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哲人咖啡廳第一輯。生命的叫喊是從和愛欲的鬥爭中發出的,毋庸置疑,快樂原則在同力比多——即把這種障礙引入生命過程的一種力量——的鬥爭中是作為一種指南來為本我服務的。這是一次走近大師的心靈之旅,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哲學是人生觀的學問,哲學是心靈的完善,哲學是生命的詩。編輯推薦
《弗洛伊德心理哲學》是弗洛伊德原著代表作的精選譯本,基本反映了弗洛伊德心理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理論。生命的叫喊是從和愛欲的鬥爭中發出的,毋庸置疑,快樂原則在同力比多——即把這種障礙引入生命過程的一種力量——的鬥爭中是作為一種指南來為本我服務的。作者簡介
作者:(奧地利)弗洛伊德譯者:楊韶剛等弗洛伊德,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主要代表作有《超越愉快原則》、《圖騰和禁忌》、《夢的解析》、《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等。
譯者簡介:
楊韶剛,哲學博士、副教授,南京大學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山東濟南人。著有《存在心理學》、《心理學通史》等。
圖書背景
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著名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他的心理學理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哲學,甚至也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學,因為它主要是作為一種精神病的治療方法的理論。弗氏早期的著作把人的精神生活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個主要部分,認為意識部分的作用是排除人的那些原始的、獸性的本能欲望,是不重要的;潛意識部分則是人的精神活動的深層基礎,其中隱藏著各種永不停息的本能衝動和永不滿足的欲望,這些對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以至人的全部行為起決定作用。
而他在後期的理論則稍有修正,這時他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遺傳的本能和欲望,宛如“一口充滿著沸騰的激動的大鍋”,其中最根本的是性慾衝動,即所謂“性力”(力比多Libido),它為各種本能衝動、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基礎和源泉。“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和判斷,它既要滿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現實”,調節二者之間的衝突。但“自我”並不能脫離“本我”而獨立存在。它不僅為“本我”服務,而且必須依靠“本我”提供的能量來活動。“超我”則代表一種對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知),與“本我”處於對立地位,它不僅使“本我”推遲得到滿足,而且使之不能得到滿足,它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衝動。在一般情況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處於平衡狀態,而它們之間的關係失調就是人的一切行為失常的根源。
弗氏還認為,人類社會的風俗、習慣、宗教戒律、道德規範等等歸根到底都是作為對人的性本能的一種節制而產生的。一切科學和文學藝術都是出於人的性本能衝動的“升華”。當人的性慾受到壓抑、無法滿足時,便轉向其他渠道去發泄,這種轉移正是一切人類文明的來源。
讀弗氏的書,可以使我們以更深層的探究,認識現代生活造成人們某種精神疾病的根源,從而有效地調節、完善我們的人生。
本書是弗洛伊德原著代表作的精選譯本,基本反映了弗洛伊德心理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理論。為便於讀者閱讀和理解,編輯中對部分內容做了刪節,並適當加了小標題。此書譯者有楊韶剛、熊哲宏、葉松濤、宋文等。
九州出版社
二00三年六月
豆瓣讀者評價
淺談佛洛依德性心理學關鍵字:科學、性愛、文明、變化、解釋
內容摘要:
佛洛依德關於性愛文明的一些個別含義的解釋,加上自己的理解,以及由此而引出的一系列看法。
正文:
在這裡我不得不拋開所謂的矜持,開始一段關於人類性生活的大膽闡述。
在此之前,我細心研讀了佛羅伊德的著作《佛洛伊德心理哲學》一書,對其中的《性愛與文明》此章節進行了細心的閱讀與理解,並試圖與這位大家產生共鳴。
“‘性’一詞究竟有何意義,這可是不易嚴正規定的。也許,只有和兩性差別有關的事才可用來作為‘性的’一詞的定義。”【1】作為一位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佛洛伊德在性的定義上兵沒有做出非常明確的定義,似乎只給一個類似定義集合的概念,圈定了有關性的範圍。就連這樣大師級的人物也不敢為人類所共識的又不能夠深刻理解的“性”下一個確切的意思,從中看出大師的謙虛,特別是給後代人更廣泛的想像空間和研究領域。
作為一名大學生,雖然早年也接受過一些家庭或是學校的性教育,後來自己也一直有自我學習,但是要理解這樣一個廣泛而深邃的辭彙,終究還不夠完全,仍然有許許多多的疑惑和矛盾問題。在我看來,“性”,區別於男女之間的一種狀態而已,以至於其中的很多含義,就無法自我挖掘出來。就連佛洛依德自己都說“那未免是太空泛而不確定了”。
對於性生活的理解,如果我們只是以性的行為作為一個中心點,也許便會以為“性”的意思就是指由異性的身體(尤其是性的器官)上所有的快感的滿足,最狹義的來講,意即指生殖器的接觸和性的動作的完成罷了。真的這樣的話,就不奇怪有那么多人一談到和性有關的字眼就臉色頓變,也不奇怪很多人仍然把與性有關的事情都想像成極端齷齪骯髒的勾當。對於這種觀點和看法,我想一個當代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的一部分,必須剔除迂腐的想法,以正確和學術的眼光來看待一切有關“性”的信息。
正如佛洛依德說闡述到的“假如把生殖的功能當作性生活的根本意義,那么就不得不把自慰或甚至是接吻等事摒拒於‘性’”的定義之外;但是自慰、接吻雖然不以生殖為終點,但仍不免為性的,這點可毋庸置疑。”【2】西伯雷(H.Silberer)所謂的“無所不錯”(coveringerror)的結果,因而無完善的定義可言。但是,我們大家都應該明白“性”一詞研究究竟有何意義。
大師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性’,意即指兩性的差別、快感的刺激和滿足、生殖的功能、齷齪而必須隱藏的觀念等。”【3】我個人給予性的定義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方面,裡面也包括了很多想到的齷齪的一面。
一談到性,許多同齡人的話題會不自覺地引到“性心理變態”一詞上,這樣的描述在很多外國名著中可以看到,尤其是在一些生活奢靡的時代和國家中。佛洛依德將這樣的群體分為兩類,其一是其“性的對象”(sexualobject)已經改變,例如同性戀者。其二是其“性的目標”(sexualaim)已經改變。【4】對象改變便出現戀物癖者,而目標改變所導致一些人出現虐待傾向。第一種在實際上求其特殊方式的性慾滿足,第二種僅在想像中求滿足,不必有實在的對象,但運用幻想將它創造出來。
這篇文章中,所討論的話題似乎讓人感覺有些不自在,但是這些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卻能夠或多或少的看到遇見,甚至發生,我以這樣的方式闡述,也希望我們能夠以正確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有關性的問題。下面說闡釋的內容僅是我個人非常贊同的佛洛依德本人的觀點。
佛洛依德本人在對人類“性的”研究的歷史中,不自覺地便會追溯到兒童時期的性生活。他說:“因為分析症狀而引起的回憶和聯想,常常可遠溯到兒童期的初年。”
正如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一切變態的傾向都起源於兒童期,兒童不僅有變態的傾向,而且也有變態的行為,和其尚未成熟的程度正相符合。”【5】估計這樣說,一定會引來很多人的非議,一定會否認兒童也有性生活,一定會否認兒童的行為和後來的變態有任何關係的論證。對於佛洛依德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一開始讓我匪夷所思,但是看完他的論證後,我不得不把靠向他那邊。我這樣理解,如果性的興奮、性的需要、性的滿足等要到十二歲至十四歲,才突然產生這樣的需求,佛洛依德很尖銳地提出:“其不合生物原理或荒謬之處正無異於說他們生來本沒有生殖器,只是到了青春期才突然出現的。”這似乎已經說明一般人錯誤在於沒有分清性生活和生殖作用,就更不會了解一切與之有關的現象和原理。
人們有關性方面的錯誤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這說明了這個社會對於人們從小的性知識的教育是非常缺乏的,很多人到了青春期甚至成年期,仍然對此一無所知。在我們孩提時代開始,社會整個風氣似乎就使得我們無法正常接受關於性的一切知識,有很多人認為,出於對社會和諧有利的角度,使兒童在這方面上的充分發展予以延緩,等到他們在理智上成熟相當之後再給予其性教育。然而這之前的許多年的過程中,社會又無法避免孩子接觸有關性的一切,由於好奇心的驅使,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獲取或是了解到有關性的信息,然而這其中有好處也有壞處。譬如從正規的生理書籍或者資料獲得的性知識,是有利於今後他們對性的認識的,但是現實從,很多人會從色情片成人片中獲得有關性的信息,那么有誰能夠保證這裡面不充斥比比皆是的不良信息呢?這勢必會給他們灌輸扭曲的非正常的性知識。於是,許多年後由此而導致社會問題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1】《佛羅伊德心理哲學》第75頁第二段第二句
【2】《佛洛伊德心理哲學》第76頁第一段第四句
【3】《佛洛伊德心理哲學》弟76頁第二段第一句
【4】《佛洛依德心理哲學》第77頁第二段第九句
【5】《佛洛依德心理哲學》第84頁第一段第二句
掃描版[PDF]
簡介
中文名:弗洛伊德心理哲學作者:弗洛伊德譯者:楊韶剛等資源格式:PDF
版本:掃描版
出版社:九洲圖書出版社書號:9787801149183發行時間:2003年7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這是一次走近大師的心靈之旅,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哲學是人生觀的學問,哲學是心靈的完善,哲學是生命的詩。費氏還認為,人類社會的風俗、習慣、宗教戒律、道德規範等等歸根到底都是作為對人的性本能的一種節制而產生的。一切科學和文學藝術都是出於人的性本能衝動的“升華”。當人的性慾受到壓抑、無法滿足時,便轉向其他渠道去發泄,這種轉移正是一切人類文明的來源。中國戲劇出版社版
簡介
作者:(奧)弗洛伊德著,劉燁編譯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4-1
版次:1
頁數:251
印刷時間:2008-4-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104027065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弗洛伊德原著代表作的精選譯本,是集弗洛伊德思想之大成的作品。書中作者以大量實例闡釋了其理論,並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從書中我們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結構,了解病態精神及其起源的相關知識,了解人類的性愛問題,還可以了解精神與夢的關係。當然,原著亦有不足之處,比如書中存在很多令人費解的有關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與理論,並且書中的某些內容由於缺乏連貫性和用詞晦澀難懂,給人一種不知所云的感覺。所以,在翻譯的時候,譯者對原著的用詞和段落進行了適當的刪節和改動,目的就是為了使讀者可以比較容易地理解弗氏的理論。讀弗氏的書,可以使我們認識現代生活造成人們某種精神疾病的根源,從而有效地調節、完善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