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林谷芳
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台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六歲,有感於死生。高一見書中有句“有起必有落,又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省,遂習禪。
四十年間,於音樂,始終觀照道藝一體,在修行,則“出入禪、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後,方知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遂對禪門不共,多所拈提,常以“禪為劍刃上事”砥礪學人,所作恰可治時人“以禪為生命妝點”之病。
孫小寧
1970年生,文化記者,現供職於北京晚報。從事文化報導十幾年,喜歡讀書也讀人,願意發現並挖掘社會浮面下值得尊敬的被遮蔽的存在。1997年介紹林谷芳先生音樂人文著作《諦觀有情——中國音樂中的人文世界》在大陸出版,2003年出版林谷芳先生訪談錄《十年去來——一個台灣人眼中的大陸》。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禪者處世心語,與市面上流行的生活禪書不同,該書並非一些禪書觀點的集成。而是由與他相識多年,併合作過《十年去來——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的大陸媒體記者孫小寧歷時一年採訪完成。全書以對話體的形式完成,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對話”,一問一答,問者無所不問,現實生活工作中的煩惱、困擾以及當下流行的諸多話題(“人際”、“愛情”、“財富”、“友誼”、“孩子”、“藝術”、“修行”、“宗教”等),答者無所不答,不過,答的卻非一個既定答案,而是一種思維的打開——是一面鏡子,照見你思維僵
住的那個點。顯示出禪者的應機與如實,也顯現出觀照一切的禪者智慧。更重要的是,讀者能從書中體味到一種生命的安然,正如封面上的那句話所言:把心放下,隨處安然。書評
媒體推薦
我是讀《十年去來》認識林谷芳老師的。當時我正扮演弘一,林老師的書曉通佛理禪道,自然幫我不小。
能否“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地認識我們生活的外觀內相,關係生命的安頓與幸福,林老師這本書直指現代人生活的實處,告訴我們,禪悟便在實際生活中,你可以不假外求,當下安然。
——著名演員 濮存昕
勝教東來,兩千餘年,魏晉以降,終成大現。尤以禪宗一脈,綿延至今,宗分七葉,代有高僧。各以手段,引領一方。雖有法難,逾是昌盛。時至今日,釋教傳揚。禪宗普世,各領風騷。
林谷芳先生,台灣新竹人氏,弱冠之年,偶見“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句,而省。遂人無生法門。八十年代後葉,乃至大陸,證其所學,遍歷諸方,終成自家說教。
吾與先生相識,源於“海峽兩岸佛教音樂會”,一來二去,成方外之交,每每聆聽先生高論,為之動容。見地與眾不同。其近作《如實生活如是禪》,實乃禪者生活之如實直抒。因為之薦。
——靈隱寺住持 釋光泉
編輯推薦
著名演員濮存昕、靈隱寺住持釋光泉、柏林寺禪師明一法師聯袂推薦
我是讀《十年去來》認識林谷芳老師的。當時我正扮演弘一,林老師的書曉通佛理禪道,自然幫我不小。
能否“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地認識我們生活的外觀內相,關係生命的安頓與幸福。林老師這本書直指現代人生活的實處,告訴我們,禪悟便在實際生活中,你可以不假外求,當下安然。
著名演員濮存昕
專業書評
勝教東來,兩千餘年,魏晉以降,終成大現。尤以禪宗一脈,綿延至今,宗分七葉,代有高僧。各以手段,引領一方。雖有法難,逾是昌盛。時至今日,釋教傳揚。禪宗普世,各領風騷。
林谷芳先生,台灣新竹人氏,弱冠之年,偶見“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句,而省。遂入無生法門。八十年代後葉,乃至大陸,證其所學,遍歷諸方,終成自家說教。
吾與先生相識,源於“海峽兩岸佛教音樂會”,一來二去,成方外之交,每每聆聽先生高論,為之動容。見地與眾不同。其近作《如實生活如是禪》,實乃禪者生活之如實直抒。因為之薦。
靈隱寺住持釋光泉
這是一本不錯的書,和佛教的經典一樣是通過問答方式講解問題的,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書裡面的內容也很有啟發性,是和諧社會的良藥。
柏林寺禪師明一法師
目錄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林谷芳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孫小寧
我生
人際
一、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二、朋友之間相知相諒,不溺最好
三、孤獨是一種美感
四、整個社會都談人際,反而沒有真實的人際可言
友誼
一、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也知道他不是出於惡意
二、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三、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四、別人的成就是說食不飽
財富
一、有應對才有意義,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二、盯死了股市,就把生命盯死了
三、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四、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五、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里
六、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命運
一、生命可以想像,生涯不能規劃
二、人生四件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於藝、志於道
三、算命與看星相,謙卑還是褻瀆?
四、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但上帝如何安排我不信上帝呢?
加減的世界
一、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二、禪者如何做減法
三、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超越慣性
一、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二、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三、當“健康”變成流行
資訊社會
一、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二、網路虛擬世界:是想像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三、因為網路,我們面臨另一種失序
四、部落格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五、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我愛
愛情
一、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二、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老了才不留遺憾?照樣有遺憾
三、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真正懂了為何又難投入?
四、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五、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六、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孩子
一、孩子有他自己的的生命地圖
二、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種?
三、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四、孩子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五、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旅行
一、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二、年輕時的流浪叫浪漫,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三、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四、如果旅遊沒有跟生命相應,所寫的文字就是一種職業書寫
藝術
一、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麼?
二、藝術和人格為什麼不完全統一
三、當代藝術是呈現了生命的困境,之後呢?
四、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一個東西還需要秀,又能深刻到哪裡去
五、藝術如果可以作不同詮釋,就意味著沒有判準
六、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麼態度?
七、永恆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麼?
美與歲月
一、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二、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三、女人如何在歲月里安然
我死
宗教
一、痛苦的人才學佛?
二、我不確定這件事,為什麼要信它?
三、我們可以把佛教當科學嗎?
四、曉得終點在哪裡,才會選擇怎么活
五、死若烏有,生又何歡?
六、好死不如賴活著?
修行是生活,生活也是修行
一、宗教感不能代替修行
二、大法小法如何檢驗?
三、修行是否意味著對惡退讓?
四、修行與日常生活會矛盾嗎?
五、修行的實證緣自生命的另一套觀念
六、有人說這是末法時代,我們怎么辦?
附錄:
且按這台榨汁機/孫小寧
手掌上的修行——關於生命困境的一場對話/林谷芳、孫小寧
……
文摘
序言
緣於一種好奇、感動與困惑
——我為什麼要寫《如實生活如是禪》
做書媒記者,我們習慣問創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或者說為什麼要參與到這件事上來。具體到《如實生活如是禪》,我的回答是,緣於一種好奇、感動與困惑。好奇是說,對於一個曾經的一個採訪對象,我為什麼一直在好奇。這好奇從一開始見面,就產生了:喔,這世間還有這樣一個人,他通,你說什麼他都能感應;他忙,卻忙得從來不亂了陣腳;他冬天竟然不怕冷,但夏天竟然不耐熱。他一身衣服可以台上台下共用,他應對事情好像從來不需要準備……十年去來,我們的緣份還在繼續,這種好奇依舊存在,因為每次,他都能帶來新的觀點與驚喜……
感動是說,十年累積,我從他身上獲益不少。就像一台儲備豐盈的思想榨汁機,我可以隨時去按;在把自己的困惑與盲點坦呈給他時,也不會覺得會遭曬笑。在我對他的採訪錄音中,總是我的笑聲最多,這證明,這個過程多么讓我自在與快樂。感動之餘,我還知道了一些辭彙,它們叫做“生命情懷”,它們叫做“不可思議”。
但是顯然,這些,都敵不過擺在我面前的困惑——至今為止,我依舊不知道怎么向人介紹林老師,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語言環境中。這段時間因為林老師要來,我就在在MSN簽名檔上做預告,許多朋友跳上線問:林老師是誰。我就把林老師的簡介連結過去,其中一個便回答說:喔,一個會寫禪的作家!一個人出過書,書又與禪有關,這理解難道不對嗎?但我知道,這對熟悉林老師的人來說,是多么南轅北轍。今天來了許多民樂界的朋友,我知道,因為這兩天經常接到他們的電話,問我第三極在哪兒。如果你融入林老師和他們的氛圍,你就會知道,作家這個詞離林老師有多遠。另外還包括“學者”“專家”之類的字眼。
台灣記者曾經形容林老師,用了個“無可方物”這個詞。現在,我在這裡措辭,最接近的表達是:文化人或通人,或者行者。使我欣慰的是,我在網上偶然瀏覽,發現豆瓣小組竟然建了個林谷芳小組,那上面的評價非常有趣,“只愛穿粗布衣和布鞋涼鞋的林先生。行動著的文人和茶人林先生。東方音樂和詩詞的林先生。演講台上博古通今的學者林先生。台灣的禪者林先生。真正中國的林先生。”從心底的喜愛出發,大家總是能找到更接近他本人特質的語彙,這樣的字眼我真的很喜歡,這就是我要與大家分享的林老師。
由困惑而產生的寫作動力,使我參與了兩本關於他的訪談錄的寫作。一個是《十年去來》,一個是《如實生活如是禪》。這是我的福份,也代表我一個願望——如果不能很好地描給林老師,不妨記錄下那一次次有趣的談話。讓那些直接的言語去影響大家,願讀這本書的讀者能把心放下,隨處安然。(孫小寧)
文摘
孤獨是一種美感
孫:很多朋友說,年紀越大,生命越孤獨。和你身邊朋友多不多沒關係。
林:說到孤獨和寂寞,好像很悽然,其實不是,相聚相散是自然,悵然也是一種自然,就好像風吹過樹林、葉子掉下來一樣自然。
孫:許多人想的不是這樣,曾經有一首歌很深入人心,很大程度是因為歌名,叫《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林:當代人賦予孤獨太多負面意義,孤獨可以是很享受的事情。在孤獨時才可以澄澈地照見萬事萬物。人情擾攘、人際關係錯綜複雜,都會遮蔽一些本質的東西。你甚至可能覺得這個人跟你好,什麼事就都好了,不是這樣。
孫:我覺得孤獨寂寞還是會分好多種。古代閨中怨婦的寂寞是一種,陳子昂“獨愴然而涕下”是另一種。為做心愛的事情甘受的寂寞中絕對有獨享的歡娛,而無所事事的自閉就絕對要自我調適。
林:孤獨其實是一種樣態,外表看來相同,內涵卻可以完全不一樣,關鍵還在心理。有些人希望相識滿天下,朋友少幾個,他就覺得寂寞了,有些人倒覺得在自我澄澈的狀態下,才能與萬物感通,這時反而坐擁一切。有些人獨處高樓,會覺得高處不勝寒,禪者在高處卻“獨坐大雄峰”。我自己特別喜歡臨濟義玄那句禪語:“孤輪獨照江山靜,自笑一聲天地驚”,這種孤朗哪有世俗的寂寞可言!?而即便不到此境,也可以體會寂寞是一種美感。生命的深刻與複雜總會為人帶來一定寂寞,但生命也由此有種清冷之美。其實,當你不把寂寞孤獨當做負面辭彙時,它就不會形成生命的困擾。這樣即使冠蓋滿京華,也還可以看淡一切。有天寂然山居,也不會覺得自己有多蕭索。
孫:這需要一種看透世事之後的定力。也就是古人所說,心遠地自偏。
林:人本來就是和合體,有內有外。但我們這個時代太強調一種對外的關係,反而迷失其中。
孫:因為外面物質名利誘惑太多,不說人,就是打開電視看廣告,都不免被它誘惑。
林:大家跟著電視網路上的名人追逐熱鬧,你熱鬧我比你還熱鬧,爭相製造熱鬧。最終熱鬧就有了權,但也因此傳媒明星的汰渙率才那么高,倏起倏滅,無有窮時嘛。
孫:您說過,最當紅的時候就意味著你要走下坡路了。看來還是普通人最幸福,心態不容易失衡。
林:所以解決人際關係,還得從自我調適入手。學會自處,學會認定自我角色,才能處理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人際關係重要,卻不能如現代社會誇大的那么重要。
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孫:大企業家的金錢是奮鬥出來的,許多人不一定羨慕。反倒是身邊
……
基本信息
·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團,山西人民出版社
·頁碼:270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7203060683/9787203060680
·條碼:9787203060680
·版次: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