大致有四個步驟:閱讀——定題——評論——寫作。
閱讀
(一)閱讀對於文學評論來說,是占有材料、調查研究的過程。只有通過閱讀,才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閱讀範圍。從文學評論的寫作要求看,閱讀既要做到點面結合,又要做到深淺結合。 所謂點面結合的“點”,是指作品。所謂“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這裡,作品的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是獲得評論權的最重要的依據。只有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對評論的對象了如指掌,評論時說到點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謂深淺結合,是指作品的閱讀要深一點,鑽得透一點,深到能產生真知灼見為止。為了深,就要多讀幾遍。恩格斯為了對拉薩爾的《弗蘭茨·馮·濟金根》一劇本進行評論,先後將作品至少讀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說:“為了有一個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態度’”,為了“在讀了之後提出詳細的評價、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再如,列寧為了對小說《怎么辦》進行評論,在一個夏天把這部小說讀了五遍,“每一次都在這個作品裡發現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列寧論文學藝術》第897頁)毛澤東也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言權。 這說明,浮光掠影、晴蜓點水式的閱讀是不行的。對於被評論的對象 文學評論,一定要研究得透徹一些,對作品象對人一樣,要知心、知音。對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閱讀不妨淺一點,瀏覽一遍,有一個直覺印象即可,否則,不能保證“點”的深。2.閱讀方法。一般採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一、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對重要部分仔細地讀,分析研究,加深印象,發現特色(或發現問題),初步形成觀點。三、總體,是要獲得完整的本質的認識,對作品的傾向和藝術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摘記工作。有一種“評點法”的評論,就是一手拿筆,一邊閱讀,一邊評點的。如金聖歎評點《水滸》、《三國演義》。還要通過閱讀培養複述節錄作品內容的能力。這是因為評論中常要概述作品內容,以作評論的依據。
定題
定題所謂定題,就是在讀書、蒐集材料的基礎上,選擇並確定評論的題旨(中心)。定題也稱為“選題”。
初學寫作文學評論的人在定題時常犯以下幾種毛病:
第一種,為評而評,無的放矢。評論者隨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未經過認真思考,就去評論。
第二種,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開始就寫《論×××的小說創作》這樣大的題目,往往無從下筆而流於一般、平庸、膚淺。第三種,缺乏新意,老生常談,步別人的後塵,拾人牙慧。應該怎樣定題呢?首先要選準作品。應該選擇什麼人的哪一篇作品,這是有標準的。
標準就是:
(1)作品的價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權衡一下,問問自己:這作品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評?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假使你要做一個徹底的人,那么就應該特別注意作品的價值,而不必拘泥於你以前覺得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還是壞。”(《談批評中的坦率精神》)這說明:文學評論要評的是文學作品,作品本身的價值才是我們確定評論與否的重要依據。所謂作品的價值,指的是它的美學價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的水平應是很高的,或比較高的;另外,是某一種作品代表著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或者就是壞作品。這兩類作品都是值得評論的。因為,評論好的,可提高讀者的審美水平,使讀者獲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認識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發展,提高一步;評論壞的,可以防微杜漸,給作者敲警鐘,使讀者也能認識假、惡、醜。
(2)現實的需要。現實的需要指的是:國家事業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凡是現實需要評論的作品,我們作為評論者,就應該負起評論的責任。
(3)個人的專長。選作品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專長來定。也就是說,要選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評論的來評。尤其是初學評論寫作的,更要揚長避短,否則評起來困難,也不容易評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確定評的論中心,有兩個原則要遵守:第一、不同體裁,區別對待。體裁不同,確立評論中心的角度也應有所不同。如:敘事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信箋於人物塑造、矛盾衝突等方面。抒情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偏重於藝術意境、感情抒發等方面。第二、應有真知,貴在創新。評論的中心,必須從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真知灼見出發來確立。由於是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創新,評出新水平。對一篇作品,是評人物形象,還是評情節安排,是評某一細節,還是評全篇結構,是評思想意義,還是評語言風格,都需要評論者具有一雙慧眼。培養“眼力”,可以採取兩個辦法:一是選取。選取作品有意義之點來評。因為作者在寫作時就是這樣選材的。魯迅說:“選取有意義之點,指示出來,使那意義格外分明,擴大,那是正確的批評家的任務。”(《關於小說題材的通信》)應該使自己能夠熟練地從評論的作品中選取有意義之點。在開始時,可以選擇一些名篇,自己確定一個具體的範圍,選取一些有意義之點。如評價魯迅的小說《祝福》,可以確定一個範圍:評論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這樣,既可以從總的方面——祥林嫂是一個什麼樣的典型,成功在哪裡等方面來選取;也可以從局部的方面——魯迅怎樣刻劃祥林嫂的眼睛、語言、性格等方面來選取。二是甄別。主要從三方面鍛鍊自己的甄別能力:一,作品中什麼是應選取的有意義之點,什麼是要捨棄的無意義之點;二,什麼是自己對於作品的真知灼見,什麼是拾人牙慧的舊調重彈、老生常談;三,哪些是自己評論時能夠駕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難自己力不勝任的。總之,定題是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評論者的思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要順利完成這個“飛躍”過程,需要花大力氣、下深功夫。一些批評家能定題定得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評論
評論多數評論是基於以下五個問題:
1.這部作品說些什麼?
2.這部作品意味著什麼?
3.這部作品是如何表達的?
4.這部作品表達得好不好?
5.這部作品值得創作嗎?
第一個評論的問題,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現象。主要應對“誰”、“什麼”、“何處”、“何時”、“為何”和“如何”給予正確的答案。目的在於明確作品所反映的具體內容,並且把作者所經驗的與自己所經驗的聯繫起來。
第二個評論的問題,在於闡明作品的主題。這種能力只有在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有了豐富的經驗之後才能具備。要正確評論作品的主題,一般要從:一、內容釋義;二、感覺感情;三、語言調整;四、作者意圖等四個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個評論的問題,涉及到作者為了在讀者中得到預期反應所運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達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為文學作品來說,除非能夠注意並運用這些特殊的技巧,否則,讀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評價它。評價作品的表達技巧是讀者和作者都會感興趣的。
第四個評論的問題,是建立在對前三個問題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為了公平、正確地評價一部文學作品與讀者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這種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評論者對這部文學作品的個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確判斷作者藝術手法表達的成功程度,對作品的技巧的運用作出應有的評價,將會得到作者和許多讀者的贊同。
第五個評論的問題是關於作品的價值的。一篇文學評論只有正確地指出作品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才稱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學評論。“使文學作品獲得寫作價值的,除了帶來愉快,擴大知識領域,提供新的見識,促進積極行動,促進對生活有更正確的態度等等以外,還有語言的描繪(通過色彩、形狀、明暗、場景的描寫),思想、結構或語言的宏偉,歷史性(對於另一時間的描述),以及存在於許多散文和詩歌中的韻律。”(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在《文學評論》、《文藝報》等報刊上發表的評論作品,為我們學習評論提供了範文,我們可以從這些評論中學習到有益的評論方法。
寫作
寫作文學評論屬於議論文。它必須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這是它與其它議論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於它是對文學作品發表的評論,所以又不同於其它的議論文,而要有點文學色彩,這是它的個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學評論,既要具有一般論說文的特點,又要講究文學性。
1.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我們對一篇文學作品發表議論,總要有個基本看法:是好還是壞?是基本上好的還有缺點,還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處?這個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這個論點必須是正確的、鮮明的。
2.要有準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文學評論的論據,主要應從作品的人物、情節和藝術描寫中去找,也就是說,要對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藝術描寫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細緻的具體的分析。從而引用足以說明自己論點的材料來作為論據。這些論據一定要準確可靠,不能想當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斷章取義,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3.要運用科學的符合邏輯推理的論證方法。是用歸納法,還是用演繹法,或者是類比法,應深思熟慮。而且,是寫成一篇立論的評論,還是一篇駁論的評論,也需要根據寫作目的,從作品實際和讀者需要出發來確定。
4.要具有文學批評的當代意識,能按照文學規律和特性結合作品實際進行寫作。必須運用學過的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史知識、美學知識、語言學和修辭學知識,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否則,在文章中盡講外行話,或者對文藝作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樣的評論肯定難以服人。
5.在創作上文學觀念在不斷更新,因此文學評論的理論和術語也隨之不斷更新。為此,就要努力使評論的語言既準確、嚴密、有科學性、理論性,又要鮮明、新穎、有文學性、形象性。要通過語言的運用將評論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