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實生活如實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如實生活如實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描述的是這是一部禪者處世心語,與市面上流行的生活禪書不同,該書並非一些禪書觀點的集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如實生活如實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這是一部禪者處世心語,與市面上流行的生活禪書不同,該書並非一些禪書觀點的集成。而是由與他相識多年,併合作過《十年去來——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的大陸媒體記者孫小寧歷時一年採訪完成。全書以對話體的形式完成,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對話”,一問一答,問者無所不問,現實生活工作中的煩惱、困擾以及當下流行的諸多話題(“人際”、“愛情”、“財富”、“友誼”、“孩子”、“藝術”、“修行”、“宗教”等),答者無所不答,不過,答的卻非一個既定答案,而是一種思維的打開——是一面鏡子,照見你思維僵住的那個點。顯示出禪者的應機與如實,也顯現出觀照一切的禪者智慧。更重要的是,讀者能從書中體味到一種生命的安然,正如封面上的那句話所言: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本書目錄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我生

人際

一、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二、朋友之間相知相諒,不溺最好

三、孤獨是一種美感

四、整個社會都談人際,反而沒有真實的人際可言

友誼

一、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也知道他不是出於惡意

二、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三、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四、別人的成就是說食不飽

財富

一、有應對才有意義,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二、盯死了股市,就把生命盯死了

三、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四、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沒有生命智慧

五、簡單地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里

六、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命運

一、生命可以想像,生涯不能規劃

二、人生四件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於藝、志於道

三、算命與看星相,謙卑還是褻瀆?

四、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但上帝如何安排我不信上帝?

加減的世界

一、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二、禪者如何做減法

三、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超越慣性

一、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二、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三、當“健康”變成流行

資訊社會

一、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二、網路虛擬世界:是想像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三、因為網路,我們面臨另一種失序

四、部落格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五、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我愛

愛情

一、沒有誰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二、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老了才不留遺憾?照樣有遺憾

三、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真正懂了為何又難投入?

四、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五、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六、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孩子

一、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二、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種?

三、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四、孩子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五、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旅行

一、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二、年輕時的流浪叫浪漫,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三、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四、旅行如果沒有跟生命相應,所寫的文字就是一種職業書寫

藝術

一、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麼?

二、藝術和人格為什麼不完全統一

三、當代藝術呈現了生命的困境,之後呢?

四、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一個東西還需要秀,又能深刻到哪裡去?

五、藝術如果可以做不同詮釋,就意味著沒有判準

六、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麼態度?

七、永恆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麼?

美與歲月

一、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二、不服老與臨老人花叢

三、女人如何在歲月里安然

我死

宗教

一、痛苦的人才學佛?

二、我不確定這件事,為什麼要信它?

三、我們可以把佛教當科學嗎?

四、曉得終點在哪裡,才會選擇怎么活

五、死若烏有,生又何歡?

六、好死不如賴活著?

修行是生活,生活也是修行

一、宗教感不能代替修行

二、大法小法如何檢驗?

三、修行是否意味著對惡退讓?

四、修行與日常生活會矛盾嗎?

五、修行的實證緣自生命的另一套觀念

六、有人說這是末法時代,我們怎么辦?

附錄

且按這台榨汁機

手掌上的修行——關於生命困境的一場對話

如實生活如實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文章節選

《如實生活如是禪》是一部禪者處世心語,與市面上流行的生活禪書不同,該書並非一些禪書觀點的集成。而是由與他相識多年,併合作過《十年去來——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的大陸媒體記者孫小寧歷時一年採訪完成。全書以對話體的形式完成,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對話”,一問一答,問者無所不問,現實生活工作中的煩惱、困擾以及當下流行的諸多話題(“人際”、“愛情”、“財富”、“友誼”、“孩子”、“藝術”、“修行”、“宗教”等),答者無所不答,不過,答的卻非一個既定答案,而是一種思維的打開——是一面鏡子,照見你思維僵住的那個點。顯示出禪者的應機與如實,也顯現出觀照一切的禪者智慧。更重要的是,讀者能從書中體味到一種生命的安然,正如封面上的那句話所言: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