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林頓》

《巴里·林頓》

《巴里·林頓》(Barry Lyndon,又譯《亂世兒女》)系根據英國19世紀著名作家威廉.馬克佩斯.薩克雷的小說《巴里.林登的回憶》改編的史詩巨片,講述18世紀一個年輕愛爾蘭人命運升降沉浮的故事。導演如同繪畫那樣進行鏡頭設計,完美再現了18 世紀愛爾蘭的風土人情與原作的敘事風格。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一個愛爾蘭的貧窮青年,毫無值得期待的前途可言。但對巴里·林頓來說卻並不是這樣。這個富有紳士派頭的青年為了成為18世紀的英國貴族,他無所不用其極,在戰場和貴族的會客室里穿梭往來。利用誘惑、賭博和決鬥,他最終讓自己成為了一名貴族。

幕後

電影根據威廉·梅克皮斯1844年在雜誌上連載的小說改編的。庫布里克在1972年首次讀到這部小說,隨即決定將它拍成電影。但是他並沒有將小說改編成一個完整的劇本,而只是寫下了一個故事梗概以指導他的電影。

庫布里克在拍攝《巴里·林頓》中,努力試圖營造一個真實的歷史氛圍。因此他只在真實的場景(而不是搭設的布景)上拍攝,而且只用自然光線和燭光拍攝。為了拍攝燭光,庫布里克還特意選用了一個用在天象儀上的特殊鏡頭。

導演

斯坦利·庫布里克,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他在完成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大開眼界》(EyesWideShut,由湯姆·克魯斯(TomCruise)和妮可·基德曼(NicoleKidman)主演)四天后去世。著名作品《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2001太空漫遊》(2001:ASpaceOdssey)、《發條橙》(AClockworkOrange)、《閃靈》(Shining)等都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他同時也是一位多面手,除導演外,他還常常擔任電影的剪接、攝影、音效等工作。

斯坦利·庫布里克是過去40年間始終最吸引人的電影製作人,他的作品受到的讚揚幾乎和招致的咒罵一樣多。影片中不可思議的視覺風格為他贏得如潮好評,而他非傳統的敘述感又常常會引來輕蔑的挑剔。儘管如此,他在重複和模仿主導的傳媒圈仍舊是一位獨一無二的藝術家。

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附設的餐室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茲記念。

獲獎

電影在上映後,獲得了美國影評人協會的高度評價,稱《巴里·林頓》是最佳電影,而庫布里克再次被肯定為最佳導演。同時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配樂獎。

影評

故事敘述了巴里·林頓的一生,十八世紀,一個普通的愛爾蘭青年如何在奇異的冒險經歷中步入上流社會,然後走上霉運,喪失了他早年爭取到的生活。表面上看,這是一個非常類似司湯達小說的故事,然而庫布里克卻用另外一種方式講述,沒有司湯達小說的激情和懸念。我很少看到如此保持距離的敘事電影。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有一個畫外音向你解釋這個,預言那個,導演從頭到尾似乎都不允許任何懸念的存在。他在主人公的每一個行動之前都預言了他的命運和計畫,觀眾不必花費經歷預測主人公的未來,似乎主人公的生活不是來自於他的行動,而是來自那純正BBC風格的畫外音。他決定了主人公的一切,從幸運到不幸。

電影始終在半嘲諷的味道中敘述,巴里·林頓的野心、奮鬥、成功和不幸來自他個人的性格和遭遇的緣分,使他在整個歐洲漂流,直到返回英國。既“身不由己”,又“一切都是自找”,這兩種氛圍同時構成了他的命運:一方面,他不是強有力的人,需要有人指引,也常常有人障礙;另一方面,他不斷地追求、奮鬥,努力有更美好的生活,跨入上流社會,爭取一個爵位,勾引美女。他的一切行為都出自他的欲望和性格——他不是大壞蛋,也談不上善人,他和周圍的人一樣有野心、手腕,他對榮譽和虛榮都同樣珍惜。他的生活就在這種含混不清,意義不明的狀況下,慢慢向前,不知走向何處,只有那個畫外音清楚一切,講述一切,調侃一切。他走著,上山,下山,累了,然後,倒下。他的倒下與他的繼子的復仇成功對於他們來說都如此刻骨銘心,同時對觀眾和周圍的人來說卻又如此無足輕重。這不是一部史詩,這是一片風中的鴻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