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徐都官新居假山》

《寄題徐都官新居假山》是宋代詩人梅堯臣 所做詩詞之一。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寄題徐都官新居假山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梅堯臣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太湖萬穴古山骨,共結峰嵐勢不孤。

苔徑三層平木末,河流一道接牆隅。

已知谷口多花葯,只欠林間落狖鼯。

誰侍巾鞲此遊樂,里中遺老肯相呼。

作品賞析

宋代江南園林藝術頗為發展,由於取材方便,蘇州、湖州等地區,私家建造園林風氣很盛。1043年(慶曆三年),梅堯臣在湖州任監稅官,詩即作於此時。徐都官,其人不詳,夏敬觀說:“疑即建德徐元輿,集中屢見。”此詩不施藻繪,瘦勁挺拔,很能體現宋詩的藝術特色。

首二句具言徐都宮新居假山取材之美,造型奇峭逼真。“太湖萬穴古山骨”,指取太湖石為假山。太湖石多孔穴,是很理想的園林建築材料。這裡不徑言石而言“古山骨”,出自韓愈《石鼎聯句》詩首句“巧匠斫山骨”,給讀者以假山不假的感受,它原具有山之骨髓。疊石成山,故下句言“共結”。不言“峰巒”而言“峰嵐”,是因為“嵐”為山中霧氣,用此一字,不僅寫出山形,而且繪出山神,頗有雲氣蓊鬱之感。再加“勢不孤”三字,更見峰巒重疊之妙。

三四句承上,寫假山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這裡的“苔徑三層”、“河流一道”,皆人工建造。假山有崎嶇小路達於峰頂,高於園中之樹(“平木末”),山路上滿布苔蘚,古趣盎然。山下河流一道,自牆外引入。於是,假山、真樹、活水,彼此渾溶無間,大得自然意趣。

“已知谷口多花葯”,暗用西漢隱士鄭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動京師的典故。此句承前而來,下句卻作一轉折,說自然景物仍有不可及處,假山之上還缺少野生動物——“只欠林間落狖鼯。”(“狖”,黑色長尾猿;“鼯”,飛鼠。)詩人著此一句,表面上有遺憾的意思,其實是深深感到歡喜。意思是說,若有狖鼯出沒其間,假山就更逼近自然了。從作“只欠”二字可以體味。這樣,在轉折之中,又翻進一層。

至此,已道盡假山勝處,末二句寫到遊園。但詩人撇開自已和朋友,著意提到“里中遺老”(遺老,指老者),頗耐尋味。徐都官新居假山既成,卻未“對外開放”,連里中老者亦未能一飽眼福。詩人既以先游為快,也就想到這一層,才有此一問:“誰侍巾鞲(巾鞲,代指徐都官;鞲,臂套)此遊樂,里中遺老肯相呼?”這一聯化用杜甫《客至》“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句意,而含意頗深,表面上,是說與人分享,其樂更甚;深一層的意思是,為官者當與民同樂。這與詩人好友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末尾一段的措意不謀而合。於是詩的境界得到提高。這種思想,就《田家》、《陶者》、《汝墳貧女》的作者而言,是一貫的。只是詩人不說“應”相呼而只問“肯”否,措辭很委婉,不易體察。

題詠之類,切題、體物都不難,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則不易,這牽涉到詩人本身的思想境界問題,不可能靠直接模仿就能做到。像前人所說:“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梅堯臣是不贊成這種態度的。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稱梅宛陵。少時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官屬。皇祐(1049—1054)初期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曾預修《唐書》。詩風古淡,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與歐陽修同為北宋前期詩文革新運動領袖。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釋《孫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