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經絡穴位拔罐全集》

《圖解經絡穴位拔罐全集》

拔罐療法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它因所具有的種種優點,而被譽為是21世紀的“自然療法”。《圖解經絡穴位拔罐全集》就是一本關於拔罐的中醫科普讀物,主要介紹了拔罐的基礎知識和用拔罐治療各種常見疾病的具體操作方法。這些疾病主要分為:內科疾病、外科疾病、婦科疾病、兒科疾病、皮膚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和美容等7大類,共數十種。《圖解經絡穴位拔罐全集》配有數百幅精確的人體經絡穴位展示圖,這樣可以指導讀者提高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果。此外,本書每節中還附有簡單易懂的拔罐療法操作流程圖表,對讀者更簡單、高效地閱讀和理解本書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本信息

簡介

火罐療病火罐療病

《圖解經絡穴位拔罐全集》配有數百幅精確的人體經絡穴位展示圖,這樣可以指導讀者提高拔罐療法治療效果。此外,《圖解經絡穴位拔罐全集》每節中還附有簡單易懂的拔罐療法操作流程圖表,對讀者更簡單、高效地閱讀和理解《圖解經絡穴位拔罐全集》會起到重要的作用。拔罐療法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它因所具有的種種優點,而被譽為是21世紀的“自然療法”。《圖解經絡穴位拔罐全集》就是一本關於拔罐的中醫科普讀物,主要介紹了拔罐的基礎知識和用拔罐治療各種常見疾病的具體操作方法。這些疾病主要分為:內科疾病、外科疾病、婦科疾病、兒科疾病、皮膚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和美容等7大類,共數十種。

背景資料

火罐療病火罐療病

中醫自成體系

源遠流長而又博大精深,擁有許多獨特的治療方法。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都是套用各種天然藥物和物理方法,通過刺激體表穴位以調整臟腑功能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些方法使用安全,療效明顯,對於如哮喘、中風后遺症等這些西醫療效欠佳的慢性病、疑難病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這些方法中,拔罐療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因為上述的這些優點,撥罐療法也因而被稱為21世紀的“自然療法”或“綠色療法”。

拔罐療法

又稱“火罐氣”“角法”,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藉助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以產生負壓,使其吸著於穴位皮膚或者患處,通過吸拔和溫熱刺激等,造成人體局部發生淤血現象的一種治療方法。
考古發現表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拔罐療法。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獸角治療疾病的記載。

火罐療病源遠流長

東晉醫學家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里,也有角法的記載。唐代王燾著的《外台秘要》一書中,也曾介紹使用竹簡火罐來治病,如文內說:“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唐代太醫署還將“角法”單列為一門學科,學制三年,從理論、操作和臨床等方面形成比較完整的醫學體系。從以上介紹的情況看來,我國晉、唐時代就已非常流行用火罐療病了。

火罐療病的療效

人體經絡穴點陣圖人體經絡穴點陣圖

機械刺激作用

拔罐時火罐吸拔在皮膚上,這種吸拔力可以使局部皮膚的毛細血管充血、破裂。破壞血管內的紅細胞,使人體出現自身的溶血現象。吸拔力越大這種溶血現象就越大,反之則越小。除此以外,這種吸拔力可以通過皮膚感受器、血管感受器等對大腦皮層產生刺激作用,並使之興奮或者抑制。實驗表明,當用輕而緩的手法拔罐時,可使神經受到抑制;當用強而急的手法拔罐時,可使神經得以興奮。因此,拔罐正是通過對吸拔力大小的調節和對吸拔部位的不同而調節整個人體的臟腑功能,並使之趨於平衡的。

溫熱刺激作用

在拔罐過程中,火罐中的溫熱刺激可以使局部皮膚的血管擴張,並促進其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增強器官組織的活力。這些都對治療疾病有一定的作用和影響。

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

拔罐前後的實驗表明,拔罐可以提高人體白細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後白細胞略有增加,但增長數量並不明顯,只是其吞噬細胞的功能大大提高了。這一點就說明了,拔罐療法可增強白細胞和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從而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拔罐具體操作

杯罐做工具

拔罐是以杯罐做工具,用加熱或抽吸的辦法,排除罐內的空氣,使罐內出現負壓,促使其吸著於皮膚,引起局部淤血,以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我國傳統使用的拔罐為火罐,近年來又發明了抽氣罐。抽氣罐使用起來比火罐方便。

拔罐的禁忌症

拔罐和其他治療方法一樣,也有其禁忌症。如,對於患有以下疾病的人不宜進行拔罐治療。

1.患嚴重心臟病的人。
2.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3.患有腫瘤的人。
4.患有活動性肺結核的人。
5.孕婦和經期的婦女。
6.患有皮膚病的人。

拔罐應注意的事項

1.拔罐時應避開風口,防止受涼。
2.拔罐前不宜過於勞累或飲酒,以免影響療效。
3.每次治療時留罐的時間為10—15分鐘。
4.拔罐的部位如果出現瘀斑、水泡(在規定時間內)屬正常現象,可用消毒器具刺破水泡,塗以龍膽紫,以防感染。
5.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
6.人體的眼、耳、乳頭、前後陰、臍、心臟搏動處及毛髮過多的部位等不宜拔罐。
7.存在潰瘍、水腫的部位不宜拔罐。

附註

1大椎: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主治發熱、咳嗽、氣喘、頭痛等病症。
2風門: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咳嗽、氣喘、吐血、潮熱、盜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當肘關節成直角時,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即為曲池穴。主治咽喉腫痛、熱病、齒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主治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病症。
6外關:位於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主治熱病、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病症。
7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處凹陷中。主治頭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於胸骨上窩正中。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等病症。
9中府:位於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主治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豐隆:位於外踝高點上與外膝眼連線中點處。主治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澤: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主治咳嗽、氣喘、咳血、胸部脹滿、咽喉腫痛、小兒驚風、吐瀉等病症。
12中脘:位於臍上4寸。主治胃痛、嘔吐、吞酸、腹脹、泄瀉、黃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主治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樞:位於臍旁2寸處。主治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等病症。
15內關: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主治心痛、心悸、胸悶、胃痛、嘔吐、熱病、偏癱、失眠、眩暈、偏頭痛等病症。
16心俞: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心痛、驚悸、咳嗽、失眠、健忘、盜汗等病症。
17腎俞: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耳鳴、耳聾、腰痛、遺尿、遺精、陽痿等病症。
18脾俞: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等病症。
19三陰交:位於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處。主治腸鳴腹脹、泄瀉、月經不調、失眠等。
20安眠:位於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處。主治失眠、眩暈、頭痛、心悸、癲狂等病症。
21肝俞: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黃疸、脅痛、吐血、目赤、目眩、脊背痛等病症。
22環跳:位於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主治下肢痿痹、腰痛等病症。
23承扶:位於臀橫紋中央。主治腰痛等病症。
24殷門:位於承扶穴與委中穴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病症。
25委中:位於膕橫紋中央。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等病症。
26承山:位於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主治腰腿拘急疼痛,便秘等病症。
27懸鐘:位於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主治下肢痿痹、胸脅脹痛、咽喉腫痛等病症。
28風市:位於大腿外側正中,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癢,腳氣等病症。
29肩髎:位於肩峰後下方,上臂外展,當肩髃(音魚)穴後寸許的凹陷中。主治肩臂攣痛不遂等病症。
30陽陵泉:位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主治下肢痿痹、脅痛、嘔吐等病症。
31身柱: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主治咳嗽、氣喘、脊背強痛等病症。
32腰陽關:位於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遺精、陽痿等病症。
33肩中俞: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主治咳嗽、氣喘、肩背疼痛等病症。
34天宗:位於肩胛骨崗下窩的中央。主治肩胛疼痛、氣喘、乳癰等病症。

經絡穴位歌訣

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經絡在內能連屬於臟腑,在外則連屬於筋肉、皮膚。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牽。

歷兌內庭陷谷胃,沖陽解溪三里隨,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泉要知。

少沖少府屬於心,神門靈道少海尋。少澤前谷後渓腕,陽穀小海小腸經。

至陰通谷束京骨,昆侖委中膀胱經。湧泉然谷與太溪,復溜陰谷腎所依。

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關沖液門中堵焦,陽池支溝天井索。

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於

盤點與“拔罐”相關的圖書

中醫拔罐療法又稱“角法”,拔火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淤血,調動人體幹細胞修復功能,及壞死血細胞吸收功能,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