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李公見訪》

《夏日李公見訪》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

杜甫

詩詞正文

遠林暑氣薄,公子過我游。貧居類村塢,僻近城南樓。
帝舍頗淳樸,所願亦易求。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
牆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清風左右至,客意已驚秋。
巢多眾鳥斗,葉密鳴蟬稠。苦道此物聒,孰謂吾廬幽。
水花晚色靜,庶足充淹留。預恐尊中盡,更起為君謀。


注釋

⑴李公,李炎,時為太子家令。

⑵此句點明公子來游的原因是為了貪涼。

⑶村塢,村莊。村外築土為堡叫做塢。

⑷此句是說有所需要也容易求得,不似都市中富貴人家的吝嗇。

⑸這句很有意思。一來顯得是貧居,牆低,故酒可以打牆頭遞過來;二來也顯得鄰家的淳樸,為了顧全主人家的面子,不讓貴客知道酒是借來的,所以不打從大門而打從牆頭偷偷地送過來。杜甫之憎富人,愛窮人,是有他的生活體驗作基礎的。按王建《宮詞》:“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裡過茶湯。”又李山甫《柳》詩:“尋常送別無徐事,爭忍攀將過與人?”則過,應是唐人口語。

⑹稠,眾多。

⑺此物,指蟬。聒音括,吵鬧。此二句反用南朝梁王籍詩“蟬噪林逾靜”。

⑻此二句頗幽默。無物款侍,只好抬出景色。水花,蓮花。

⑼西家的酒,也許沒有了,不能不更想個辦法,總之委屈不了你。從這裡也顯示了杜甫的淳樸、豪爽。

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杜甫寫景詩中的極品之作。此詩描寫的是農家風光,盛夏作者在農舍邀請李炎暢飲。全詩層次鮮明,結構嚴謹,更令人驚奇的是此詩部分所寫只見頓挫而不見沉鬱。

“遠林”即遠郊的林子,下文“僻近”相互呼應,說明此處離鬧市甚遠,幽遠深靜。此處雖是貧居,但“淳樸”,有“濁醪”,有美景,有樂音,杜甫極力邀請客人留下飲酒,有挽留之意。“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這裡寫的比較有意思,作者居住此地,不會不知此處有酒,實有“故弄玄虛”之感,看下句“牆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酒從牆頭過,展席暢飲美酒,與上句結合,也展現了杜甫少有的浪漫之意。

杜詩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特點,而“清風左右至,客意已驚秋。”而真正讓讀者驚得恰恰是“驚”字,秋好像人一樣知道了客人的意願,颳起了習習清風,可謂頓挫到了極致。下兩句用對偶句描寫了林間鳥兒斗架、蟬鳴,為下句鋪墊。“苦道此物聒,孰謂吾廬幽?”意思是說:我不禁苦惱地埋怨道這些東西吵鬧,誰說我的草廬幽靜呢?杜甫此時的“苦惱”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苦惱”,而是假意的苦惱,這種“苦惱”正是作者得意之處。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