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十卷本作品選集,主要由長中短篇小說及散文組成,其中的長篇小說有七卷,占據了主要篇幅。十卷書的總字數計約三百三十萬字,是我已發表作品總量的三分之一。
編選多卷本的作品集,對作者來說往往變成了一次總結和回顧,其中將會產生各種各樣複雜的感觸。對我來說,時下面對的一個事實就是:更早的寫作練習不算,自收入小說集《他的琴》中的短篇小說《木頭車》(1973—1975)算起,至今已逾三十年。人生的不同季節、文學的不同季節,一個寫作者無論願意與否,都得一步步走過來。
一位著名作家曾這樣感嘆寫作生涯的尷尬和困難:一個作家孜孜以求,苦苦磨練和探索,直到了五六十歲這把年紀才算是懂得了一點點寫作的奧秘,技術上也才趨於成熟,可是身體又不行了。
他的慨嘆,我相信許多人都會贊同。可見寫作是一場多么漫長和艱難的行走,又是何等的生命刻記,它需要多么堅韌的意志力和多么高超的技藝。不同的心情、境遇,傾聽和訴說、追求、搏擊、憤怒、欣悅,諸如此類,最後都化為了綿綿文字留在那裡。一般而言,堆積文字是比較簡單的事情,但對於一小部分人來說,又是最為艱辛和險峻的事情。這最後的一小部分人,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作家。文字之於他們,即是來自靈魂深處的苦痛哀傷,是無測命運的悲欣交集。
善良,洞察,牽掛,這對於一小部分人而言,不僅不可避免,而且注定了要終身相隨。也許一個寫作者的一生洇漫於文字之間,看上去會有相當斑駁雜陳的繁複顏色,但究其根本和質地,無非是表達了他對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的感情。感情遠遠重於學問知識,儘管它們往往是相互依存和交織的關係。
我寫作數量最多的是長篇小說,其次是散文。但我最用心的,曾是短篇和詩。可是表述的欲求會隨著閱歷一起增長,後來我發現每次創作都處於欲罷不能的狀態,我越來越需要更多的文字和更大的釋放空間。然而這對於我極為追求簡潔凝鍊的風格是相牴觸的。於是我就將長篇中的冗長視為不可忍受的部分,一再地濃縮和壓緊,刪削與合併,以至變為最常用的寫作方式。這種工作習慣將會保持很久,直等到情感與經驗重重壘疊,必得衝決某種忍耐和限制,還有禁忌——那一天的到來,將是我另一種寫作生涯的開始。
由於這套選集只是三分之一的選取,所以它們有可能是我全部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創作。但由於篇幅的限制,我又不得不將其他篇目割捨。那些文字同樣是傾心蓄力的一次次勞作之果,是令我感激和難忘的寫作歲月,它們有著另一種色澤。
時間對於人生來說短促而神秘,這如果從一個寫作者的心底去感受,當會有別樣的體味。十幾歲時,具體到某一篇某一部的創作激動,至今還在眼前。只是年華幾成追憶,刻舟難以求劍,待時光的逝水降落乾涸之後,那把沉落的寶劍也許早就埋入了泥沙之中。
編選往昔作品不僅僅是一次深情的撫摸,還伴有更多的遺憾。此刻有一個平靜的聲音在心底悄悄鳴響,它是一聲告知:不能夠終止的生活和勞動,它在繼續,在更新,在開始第一天和第一頁。
三十餘年的寫作,經歷了多少寒冷和炎熱交換之季。這一切都刻在生長的年輪里了。美好迷人的閱讀一直是我的口糧,但我卻沒有把握奉獻同樣的糧食。耕種是必需的也是愉快的,只有它才能讓人保持長久的樂趣。我相信豐饒的土地,並期待著各種各樣的生長。
作者簡介
張煒,當代著名作家。1956年出生於山東龍口,原籍山東棲霞。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任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我的田園》《懷念與追記》《柏慧》《家族》《外省書》《能不憶蜀葵》《醜行或浪漫》《刺蝟歌》等,中篇小說《秋天的憤怒》等,短篇小說《玉米》等,散文《融人野地》等,詩集《皈依之路》等。有《張煒自選集》(6卷)、《張煒文集》(6卷)、《張煒文庫》(10卷)等多種文集出版。另有專著《楚辭筆記》《芳心似火》等。《聲音》《一潭清水》分別獲1982年、1984年全國短篇小說獎,《九月寓言》獲上海第二屆中長篇小說大獎一等獎、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並被評為“90年代最具影響力圖書”,《刺蝟歌》2007年獲由美國政府頒發的傑出成就獎。作品在海內外獲獎30多項,被譯成英、法、日、德等多種文字。《古船》人選《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被法國教育部和巴黎科學中心確定為全法高等考試教材及必讀書目。
小說目錄
融入野地
夜思
獨語
綠色遙思
你的樹
羞澀和溫柔
訪德四記
八位作家待過的地方
徐福在日本
台港小記
北國的安逸
犄角,人事與地理
山水情結
築萬松浦記
美麗的萬松浦
穿行於夜色的松林
萬松浦紀事
萬松浦的動物們
閱讀的煩惱——關於二十五部域外作品的札記
品咂時光的聲音——讀日本散文小記
遠逝的風景——讀域外畫家
荒漠之愛——夜讀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