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 白居易
詩詞正文
先生老去飲無興,居士病來閒有餘。
猶覺醉吟多放逸,不如禪坐更清虛。
[予先有醉吟先生傳,今故云。]
柘枝紫袖教丸藥,羯鼓蒼頭遣種蔬。
卻被山僧戲相問,一時改業意何如?
注釋
改業:一詞有二意,一為改變事務與職業,二為改變業因。前者為一般意義的理解,後者含有宗教意義。
居士病:居士,亦稱“優婆塞”,指沒有正式剃度出家在俗而皈依佛門的男子。居士病,有以佛教中著名人物維摩詰自喻之意。維摩詰,又稱淨名居士,為助釋迦之教化而現病身,佛遣諸比丘、菩薩問其病,於病床上弘揚佛法。
醉吟:自居易曾著有《醉吟先生傳》,傳中以“醉吟先生”自號,曰:“又飲數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復醒,醒復吟,吟復飲,飲復醉,醉吟相仍,若循環然。”
柘枝紫袖教丸藥,羯鼓蒼頭遣種蔬:教舞伎製作藥丸、派家僕去種蔬菜。柘枝:舞曲名,古羽調有柘枝曲,商調有屈柘枝,此舞因曲得名。舞時二女童藏於蓮花形道具中,花瓣開放,出而對舞。專舞柘枝的藝人稱柘枝伎。丸藥:製藥成丸。羯鼓:古羯族樂器。形如漆桶,下以小牙床承之,擊用二杖,音聲急促高烈。唐代諸樂(如高昌、天竺部)皆用羯鼓,蒼頭:指奴僕,漢時仆隸以深青色巾包頭,故稱。
作品譯文
先生已老飲酒無興,居士染病閒暇有餘。
醉吟生涯已覺放逸,不如禪定境界清虛。
讓柘枝舞女製藥丸,使羯鼓童僕種菜蔬。
得道山僧見此戲問,一時改業心意如何。
作品鑑賞
白居易於唐文宗開成二年67歲時,作有《醉吟先生傳》,寫出他平生所好:嗜酒、耽琴、吟詩,此之外則棲心釋氏。“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為之先拂酒,次開詩篋。詩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宮聲弄秋思一遍。若興發,命家童調法部絲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歡甚,又命小妓歌楊柳枝新詞十數章。放情自娛,酩酊而後已。”數年過去,先生已老,以古稀之年、有病之身,詩人不得不考慮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了。醉吟的生活,他已覺得太放逸,他自己選擇了禪定的虛淨。對家中的舞妓歌童亦有另一種安排:善舞柘枝的舞妓讓她學習製藥,慣擂羯鼓的童僕則去種蔬菜。日常生活中,他已決定不再醉吟放浪,而準備靜修靜養。是禪智使他作如此改變嗎,有可能。當他稱自己為病居士時,他一定想到了禪智通達、託病臥床的維摩居士。他一改過去種種作為(甚至包括吟詩),卻仍然選擇禪定,可見他的確在追求禪靜。白居易的改業還有其他思想影響嗎,亦有可能。如業報思想。佛教以為,人的行動、語言和思想等方面的造作,都可稱之為業(即身業、語業、意業)。業有善惡之分,由此所受的果報亦有樂苦好醜之別。善業為招樂果之因緣,惡業為招苦果之因緣。故《維摩經·方便品》:“是身如影,從業緣生。”既如此,則須結善緣,修禪定,以受好果報。可是,儘管如此做了,結果如何呢。這是個此生此世無法回答的問題,因而招致了山僧的戲問。山僧之問,亦有多義。一時間改變了過去自適的生活,可曾適應。另一層含義是,到老來才改變自己的生活,為了什麼呢,為了有好報嗎。不知詩人白居易是心靈開悟而重新安排生活,還是病老無奈不得不如此,不知他更多地是想獲得禪智,還是想獲得來世的好果報。詩中山僧之問,作者未作解答,也給後世的讀者留下了一個永遠的謎。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上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部(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中擢進士第,補校書郎。元和初對制策,人等調益雁尉、集賢校理,尋召為翰林學士、左拾遺,拜贊善大夫。以言事貶江州司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征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復乞外歷杭、蘇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秘書監召,遷刑部侍郎。會昌初,以刑部侍郎致仕。卒贈尚書右僕射,謚曰文。居易累以忠鯁遭擯,乃放縱詩酒。晚與香山僧如滿等結淨社,嘗科頭箕踞,談禪詠古。白詩不尚艱難,與元稹唱和,世稱“元白體”,元卒,與劉禹錫齊名,號曰“劉白”。有《白氏長慶集》75卷。《全唐詩》存其詩3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