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為了彌補我國文博事業之不足,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很久以來,我們一直想為廣大讀者,特別是少年兒童,出版一套以真實圖片為主的知識讀物,讓讀者既能讀到豐富的知識,又能直觀地感知客觀世界與人類文明。《當代博物館叢書》的正式出版,實現了我們這一夙願。《當代博物館叢書》共分10冊,包括《天文博物館》、《地理博物館》、《植物博物館》、《動物博物館》、《海洋博物館》、《航空航天博物館》、《水陸交通博物館》、《藝術博物館》、《社會歷史博物館》、《體育博物館》。這套書以精美真實的彩色圖片為主,配以豐富生動的文字,科學系統地介紹自然、社會與藝術知識,展示當代的科學技術成果和藝術珍品,描繪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講述著名科學家、藝術大師及其他著名歷史人物的生平軼事。《當代博物館叢書》就像個個知識畫廊,打竹這些書,就如同走進了自然、社會、科學與藝術的博物館,在這裡你能遍覽今日,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簡介;《天文博物館》獲“中國圖書獎”。
圖書名稱《天文博物館》
編著;崔振華主編
出版時間;1995年
所屬國別中國
出版社; 河南教育出版社
中圖分類:天文學、地球科學>天文學頁數:
頁數:212頁
部分內容節選
地球本身是設計的證明
人類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當。太陽是地球光、熱、能的主要來源。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自轉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氣層的組成等,都恰到好處。地球特殊的生態條件,使它成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如果地球離太陽比現在更近,地球將太熱,反之則太冷。由於地球的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傾角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始終不變,因此在一年中,太陽的直射點總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從而產生了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四季的交替3。如果沒有這個偏角,熱的地方將總是熱,冷的地方將一直冷。在太陽系中,行星的自轉軸大多與公轉平面接近垂直,但天王星的自轉軸的傾斜度竟為98度,“躺著”繞太陽公轉。它的公轉周期為八十四年,太陽輪流照射它的北極、赤道、南極、赤道,其晝夜要42年才變換一次4。月亮對地球的山脈和海洋的形成、乃至生物體內的韻律都有重要作用。奇妙的是,月球自轉與公轉同步,即月亮自轉一周的時間恰好等於公轉一周的時間!所以月亮總以同一面對著地球5。可無人知道月亮是怎樣形成的。按照公認的假說,月亮是地球在鏇轉時“甩”出去的一部分形成的。按此假說,地球岩石和月亮岩石應是同源的。但是美國登月火箭從月球上採集的月岩標本,經化驗,與地球岩石的組成有很大差異,說明地岩與月岩不同源。這在天文學界產生巨大迴響。不少天文學家承認,這是對至今為止提出的有關月亮形成的各種假說的致命一擊6。地球大氣層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如果地球的直徑比現在小,大氣層中的氫氣、氧氣就不能被地球的引力吸住;如果地球的直徑過大,地球的引力又將太大而使人體無法承受。此外,大氣層的結構也很重要。金星大氣中97%以上是CO2,同時還有一層厚達20-30公里的由濃硫酸組成的濃雲。CO2和濃雲只許太陽光通過,達到金星表面,卻不讓熱量透過雲層散到宇宙空間。所以,太陽輻射使金星表面越來越熱,而且使金星大氣壓非常高,約為地球大氣壓的90倍,相當於潛水到900米所承受的壓力。任憑我們有鋼筋鐵骨,到了金星也會粉身碎骨7。
水的重要性不須冗述。水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反膨脹”。地球上的物質,大都是熱脹冷縮。但水在4oC時密度最大,溫度低於4oC時,反而膨脹,所以冰總是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也越冷越縮,一結冰就會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從上到下將被凍得結結實實的,沒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繼續生活。由於水的反膨脹,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蓋,起到保溫層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嚴冬的傷害。這是何等奇妙!人們可以從水化學的角度解釋水如何會反膨脹,但卻解釋不了為何水會反膨脹。這是造物主的獨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