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內容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的主要內容是:俄國放棄波蘭、立陶宛、庫爾蘭、里夫蘭和愛沙尼亞;在高加索地區,俄軍要撤出卡爾斯、阿爾達漢和巴統;還撤出芬蘭、阿蘭群島(阿赫韋南馬群島)以及烏克蘭,承認芬蘭、烏克蘭為獨立國家;此外,俄國軍隊應完全復員。
和約的簽訂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由於原來俄國屬於協約國一方而與同盟國處於交戰狀態,為了退出戰爭,新成立不久的蘇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議被協約國拒絕後,便與同盟國的德國進行和平談判。
1917年12月3日,談判開始,德國提出了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局部和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的全部割讓給德國並賠款30億盧布的苛刻條件,這引起了布爾什維克黨內嚴重的分歧。列寧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簽訂和約,為新生政權爭得喘息機會,季維諾也夫、索柯里尼柯夫、史達林、阿爾喬姆、斯塔索娃、斯維爾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員支持列寧;布哈林為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者”反對簽訂和約,主張對帝國主義繼續世界大戰,中央委員布勃諾夫、烏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則主張停戰,復員軍隊,但不與德國簽約(即不戰不和),中央委員克列斯廷斯基、捷爾任斯基、越飛支持托洛茨基。
1918年1月2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和地方負責人會議。60人出席的會議上,贊成布哈林主張的32人,贊成托洛茨基主張的16人,贊成列寧主張的僅15人。最終,列寧的主張因處於少數而未能被通過。
1918年1月24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會議,重新表決簽約的問題。托洛茨基的主張以9票對7票的多數通過,列寧的主張仍然沒有被多數所接受。
1月30日,布列斯特談判恢復。作為外交人民委員(即外交部長)、談判代表團團長,托洛茨基臨行前與列寧約定:如果德國下了最後通牒就讓步簽約。結果德國果然向蘇俄下了最後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寧電報詢問對策,列寧立即復電堅持:接受德國條件,立即簽約。但是托洛茨基沒有接受列寧的建議,而是發表了拒絕簽約的聲明,率團離開布列斯特。結果,德國開始對蘇俄大舉進攻。
2月18日,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蘇俄中央委員會舉行了的緊急會議。會上,列寧的主張又被以6:7的票數否決。隨後,中央又連夜開會,經過激烈的爭論,托洛茨基轉而支持列寧,會議結果以7票贊成、5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列寧的提案。蘇俄政府連夜通知德國方面,同意簽約。
但是,德國在得到通知後任沒有停止進攻,並於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蘇俄黨中央又召開有15名委員參加的緊急會議。會議中,大多數委員表示不贊成列寧的主張。列寧只得提出,如果這種空談繼續下去,他就要辭職,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員會。布哈林對此毫不在乎,史達林也未發生動搖。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寧的意見,但為了防止列寧辭職和黨的分裂,他的態度發生變化。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4票棄權。結果列寧的主張以7票贊成、4票棄權、4票反對獲得通過。
2月24日,蘇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談判代表團與德國進行談判。
3月3日,布列斯特和約正式簽訂。按照契約,蘇俄割讓上百萬平方公里領土,賠款60億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員的職務。但蘇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爭取了喘息的時間。
德國戰敗後,於11月11日同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蘇俄政府立即於11月12日宣布廢除此條約,使得該條約的內容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
一般認為,這是蘇俄政府以空間換時間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國際間的矛盾,使新生的蘇俄政府有了鞏固政權的時間,為此後維護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且,由於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寧的個人聲望也達到了頂峰。
1922年,俄羅斯與德國魏瑪政府簽署了拉帕洛條約。兩國藉此宣布放棄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
相關資料

1917年12月3日,蘇維埃俄國代表團與德奧集團代表團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開始進行停戰談判。12月15日,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12月22日,蘇俄代表團與德、奧、保、土四國代表團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舉行正式的和平談判。蘇俄代表團團長越飛根據《和平法令》和列寧起草的“和平談判綱要”提出了談判的主要問題和基本原則。德國代表霍夫曼將軍在德國最高統帥部的壓力下發表聲明:德國原則上同意不割地的和約,但不能撤出它所占領的波蘭、立陶宛和庫爾蘭。聲明暴露了德國軍事集團的掠奪陰謀。
1918年1月9日,談判進入第二階段,蘇維埃代表團要求先討論領土問題,並聲明俄國將從奧匈帝國、土耳其和波斯的占領地區撤軍,要求德國及其盟國也從波蘭、立陶宛、庫爾蘭以及俄國其他地區撤出軍隊。蘇維埃俄國將根據民族自決權原則允許該地區的居民在沒有任何外來壓力下,通過全民投票來解決它們的政治命運。但是德國拒絕撤軍,它要占領整個波蘭、立陶宛以及白俄羅斯、烏克蘭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的部分地區。德國代表團要求蘇俄承認這條線作為和平條件,並說這不是兼併,而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2月9日,德國要求蘇俄接受它提出的和平條件,這實際上是最後通牒。在談判休會期間,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政府內部就是否締結和約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最初,主張進行“革命戰爭”的人竟占了多數。列寧分析了蘇維埃國家國內外複雜、困難的形勢,以最大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向黨的幹部說明,如果忽略階級力量和物質因素的客觀對比,違背大多數士兵意志去進行戰爭,將是一種冒險行為,因而主張接受苛刻的議和條件以爭得喘息時機。1918年1月24日,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以多數票通過了列寧的建議:盡力拖延和平談判,如對方提出最後通牒就簽訂和約。但是,當時率領蘇維埃代表團的托洛茨基卻違背黨中央的決定和蘇維埃政府的指令,在2月10日的和會上聲明:“俄國拒絕簽署割地條約,並從自己方面宣布停止對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的戰爭狀態。同時命令全線俄軍完全復員”。托洛茨基以這個“不戰不和”的聲明停止了談判,給蘇維埃俄國帶來了嚴重後果。德軍統帥部以此為藉口,撕毀了停戰協定,恢復了軍事行動,很快占領了大片蘇維埃國土。當時,為了保衛革命成果,蘇維埃政府決定接受德國提出的條件。3月3日,蘇維埃代表團與德奧集團的代表簽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布列斯特和約是一個非常苛刻的掠奪性的條約,它使蘇維埃國家喪失了大片土地。但是布列斯特和約的簽訂卻使蘇維埃國家擺脫了戰爭,贏得了必要的和平環境來鞏固蘇維埃政權,恢復經濟,加強國防。列寧在總結蘇維埃國家最初的鬥爭經驗時指出:我們的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必須實行退卻,必須善於利用帝國主義者之間的矛盾和對立。1918年11月,德國爆發了革命,推翻了威廉二世的君主政體,蘇維埃政府立即宣布廢除這一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