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文學作品]

《心香》[文學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心香》是葉文玲所寫的一篇小說。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並《當代》榮譽獎。

基本信息

簡介

作者葉文玲作者葉文玲

《心香》是一篇情韻雋永、精巧別致的短篇小說佳作,讀之每每令人產生愛不釋手的感覺。小說在題材的開拓和心靈的刻畫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探索。它講述的是一個普通人的愛情悲劇(當然這個愛情悲劇也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悲劇派生出來的產物),由於作者將這個故事放在大的社會背景下做了典型化的處理,因而超越了一人一事自身的局限而具備了憂憤深廣的社會學意義上的普遍的認識價值。

作者簡介

葉文玲(1942-),當代作家。1942 年,葉文玲出生於浙江省玉環縣。長大後,雖喜好讀書,但無論是家人還是自己都並沒有企盼著她能夠成為一名作家。葉文玲從15 歲起便走向社會,在一所幼稚園當教養員,後來又當過國小教師和農場工人。1965 年遷居河南省鄭州市,“文化大革命”中做過衝壓工和銑工。1979 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並調至河南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葉文玲是在胸前飄著紅領巾的時候就嘗試著寫作的,自1958年開始便有作品見諸報端,但真正引人注目、產生影響的作品還得首推197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丹梅》。此後,作者便一發而不可收,創作成果甚豐。

..

寂靜的山谷》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頒發的軍事題材小說創作二等獎;代表作《心香》則榮獲1980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者已經結集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無花果》、《心香》;中篇小說《彎彎的金竹塘》、《青燈》、《小溪九道彎》、《父母官》;中短篇小說集《長塘鎮風情》、《獨特的歌》;散文、隨筆集《夢裡尋你千百度》、《寫在椰葉上的日記》及理論著述《藝術創作的視角》等。

人物形象

《心香》的情節是通過岩岱向小謝敘述往事而展開的,女主人公亞女的形象塑造也是通過岩岱之眼之口來完成的,帶有一種極強的感情色彩。聾啞這個生理缺欠,對於女主人公來說,非但沒有成為美的瑕疵,反而因之染上了一層聖潔的色彩。正如斷臂維納斯,面對著她,越發能夠激起我們關於完美的無限遐想;同樣,亞女無言,恰恰為讀者在心靈深處蓄起了一汪至情的清泉。不難看出,作者在這個形象身上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

作品中,夕陽斜照,在村頭溪邊,亞女戲水夾石那段描寫頗有詩情畫意,把啞女的美麗姣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亞女的情態中,山水靈秀的自然美、勤勞歡愉的勞動美、情趣盎然的生活美、熱情洋溢的青春美皆匯集於此,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無怪乎岩岱為之所動,產生了創作靈感,從而完成了他的成名之作——油畫《溪邊》。然而,岩岱對美的發現與探索又是淺嘗輒止的,在亞女至美的心靈面前,他止步了、退卻了,乃至鑄成千古遺恨。

究其緣由,是世俗偏見的塵土隔絕了岩岱與亞女兩人心靈之間的感應波,使得岩岱眼睜睜地失去了本應屬於他的甜蜜的愛情。比較之下,啞女對岩岱的愛戀更讓人肅然起敬。起先,是因為岩岱創造的藝術美使她為之傾倒。當一場政治風暴使岩岱驟然蒙難後,也絲毫沒有影響亞女一如既往的痴情。政治的淫威、生活的重壓,只能促使亞女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更加大膽率真、忠貞不渝。在亞女這個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忘我——捨身的至情。亞女的形象,不僅證實了美是一種永恆的存在,也展示了美在於追求與探索這一人生真諦。《心香》對社會劫難的揭示與控訴,是在詩的意境中展開的。作品時而深沉舒緩,時而如泣如訴,但並不低沉,更不陰暗。宛如山村組曲中的一個樂章,其間輕輕地深情地奏出的飽含生活詩情的樂句,體現了作家的美學理想。《心香》正是這樣,訴說了一個美的毀滅的故事,但它無意使人沉淪,反卻激發了人們生活的勇氣。

現實意義

小說中,亞女的弟弟小元的成長與進步,“用忠誠而積極的勞動默默地點燃著自己的一炷心香”,不但鞭策和激勵了已經成為多年的人民教師的岩岱,也為作品平添了幾多亮色,讓讀者毋庸置疑地感受到:美的創造在繼續,美是永存人間的!作者葉文玲在另外一篇題為《啊!牡丹》的散文中有一句話: “屈辱的經歷,不能摧毀她為生活創造美的熱情和意志!”這,或許可以成為《心香》題旨的恰當的註腳。其實,葉文玲創作《心香》,本身就是一次美的探索,作品把細節真實做了詩化的藝術處理,將平常的生活畫面變成了具有相當魅力的審美世界,使作品顯得典雅而飄逸。結構上,始於一把陶土瓦壺又終於一把陶土瓦壺,由此設懸念又以懸念的解開而告終,構思十分精巧。全篇岩岱的口述占了絕對比重,將過去和現在兩個時空很好地融為一體,不但在人物的情感脈絡上起到了貫穿的作用,也有助於讀者將此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活進程來理解人物,認識社會。

話語的分裂與整合——從《心香》到《無夢谷》看葉文玲作品的敘述策略

心香,一個瀰漫著淡淡香氣的故事。
池堇色,有著浪漫的職業――調香師。
她如所有都市女子一樣,有著各種小小的樂趣。
即使,她沒有父母,但,她有著一個曾經是當紅花旦的外婆。
聽著京劇悠揚婉轉唱腔長大的她,只不過想要一個知情識趣的人,
相伴一生。
可是,那一場邂逅,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
原來,愛就是愛,如果是那個人,即使方法途徑不對,也只能愛。
文學創作是作家對自我生命體驗的反思和升華,它必然寄寓著作家的個人情結和生命信仰。葉文玲出身於江南小鎮的一個大家族中,但是這個大家族卻沒有給葉文玲什麼美好的回憶,“包括異母子女在內的十一個兄弟姐妹的紛攘,父母的不睦”,無不使葉文玲幼小的心靈過早地蒙上濃濃的陰影。國中畢業時由於兄長被劃成“右派”,葉文玲也竟因此橫遭株連而被剝奪了上高中的權力,緊接著,葉文玲又面臨一連串數不清的政治運動的折磨,遠嫁河南的水土不服,在某種意義上更有一種淪落天涯的感覺。但是,“自古文章僧命達”,放逐的經歷對葉文玲而言,反而成為了一種豐富且又極其個人化的精神財富,葉文玲自己也認為“生活使我備嘗甘苦,生活報償我的卻很多。”被當時社會放逐的葉文玲,並未因此而自我放逐,她堅持著文學寫作,在一次次的寫作中尋找著回歸社會的理想.這樣,文學寫作對於葉文玲而言,就不僅僅只是一種興趣和愛好,更重要的是,它已經成為葉文玲生命的隱喻和象徵。“在創作的實踐中,我更努力體現所追求的永恆主題:美的存在、美的毀滅和美的生長。”①很顯然,“美”占據著葉文玲文學話語的中心位置,如果說,“美的毀滅”,意味著美的缺席和生命的被逐,話語無可挽回地出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