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花葬志》

《寒花葬志》

《寒花葬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一篇散文。當時,作者的妻子魏孺人已經離開人世,而魏氏的陪侍丫環寒花也過早去世。文中通過追憶寒花的生前經歷,表達了作者對妻子深切的思念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寒花葬志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歸有光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寒花葬志(1)

婢,魏孺人媵也(2)。嘉靖丁酉(3)五月四日死。葬虛丘(4)。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5),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薺熟(6),婢削之盈甌(7),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8),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9)。吁!可悲也已!

作品注釋

(1)寒花:婢女的名字。 

(2)魏孺人:作者的妻子魏氏。孺人,明清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媵(yìng):古代隨嫁的男女都稱為媵。這裡指隨嫁的女子。

(3)嘉靖丁酉:1537年(嘉慶十六年)。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號(1522—1566)。

(4)虛丘:古虛丘邑在今山東省境內。這裡的“虛丘”可能應為“丘虛”,指荒地。

(5)鬟:婦女梳的環形的髮髻。

(6)爇(ruò):點燃。荸薺:多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

(7)甌:小瓦盆。 

(8)飯:吃飯

(9)奄忽(yǎnhū):形容時間過得快。

作品譯文

寒花,妻子隨嫁的婢女。在嘉靖的丁酉年的五月四日死的,埋葬在土山上。她服侍我而不能到老,這是命啊!

寒花初來的時候,年紀僅十歲,垂著兩個髮髻,拖著深綠色的裙子。一天,天很寒冷,她點火煮熟了荸薺,削了滿滿瓦盆。我從外面回來,要取荸薺來吃,她端著荸薺離開,不給我吃。妻子魏孺人見了便取笑我們。妻子常常讓她靠在小桌子旁邊吃飯,她吃飯時,眼眶慢慢地翻動。妻子又指著她那樣子對著我笑。

回想當時的情景,轉眼已經十年了。唉,真可悲呀!

作品賞析

1537年(嘉慶十六年)五月四日,歸有光家中的陪嫁丫頭寒花死了,歸有光為她寫下了這篇葬志。

為地位低下的普通侍女寫墓志銘,歸有光首開先例。然而,才一百多字的一篇葬志,卻一連三次提到了自己妻子魏孺人。結合歸有光的生平可知,這篇葬志更深刻的創作動因是懷念魏孺人。

寒花是魏孺人的陪嫁丫頭,剛到歸家時年僅十歲,魏孺人是歸有光的第一位妻子,據歸有光《請敕命事略》,其父為光祿寺典簿,伯父是“當世名儒”莊渠先生。魏孺人“少長寶貴家”,而歸氏家道中落,物質生活比較清貧,但魏孺人從未有怨言,而是“甘淡薄,親自操作”,就連回娘家看望父母時,也從不向娘家提起自己的困難,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來探視,才驚訝地發現歸家“基貧之如此也”。魏孺人生性賢惠,對下人十分和藹,從不擺主人的架子,從她對寒花的態度就可以知道。寒花不給歸有光吃荸薺,可以說是對主人不敬,但魏孺人知道這是因為寒花自小隨侍,心目中只把自己當成主人,而不懂得要敬重自己的丈夫,她更覺得寒花稚氣可愛,於是指以為笑。而吃飯的時候,她又特意把寒花留在身邊的小几旁,可以說是對小寒花的的額外照顧。從寒花對魏孺人的衷心回護,以及魏孺人對寒花的態度看來,主僕之間的感情十分融洽,沒有半點隔閡。因此歸有光盛讚她是“閨門內外大小之人,無不得其歡”。

這篇短短的葬志表現出歸有光與魏孺人夫妻之間的感情是十分真摯深篤的。魏儒人除了十分賢惠,更因為家學淵源,頗通文字,也十分好學。據《項脊軒志》所載,魏孺人“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回娘家時,跟家中姐妹時時談起的,也不是生活的困窘,而是丈夫讀書的“閣子”項脊軒。她自己不以生活的艱辛為苦,還時時勉勵歸有光:“吾日觀君,殆非今世人。丈夫當自立,何憂目前貧困乎?”(《請敕命事略》)在封建社會中,婚姻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的,娶一個三從四德,相敬如賓的妻子並不難,難的卻是心靈相通的知已。魏孺人不但德才兼備,更有良好的文學素質,與歸有光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他們之間不止舉案齊眉,更是琴瑟如鳴。所以每當寒花做出稚氣可笑的舉動時,魏孺人就會趕忙指給歸有光看,這正是一幕少年夫妻情深意篤的畫面。

歸有光少年喪母,兩次喪妻,兒女或早夭,或長成之際猝然離世,使他在人生中體味到了太多的無奈與悲涼,所以他有時候會對千百年來為人們深信不疑的“天命”產生懷疑,對天發出痛切悲愴的呼號。但更多時候,作為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的正統文人,他把這種種對人世的不公的憤恨與無奈化為了一種哀而不傷的淡淡筆觸,向人們娓娓道來。如《寒花葬志》,便是明寫寒花,暗寫魏孺人。這種看似一帶而過的閒筆與淡筆,正是歸有光散文突出的特點。這種寫法,表面上容易被人忽略,但在這種刻意的淡化與壓抑之中,包含了作者深摯沉痛的情感和細膩豐富的心靈。

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7—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崑山(今屬江蘇)人。人稱震川先生。嘉靖年間(1522—1566)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丞。論文推崇唐宋作家,認為“文章至於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項思堯文集序》),指斥當時主張“文必秦漢”的王世貞輩為“妄庸巨子”。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於敘事,頗受時人推重,稍後黃宗羲亦謂其所作婦女志傳“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慾涕。”所著有《震川先生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