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賣劍買牛拼音:mài jiàn mǎi niú
解釋: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停止戰爭
近義詞:偃武修文、馬放南山、刀槍入庫
反義詞:投筆從戎、南征北戰、東征西討
典源
《漢書·龔遂傳》《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列傳·龔遂傳〉~3639~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歲飢,盜賊並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選能治者,丞相御史舉遂可用,上以為渤海太守。時遂年七十餘,召見,形貌短小,宣帝望見,不副所聞,心內輕焉,謂遂曰:「渤海廢亂,朕甚憂之。君欲何以息其盜賊,以稱朕意?」遂對曰:「海瀕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上聞遂對,甚說,答曰:「選用賢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聞治亂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唯緩之,然後可治。臣願丞相御史且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從事。」上許焉,加賜黃金,贈遣乘傳。至渤海界,郡聞新太守至,發兵以迎,遂皆遣還,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遂腳踏車獨行至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渤海又多劫略相隨,聞遂教令,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鉤鋤。盜賊於是悉平,民安土樂業。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尉安牧養焉。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益蓄困實菱芡。勞來循行,郡中皆有畜積,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
釋義
漢宣帝時,渤海地區災荒嚴重,人民飢不得食,無以為生,於是持刀舉劍起義。為了平息人民的起義烽火,朝廷派龔遂到渤海地區去任太守。龔遂到任以後,一方面下令各縣停止大規模地捕殺,對方下武器的人概不追究;而對持戈拿刀行劫者,嚴加懲處。另一方面,他又下令各縣,凡手握鋤鐮從事生產的農民,不得有絲毫干擾,並要求普遍誘導民眾有刀劍者,“賣劍買農具,賣刀買犢”,從事生產自救。農民在官吏的誘導下,賣掉刀劍,買回耕牛、農具,從事辛勤的農業耕種。人民生活從此逐漸有所好轉。後來人們引用“賣劍買牛”比喻改業歸田。同源典故
令人買牛 佩刀買犢 佩劍博牛羊 佩牛 佩犢 刀劍化耕蠶 刀換犢 刀買犢 勸買耕牛 帶牛 帶牛佩犢 憑劍換牛 戴牛佩犢 易牛以劍 犢佩 腰下牛閒 腰劍不換牛 腰無犢 解劍換牛示例
“惟有躬耕差可為,賣劍買牛悔不早。”宋·陸游《貧甚作短歌排悶》詩 。“賣劍買牛吾欲老 ,殺雞為黍子來無?”蘇軾《常潤道中有懷錢塘五首》之五。
“乞漿得酒人情好,賣劍買牛農事興 ” 陸游《游近村》詩 。
“ 賣劍買牛真得計,腰金騎鶴恐非才。”元好問《示崔雷詩社諸人》詩。
“冠歸農,劍買牛。繙圖史,鑿田疇,睢陽世世如金甌。”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