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文化分類學原理》是楊國安先生對文化和文化種分類的基礎理論著作。楊國安先生研究文化問題多年,將文化分類為文化基素,文化種、文化化石。文化基素是創造性概念向社會有效表達後形成,即所有的辭彙,可以技術表達的文化基素髮育為文化種,觀念型文化基發育為觀念文化種,可技術表達的概念型文化基,形成的文化種被進一步分為六個類,即生存文化類、生存剩餘文化類、競爭文化類、探索發展文化類、凝聚文化類、社會人群穩定文化類,每一個類按類、門、綱、目、科、屬、種進一步細化分類。文化分類學原理是對人類文化的文化基素,文化種,文化化石三大文化現象之一的文化種,進行進一步細化分類的理論指導。由可技術表達的文化基素髮育而成的文化種。是構成人類社會形形色色的文化行為現象之一。文化種是人類文化的主題部分;是人類創造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本質行為;同時也是人類所有邪惡文化,不良文化的本質行為。文化種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實體,沒有文化種的實質存在,人類文化不會完整存在。
該書於2015年10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楊國安,1954年生,1974年會理縣一中高中畢業。同年招進會理縣衛生系統中醫短訓班培訓一年,畢業後分配在鄉衛生院工作。作者一生喜好探索自然,社會和歷史。40歲以前,閱讀了許多書籍;40歲以後,仍然在閱讀書籍。作者從20歲開始關注人的命運問題;30歲確定文化行為和命運的關係;40歲以後轉入對人的文化行為的探索和思考,目前著有《文化問題探索》一書和《潛意識思維探索》一書。
基本信息
編著:楊國安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徐榮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880×1230mm1/32
印張:18.5
版次:2015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30.00元
作品導讀
目錄
第一章 文化分類學
第二章 觀念文化學
第三章 生存文化學
第四章 生存剩餘文化學
第五章 競爭文化學
第六章 探索發展文化學
第七章 凝聚文化學
第八章 社會人群穩定文化學
參考文獻
後記
文化的分類原理其實並不複雜,人類文化由文化基素、文化種、文化化石構成。但文化之一的文化種則非常複雜,對它的分類並不是十分容易,它涉及到人類文化行為六個大類的知識結構,這一點將是使每一個從事文化種分類的工作者,感到困難的問題。因為無論文化學水平有多高的學者,在目前都不可能是人類所有文化行為內容的萬能通。筆者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因此深感撰寫《文化分類學原理》的困難,但又不能不寫。
筆者對文化行為的探索和思考,發現對人類文化行為的細化分類,完全可以借用生物學分類原理進行細化分類。但在人類文化種的分類問題上,抽象的理論表述,不如實際的分類操作。撰寫《文化分類學原理》,就是對筆者文化種分類理論的實際操作。但筆者的文化學知識有限,並不具備七大類文化學的所有知識。因此筆者在撰寫各文化種分類的具體內容時,由於知識結構的限制,不得不利用網路資料的知識內容。但筆者這樣做並不是在盜用別人的知識,而是借用別人的知識完成我的文化種分類原理。人類文化,一個個各自獨立的、具體的文化種是客觀存在。既然存在,就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分類,雖然這個細化分類比較困難,仍然不能阻止我去進行探索和研究。
筆者深知文化行為和人的生存關係、和人類的生存關係,特別是人類未來的生存關係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人類文化種的細化分類,無論有多么困難,筆者也會堅持下去。
筆者非常自信(但不是自戀),將人類文化分為:文化基素、文化種、文化化石是正確的;將文化種細分為:一個又一個各自獨立的文化種是正確的。而且文化種這樣的分類,有可能我是首起。不過我的探索,無論正確還是不正確,都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今天所有研究文化的學者,都不會否認,行為和文化的關係,離開行為就沒有文化。比如:中國人如果沒有使用筷子的行為,就沒有筷子文化種的存在。所有創造性常態行為的原始態,都是創造性概念向社會有效表達後,才成為文化基素;可技術表達的文化基素,再發育為文化種。比如:歷史本身不是文化,只有當人需要記住歷史,歷史才會變成文化。“歷史”一詞,是對需要記住社會活動過程中發生的事件,抽象出來的命名創造,“歷史”一詞就是文化基素,但歷史一詞不會發育為文化種。中國歷史上的結繩計數,實際上是對每一個具體的歷史事件,幫助記憶的紀錄;歷史一詞就是對這些所有歷史事件的概括。對這些所有歷史事件的概括是創造;對概括結果的命名是創造。
今天人類對文化的研究,有如幾百年前人類對生物學的研究那樣迷茫。我對文化問題的研究使我非常自信,這一研究很有可能顛覆傳統,結束關於什麼是文化的爭論。當然這一天也許我看不到,它有可能是幾十年後的事。
楊國安著2014年元月17日
出版社介紹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思賢文學》雜誌社、《作家村》雜誌社、《藝術蟲》雜誌社、《藝術+》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本社國內特約編審處是中國文化出版社授權設定大陸地區唯一的代理機構,全權代理出版社在內地的圖書組稿、編審及出版業務,辦公地址在北京和天津地區。本社官方網站上公布的各地特約編審處是本社在各城市的特約代理機構,業務受國內特約編審處協調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