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俗話說“針灸拔罐,病去一半”,可見拔罐的作用非同小可。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也可以調節臟腑、散寒除濕,是一種效果很好的物理性外治療法。本書共分為四章,包括拔罐基本常識、拔罐的常用腧穴、日常保健拔罐療法、常見病症拔罐療法,詳細介紹了內科、外科、婦科、男科、兒科、五官科、皮膚科等百餘種疾病的拔罐治療方法。內容簡單實用,並配有示意性的圖解,便於讀者理解掌握,十分適合家庭疾病的防治與個人養生保健治療,也可以作為臨床醫生的參考用書。
本書主要講解了拔罐的基本常識、常用腧穴等,並列舉了百餘種疾病的拔罐療法。內容通俗易懂,上手快,是一本傾注作者心血的醫學保健書籍。
本書不僅適合於廣大讀者閱讀,還適合於從事醫學工作的人員作為工作參考書用。
編輯推薦
拔罐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平衡陰陽和排出毒素之功效。其操作簡便,適用證廣,一學就會,一用就靈,是您首選的傳統綠色療法。人體無毒一身輕,拔罐保健祛百病!
作者推薦
健康是家庭幸福的核心、事業成功的基礎。每個人都想健康長壽,享受天倫之樂,但長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人把健康寄托在藥物上,卻不知是藥三分毒,藥物在治病的同時也在損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特別是西藥,難以避免的毒副作用往往讓人們心有餘悸。於是,人們在不斷尋求安全有效的祛病健體、保健強身的方法。近年來,國際上回歸自然的熱潮越來越高,中醫療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拔罐療法就是其中的一種。俗話說“針灸拔罐,病去一半”,可見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確切的療效。拔罐是以各種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氣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罐內負壓,使其吸附於人體一定部位,達到扶正祛邪、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散寒除濕、行氣活血等作用,是治療疾病的一種物理性的外治療法。它治療的是點,治療的部位要比刮痧來得深。拔罐治療虛病效果最好,尤其治療腎虛引起的腰酸痛最快,通常可在患部直接拔罐,即時見效。還有就是針對刮痧刮不到,疼痛位置較深的患部,如慢性肩周炎、痛經、肝膽疾患等。由於拔罐的操作簡單方便、療效顯著神奇、經濟適用面廣等特點,一直深受廣大民眾和醫務工作者的喜愛,更適合家庭保健治療使用,值得推廣。為此,我們組織人員編著了這本《拔罐保健全書》。
本書主要講解了拔罐的基本常識、常用腧穴等,並列舉了百餘種疾病的拔罐療法。內容通俗易懂,上手快,是一本傾注作者心血的醫學保健書籍。
本書不僅適合於廣大讀者閱讀,還適合於從事醫學工作的人員作為工作參考書用。
由於作者水平所限,在編寫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紕漏和不足,望廣大讀者朋友不吝賜教,提出寶貴意見,以便再版時修正。
精彩書摘
拔罐療法的發展簡史拔罐療法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治病方法。它是以各種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氣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罐內負壓,使其吸附於人體一定部位以調節經絡功能、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拔罐療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同疾病長期鬥爭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有著悠久的歷史。
拔罐療法早期被稱為“角法”或“角吸法”,最早記載於我國現存的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公元281—361年,晉代葛洪著的《肘後方》中也有角法治療的論述。角法是用獸角為工具(如牛角、羊角等),因將獸角磨成有孔的筒狀而得名。書中有用製成罐狀的獸角拔膿血以治療瘡膿腫的記載。公元755年,唐代王燾著的《外台秘要》中,記載了用竹筒煮罐治病和刺血拔罐等療法治療癰瘡。其後,宋代的蘇軾和沈括所著《蘇沈良方》,描述了火筒法治療久咳的方法。《太平聖惠方》中明確記載了關於角法治療癰疽的方法,並且闡明了其適應證和禁忌證。
至明清,拔罐療法有了更大的發展。明代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有煮拔筒方;劉淵然著《濟急仙方》有竹筒吸毒法。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有陶罐治療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等的詳盡記載,並介紹了火罐的出處、形狀、適應證、操作方法等。吳謙的《醫宗金鑒》則記載了火罐配合中藥、針刺治療癰疽等,並首次提出把辨證用藥和罐法緊密結合的主張。
新中國成立以後,拔罐療法有了新的發展。不僅在罐具、拔罐方法上有了發展,而且治療範圍也逐漸擴大,並與針灸、刺血、針挑等方法配合套用,使拔罐這一傳統療法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至今,拔罐療法已成為治療疾病的一種重要方法,成為中醫學的一門獨立學科。
盤點與“拔罐”相關的圖書
中醫拔罐療法又稱“角法”,拔火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淤血,調動人體幹細胞修復功能,及壞死血細胞吸收功能,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