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像》

《巴爾扎克像》

巴爾扎克像由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創作。這尊耗時七年的偉大塑像融合了無數關於這位法國大文豪的史料和羅丹最深邃的理解但同時也造成當時美術界一場浩大論爭。

基本信息

石雕巴爾扎克像石雕巴爾扎克像

巴爾扎克是法國19世紀文壇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激情和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雕塑家羅丹對其非常敬慕,所以1891年法國文學家協會委託羅丹雕塑一尊巴爾扎克像時,他當即應允。

據說原來作的小稿中,巴爾扎克有一雙智慧的手。羅丹在徵求他的學生、助手布爾德爾的意見時,布爾德爾讚美地說:“他這雙手雕得太好了!”羅丹聽後拿起錘子就砸掉了這雙手,因為他怕這雙手過分突出而讓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現在人們看到的巴爾扎克,雙手被睡袍緊緊遮蓋,面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在月光下好像獨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名稱:《巴爾扎克像》
作者: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Rodin)
時間:1897年
材質:青銅
規格:高270cm
現藏地:巴黎羅丹美術館(MuséeRodinParis)(巴黎羅丹美術館)

創作歷程

羅丹為創作《巴爾扎克像》費時6年,數易其稿,最後選擇了《人間喜劇》作者在靈感的召喚下,半夜披衣起床的情景。雕刻家認為,創造形似的巴爾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慮的是他的熱情工作,他的艱難生活,他的不息的戰鬥,他的偉大的膽略和精神,我企圖表現所有這一切。”

巴爾扎克逝世於1850年,幾十年過去,一直沒有任何紀念碑。1891年,作家左拉擔任法國作家協會主席,建議給巴爾扎克創作塑像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 當年,昂利·沙布被委以此任,並創作出了一座身著巴氏工作時常穿的僧袍、手執鵝毛筆的坐像,基座上的面具代表著小說家的《人間喜劇》,不過,沙布還未完成這座雕像就故去了。於是,左拉便說服老相識羅丹做候選人。羅丹在信中答應塑一座三米高的青銅像,18個月後完成,作協接受了這個條件。
羅丹沒有考慮用自己以往的方式工作,包括蒐集所有有關巴爾扎克的文獻,訪問小說家的故鄉,研究當地的地貌特徵……“對我來說,巴爾扎克主要是個創造者,這就是我要表現的,”他說。羅丹在圖賴訥找到了一個男模特,可模特又失蹤了。他先創作了大量巴爾扎克的裸像,然後才給他著裝,先是一件僧袍,然後是那件著名的浴袍。他搞到一件真袍子,把它漿硬,放到石膏里,進行石膏研究,不停變換翻領和袖子的細節。髮型和頭部的傾斜度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調整;面部一開始是現實主義的,後來開始模糊,最終粗獷成了絕望天才的怒吼。當然了,羅丹的創作逾期了。這時左拉已不再是作協主席。他的繼承人威脅說要打官司,而另一個雕塑家又企圖領這個任務,把巴爾扎克的形象表現為一個翅膀整齊的司芬克斯。羅丹向協會妥協,預支10000法郎,由第三者保存,並保證儘快拿出最好的作品來。左拉鼓勵他說:“巴爾扎克在等待,他的光榮不該因為你對自己榮譽的合法考慮而受影響。”
當時還有生前見過巴爾扎克的人,可調查了半天,羅丹還是不打算創作一個肖像。他的“巴爾扎克”是一個像他一樣的造物者,而不是一具頭腦。(塑造知識分子不是羅丹的強項。他創作肖像的失敗是致命的,那不過是一堆灰材料而已。而他的《思想者》顯然名不副實,是個矯健的運動員,漂亮的軀殼裡沒有一點想法。) 羅丹或許預想到他在1898年的沙龍上展出那座完成的石膏像的時候就知道會惹麻煩,因為他同時展出了他那令人讚嘆的大理石像《吻》,並在展前預先請來友好的記者以防不測。 一名記者看到羅丹的《巴爾扎克》“啜飲並呼吸著人間喜劇的狂熱”,另一名記者說,一眼看去雕像是“一個方塊,一塊石頭,一塊巨石……逐漸地,人們在包裝下面看到了形式,有著那個沉重男人快速輕巧的步態,還有拉馬丁曾很好地描述過的巴爾扎克移動重心的特有方式”。
一切還算順利。然後公眾出來了。“一塊沐浴中的鹽石”,“一頭海豹”,“一袋石膏”,“一個穿浴袍的雪人,空蕩的衣袖讓人想起給瘋子穿的拘束衣”,這是其中的一些評論。作家協會否決了這座雕像。羅丹在給莫奈的信中寫道:“我遭到的猛烈抨擊,跟那次你發明把空氣畫到風景畫中去時一樣。” 而詩人波德萊爾稱讚巴爾扎克塑像為“一個文明及其所有戰爭、理想和憤怒的產物”。里爾克認為巴爾扎克的身體體現了創作的自豪和傲慢,以及眩暈與迷醉。

私人收藏家開始標價,一次購買《巴爾扎克》的公共簽約開始進行,土魯斯-勞特累克、馬約爾、克列孟梭、德彪西、莫奈和阿納托爾·法郎士聯名請願,然而左拉卻沒有簽名。那一年,他的《我控訴》正好出來,而羅丹沒有參加德雷福斯競選活動。 這則醜聞也許是不可避免的,1898年是那么不安的一年,發生了德雷福斯事件和議會大選。人們認為是羅丹的塑像破壞了關於崇高和力量的傳統觀念,導致了拒絕賦稅之類的不當舉動,甚至導致了革命。羅丹拒絕了公共簽約和所有買家的標價,決定把雕像保存在巴黎以外的蒙當,直到這個城市準備好了接納它再說。他說:“巴爾扎克塑像是我藝術生涯自然發展的結果。我承擔它的全部責任。我希望自己是它唯一的主人。”
然而10年過去,否決依然持續,於是羅丹開始為他的《巴爾扎克》活動了。1908年,巴爾扎克博物館落成,他捐贈了一座石膏像。他還邀請了28歲的美國攝影師愛德華·斯泰岑來蒙當拍攝月光下的巴爾扎克。斯泰岑工作了兩個晚上,羅丹付了他1000法郎。羅丹把那些形象比作在沙漠中行走的基督,並對斯泰岑說:“你的作品將讓全世界了解巴爾扎克。”

各方評價

石雕巴爾扎克像石雕巴爾扎克像

《巴爾扎克像》中,人物的全身包含雙手在內,都被裹在寬大的睡袍之中,以突出那毛髮散亂碩大智慧的頭顱。手法的奔放可比中國畫酣暢的潑墨。結果,這件神品卻被譏為“麻袋片中的蛤蟆”而遭拒絕。人們當時認識不到它已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事實上,甚至連羅丹自己也未能再超越它。

作品《巴爾扎克像》於1898年在沙龍展出時,激起了廣泛的社會抨擊。說它是“印象主義”,是怪異的、病態的表現,脫離現實的人體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評者甚至把這尊雕像說成是“麻袋裡裝著的癩蛤蟆”。作協拒絕接受它,作協主席——詩人揚·愛卡德因拒收訂貨而氣憤得辭了職。還有人認為巴爾扎克像是19世紀末頹廢風氣和精神錯亂的象徵。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認為它“哲理過多,造型不足”。法國文學家協會決定廢除契約,理由是他們在“粗製濫造的草稿”中很難認出巴爾扎克的形象。

面對這一切批評、指責,羅丹卻說:“我的巴爾扎克像,他的動態和模樣使人聯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會環境,他與社會生活是不可分離的,他是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他還認為:“〈巴爾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頂峰,是我全部生命奮鬥的成果,我的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

作家左拉、法朗士、畫家莫奈、勞特累克、音樂家德彪西等人,聯合起來支持羅丹,並發表了宣言。最後,羅丹不堪忍受這種長時間的爭執,毅然決定把作品運回自己的工作室,退還了稿費。但他堅信:“假如真理應該滅絕,那么後代就會把我的《巴爾扎克像》毀成碎塊,若是真理不該死亡,那么我向你們預言:我的雕像終將立於不敗之地。”這座雕像一直在羅丹的花園中佇立著,陪伴羅丹渡過了自己一生中最後的時日。直到羅丹去世2年後,1939年,法國政府才解除禁令,把這尊雕像聳立在巴黎街頭。1939年,這座雕像終於被鑄成銅像矗立在巴黎,此時,羅丹已逝世2周年。

藝術賞析

石雕巴爾扎克像石雕巴爾扎克像

雕塑家羅丹並不把精神集中在人的形體上,而更關心人的心靈、人的感情、人的命運和人的力量。這種態度貫穿在他富於創造性的一生中。在表現偉大的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時,他不斤斤計較於細節的精雕細琢,反覆探索的目的只有一個,即展示這位天才的精神氣質。他為此選擇了極其簡單而又極富特色的構圖,披裹著睡袍的巴爾扎克昂首凝思的瞬間,生動有力地體現了他在夜晚沉迷於創作的情景。正如德國大詩人里爾克形容的,這一雕像傳達出巴爾扎克創作時感到的“驕傲、自大、狂喜和陶醉”。羅丹創作時,力求捕捉住最關鍵的東西,而不追求面面俱到,他這種寫意性的處理方式,從他在雕像上刪除巴爾扎克手的傳說中可以感覺得到。

羅丹從個人的認識出發,賦予雕塑作品以強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的雕塑以真實的情感感染我們,以深刻的人生哲理引導我們,他把人的情感與理性都熔鑄於他的雕塑中,留給我們的是永恆的思索,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現代人走向這座雕像時,他們透過那帶有藝術性的粗俗意味的蓬亂頭髮和邋遢長袍,透過它表面的坑凹不平所顯示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光影變化,一眼就看出了巴爾扎克----這正是他們所終於認識到和所要尋找的巴爾扎克。

作者簡介

巴爾扎克像巴爾扎克像

奧古斯特·羅丹,法國雕塑藝術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紋理和造型表現他的,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響力,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
 
 

盤點著名的雕塑作品

雕塑是指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藝術。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雕塑作品中不僅有美,更有無盡的現實意義,讓我們來盤點那些著名的雕塑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