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人生痛苦之源》

《探尋人生痛苦之源》

本書收錄了部分叔本華探尋人生痛苦的哲學散文,所選前三篇小文可直接反映出人生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後幾篇則從對一些具體事物的感悟出發,提出使人生痛苦的一些間接緣由。讀後當能體會出他作為哲人的深刻,他道出了人生特有的悲劇性、荒誕、虛偽與不幸;作為詩人的敏感,他對諸如人性、生命、地位、榮譽、財富以及審美、倫理、智慧等進行了詩意又耐人尋味的思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探尋人生痛苦之源》收錄了部分叔本華探尋人生痛苦的哲學散文,所選前三篇小文可直接反映出人生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後幾篇則從對一些具體事物的感悟出發,提出使人生痛苦的一些間接緣由。讀後當能體會出他作為哲人的深刻,他道出了人生特有的悲劇性、荒誕、虛偽與不幸;作為詩人的敏感,他對諸如人性、生命、地位、榮譽、財富以及審美、倫理、智慧等進行了詩意又耐人尋味的思考。

作者簡介

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被稱為“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家”。其主要著作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視覺和色彩》等。
本書中充滿叔本華強烈的悲觀主義情緒,他用自己對人間苦難的敏感去體悟人生的痛苦和生存的虛無,挖掘痛苦的根源。

目錄

譯者序
第一篇 存在的虛無
第二篇 人世的苦難
第三篇 關於人性
第四篇 自由意志與命運
第五篇 論噪音
第六篇 關於女人
第七篇 相貌
第八篇 道德本能
第九篇 獨自思考

前言

今天大家讀書時間越來越少,書怎么反而越出越厚?以往老一代學者寫的“小而可貴”的書,今天為什麼再也見不到了?
這個題目,也可轉換成“圖書該如何減肥”。現在的圖書,越印越漂亮,完全“與國際接軌”了。可每當有國外或港台學者慨嘆中國出版業進步神速,書出得比他們的還精美、還好看時,我都心裡有點打鼓。
不否認最近十年,中國圖書在書籍裝幀方面有長足的進步,我擔心的是,這種華麗背後,有著對高碼洋的刻意追求。各出版社都在努力做大,拼的是碼洋而非利潤。整個是粗放式經營,跟我們的工業一樣,拼原材料,看GDP,這樣做隱患無窮。圖書品種增加了,總印數卻反而減少了。在我看來,若總閱讀量不能提高——即全國人民的有效讀書時間不變,那么,減少2/3的圖書品種,一點都沒有問題。當然,這只是比喻,不是鼓勵新聞出版署管制書號。因為,那樣卡下來的,說不定正是民眾最需要的讀物。你怎么能保證不是劣幣驅逐良幣呢?所以,減少出書品種,這話我不能說。
我能說的,是跟這密切相關的另一種“減肥”。在我看來,圖書的過分臃腫,已成為中國出版業一大通病。現在如果評獎,評審一般傾向於“厚重”的——既然你我都沒時間細讀,那就只能看“分量”了。十萬字的,肯定不如百萬字的,人家書寫那么厚,肯定下了大工夫。以致養成這么一種風氣,似乎沒有四五十萬字,作為學術著作,根本拿不出手

精彩書摘

第一篇 存在的虛無
存在的全部方式就是虛無,它存在於時空無限性與個體有限性的對抗中,存在於飛逝的真實現實中,存在於所有事物的互相關聯中,存在於虛無的持續變化中,存在於永不知足的願望中,存在於不斷努力去打造生活又不斷遭受挫折的過程中,直到贏得勝利。
時間同所有短暫的事物一樣,只不過是生存意志這一本質下的一種形式,而後者作為自在之物是永恆的,它已經嘲諷地向時間宣布了其努力的徒勞。這就是時間,每一分鐘的流逝都意味著所有事物都在我們眼皮底下消失,從而喪失其真實意義。
曾存在的不復存在,就像它們從來不曾存在過一樣。但是一切已經存在的又存在於下一個新的時刻。因此,一些屬於當下的東西,即使它本身並不那么重要,也要比那些重要的但是屬於過去時光的東西更為優越,這是因為前者是實在,而後者是虛無。令人瞠目的是,隱沒千年的人倏地出現,但幾乎同時,他又被拋到沒有邊際的虛無之中。平心而論,這幾乎不可能成真,而且甚至用簡單的頭腦稍加思考,也一定會產生某種對時間真相的感知,這種感知同對空間的感知一起,成為每一種形上學體系的關鍵所在,它找到了不同於已經發現於自然之中的那種事物存在的秩序。這也正是康德的偉大之處。
對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事件,我們只能在當下將之表述為:它現在如此。在此之後,我們只能表述為:它曾經如此。如果我們沒能意識到自身存在之源,只看到時間稍縱即逝可能會很惱火,而恰恰是這個存在之源才是屬於我們的永恆之泉,才讓我們的生命常變常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