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員在北京》

《推銷員在北京》

《推銷員在北京》,阿瑟·米勒著,由新星出版社於2010年8月1日出版。米勒以一位劇作家的文化敏感和政治意識,感受80年代的北京。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推銷員在北京推銷員在北京

古老的中國不會倒下,她會沿著曲折的歷史道路繼續前進——時而是世界的師表,時而是笨拙而固執的學生。《推銷員之死》排演之時,正趕上中國大有希望的急劇發展的波峰。

《推銷員在北京》的記錄只是驚鴻一瞥,反映了一些平常中國人的心境;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中的演員。

編輯推薦

我把自己的搬弄是非、誤解和錯誤的判斷都原封不動地留在這裡。

在那兩個月里, 我興奮地、努力地工作,以獨特的角度觀察著中國。

1983年,劇作家米勒眼中的北京

作者簡介

阿瑟·米勒(ArthurMiller,1915~2005)美國劇作家。主要劇作有《我的兒子們》(AllMySons)、《推銷員之死》(DeathofAsalesman)、《薩勒姆的女巫》(TheCrucible)、《橋頭眺望》(AViewfromtheBridge)、《美國時鐘》(TheAmericanClock)等。米勒兩次來華,著有《遭遇中國》(ChineseEncounters)和本書。

寫作背景

中國觀眾如何理解這齣戲另當別論,而且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一位女觀眾看了這齣戲,搖著頭感嘆著對我的妻子英格·莫拉斯(IngeMorath)說:“威利跟家母的確一模一樣。”散場後,另一位男青年在大廳接受CBS採訪,他同意威利的哲學:“人人都想當第一,當老闆。這自然是對的,錯的是比夫。”比夫來到時的中國,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極端平均主義中走出來,這之前,任何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都有違社會道德(甚至養金魚、養鳥都被視為反社會的個人主義)。對中國人來說,比夫更像是舊時的紅衛兵,拒絕威利提倡的出人頭地。

這本偶然結成的書大部分是按排練時間順序寫成的。中國演員們從早上八點排練到中午十二點,然後休息,再從晚上七點排練到十點。他們利用中間的時間用餐及午睡。我因為擔心自己被日復一日的陌生語言所隔閡,隨身帶一個小錄音機錄下我自己以及英若誠在排練時說過的話。英若誠扮演威利,因為英語流利,也擔當排練的翻譯,我通過他得以與其他演員順暢地交流。如果下午沒有排練,我就聽早上排練的錄音。這些錄音複雜零星,我幾乎已經全部忘記,於是我用打字機把它們草草記下。過了幾天我就發現,記錄的談話顯示出,我們大家正嘗試著感受一個從未到過的未知國度:對他們來說,是想像中的威利·洛曼的美國;對我而言,則是中國式的布魯克林。

當然這些都發生在八九年之前,那時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不久,人們正期望中國更加開放,政府更加自律。文化大革命的代價是中國整整一代停滯不前,落後於世界。中國不大可能回到這樣的過去,至少在我看來是如此。人們似乎越來越相信中國的未來會更加理性更加開放,甚至不屑於提起對曾經迫害他們的人施行報復。過去已經過去,沒有仇恨,人們不必報復從前的敵人——即使是那些曾經迫害教師、作家、藝術家和工人,置他們於死地的人。我景仰寬容者的大度。為了開始適度的公民行為,他們決意展示寬容和開放的態度。實際上,我們的舞台監督曾是狂熱的紅衛兵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經迫害過劇組中不少人。現在,他仍然瘋狂未減:休息時間剛到,他就衝到我面前,手指著手錶,讓我停止正在排練的一場戲甚或只是一句台詞,遵守所謂制度。大家當時對此一笑置之,並沒有驚惶失措——這種變化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但我覺得,對這種粗暴的干涉行為和這種危險人物,現在未必可以總是一笑置之。

但是,古老的中國不會倒下,她會沿著曲折的歷史道路繼續前進——時而是世界的師表,時而是笨拙而固執的學生。《推銷員之死》排演之時,正趕上中國大有希望的急劇發展的波峰。本書的記錄只是驚鴻一瞥,反映了一些平常中國人的心境;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中的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