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樞紐工程勘察與實踐》分為九個部分: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工程勘察過程、國際諮詢及勘察成果的驗證情況;第二部分介紹區域地質及水庫誘發地震情況;第三部分介紹水庫岩溶滲漏及庫岸穩定工程勘察情況;第四部分介紹壩址及樞紐布置方案選擇的地質勘察情況;第五部分介紹樞紐區岩土工程特性研究情況;第六部分介紹樞紐區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勘察與評價情況;第七部分重點介紹天然建築材料(特別是軟岩風化料、軟岩堆石料及開挖料利用)的勘察研究情況;第八部分對若干已建的面板堆石壩地質勘察(特別是壩基及建築材料的勘察)工作經驗進行總結,希望對更多面板堆石壩勘測設計提供可資借鑑的地質勘察與基礎處理經驗;最後一部分對天生橋一級水電站樞紐工程勘察進行評價和總結。目錄
序一序二
前言
1緒論
1.1工程概況
1.2勘察過程
1.3國際諮詢情況
1.4基本地質條件
1.5開挖前後地質條件對比覆核
1.6工程回訪情況
1.7工程勘察獲獎情況
2區域構造穩定與水庫誘發地震研究
2.1區域構造穩定性評價
2.2水庫誘發地震研究
2.3蓄水後水庫地震影響及處理
3水庫岩溶滲漏與庫岸穩定性研究
3.1水庫岩溶滲漏分析
3.2庫岸穩定性評價及庫岸再造分析
3.3移民新址工程地質勘察
4壩址與樞紐布置方案選擇的地質評價
4.1壩址選擇過程概述
4.2壩址選擇地質評價
4.3樞紐布置方案選擇地質評價
5樞紐區岩土工程特性研究
5.1河床沖積層工程特性
5.2岩石及岩體物理力學性質
5.3泥岩工程地質特性
5.4軟弱夾層工程地質特性
5.5工程岩體分區及分類
6樞紐區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勘察與評價
6.1右岸山坡穩定性勘察與評價
6.2斷層及軟弱夾層滲透穩定性研究
6.3壩基工程地質評價與處理
6.4地下洞室圍岩穩定評價與處理
6.5廠房高邊坡穩定性評價與處理
6.6溢洪道工程地質評價與處理
7天然建築材料勘察與研究
7.1軟岩風化土料勘察與研究
7.2軟岩堆石料利用研究
7.3開挖料利用研究
8面板堆石壩工程地質勘察與實踐
8.1面板堆石壩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8.2面板堆石壩壩基工程地質勘察
8.3面板堆石壩地基工程處理
8.4面板堆石壩的天然建築材料勘察
8.5面板堆石壩變形與滲流問題分析
9結論
9.1總體評價
9.2經驗總結
前言
水電是綠色能源,是目前人類唯一能夠大規模商業開發的可再生清潔能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一些地方,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缺電嚴重,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大力開發水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能源支持,是我國能源發展的戰略選擇。我國水能資源居世界第一,理論蘊藏量達6.89億kW,其中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4.93億kW,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3.95億kw。我國水能資源雖然豐富,但分布不均。在全國可開發水能資源中,80%分布在西部地區,其中,西南地區的雲、貴、川三省約占50%。為滿足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促進全國聯網,實現資源最佳化配置,根據全國電力發展規劃,將在全國逐步建立南、中、北三條“西電東送’’通道,其中西南地區的大型水電基地開發和骨幹水電站建設成為重點。
紅水河是我國西南地區一條蘊藏著豐富水能資源的河流,年平均來水量1300億m3。落差’760rn,規劃分天生橋一級、天生橋二級、平班、龍灘、岩灘、大化、百龍灘、樂灘、橋鞏、大藤峽十級開發,是我國十三大水電基地之一。該水電基地以其優越的地理區位和良好的資源開發條件,被定為“西電東送”(南線)大通道的最先開發項目,同時也是雲南電力東送華南的中轉樞紐站之一。紅水河梯級電站建設始於大化、岩灘和20世紀80年代初開工建設的天生橋二級電站,這三個電站的合計裝機容量達2480Mw,但因其調節性能差,合計保證出力僅為535Mw,因此期望處於龍頭地位、具有多年調節性能的天生橋一級水電站能儘早興建,充分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