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天涯》是北島1993年的作品。
賞析
群山之間的愛情
永恆,正如萬物的耐心
簡化了人的聲音
一聲悽厲的叫喊
從遠古至今
休息吧,疲憊的旅行者
受傷的耳朵
暴露了你的尊嚴
一聲淒歷的叫喊
“天涯遊子”或“遊子在天涯”,對中國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因為它是中國古典詩歌常見的主題。十多年來在海外獨自飄泊的北島,也成為一個現代的“天涯遊子”。但最大的不同是:北島不是襲用古典詩歌的藝術手法來寫遊子的孤獨和傷痛,而是借鑑西方現代詩的技巧來寫。因為《在天涯》,對中國人來說,已經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無須多說,就能引起強烈的共鳴。換言之,是主題相同,但寫法相異。
“群山之間的愛情”,第一句就給讀者一個開闊的大空間。“群山”,是一種隱喻。遊子在天涯,也可以說成是群山之間的行旅。所謂對群山的愛情,帶有淡淡的自嘲和反諷,這是北島後期詩歌獨特的語調。把傳統“天涯遊子”的孤獨和傷感,用“群山之間的愛情”來消解,正是一種對傳統的現代轉換。從藝術上講,從高遠的外在空間寫起,自然是追求一種客觀化的間離效果。
第二節,正面講述遊子在天涯,因為天涯遊子,是一種人類的永恆現象。無法多說,讀者自然會理解,所以用抽象寫具象的現代派手法來表現,“簡化了人的聲音”,既簡潔又給讀者以新鮮感。遊子“在天涯”的痛苦,北島只用“一聲悽厲的叫喊 / 從遠古至今”。就足以震憾讀者的心靈了。
但不能一味地客觀和抽象,藝術是講究變化,於是第三節換一個視角,用第二人稱的抒情:“休息吧,疲憊的旅行者 / 受傷的耳朵 / 暴露了你的尊嚴”。淡淡的抒情,也可看作是詩人心靈的自語。“疲憊的旅行者”、“受傷的耳朵”,有節制地點出遊子長期在天涯飄泊的悲苦。但自尊的旅人,不願傾訴苦難,所以,只以“受傷的耳朵”,點到為止。這種“少露”而“多藏”的藝術處理,正是北島海外詩的特色之一。
天涯遊子的孤獨與痛苦,卻是自藏所無法減輕的。越是在內心潛藏,得不到排遣和渲泄,其孤獨和痛苦的程度就越加重。所以,最後一句雖然是重複,但格外驚心動魄,對中國人來說,“在天涯”就是“一聲淒歷的叫喊”!
寫作特點
《在天涯》寫的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題材和主題,但其藝術手法,卻是借鑑西方現代派的技法。
作者簡介
北島祖籍中國浙江湖州,1949年生於當時的北平(即北京)。畢業於北京四中。1969年當建築工人,後作過翻譯,並短期在《新觀察》雜誌作過編輯。1970年開始寫作,1978年與芒克等人創辦《今天》雜誌。於1989年移居國外,曾一度旅居瑞典等七個國家,他在世界上多個國家進行創作,尋找機會朗讀自己的詩歌。1994年曾經返回中國,在北京入境時被扣留,遣送回美國,曾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還曾是史丹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10月回國為父奔喪,2002年宣布退出“中國人權”。
2007年,北島收到香港中文大學的聘書。8月,北島正式搬到香港,與其家人團聚,結束其近20年的歐美各國漂泊式生活。
1990年在北島的主持下《今天》文學雜誌在挪威復刊,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發行,其網路版和論壇(www.jintian.net)也享譽世界各地漢語文學圈。
出版的詩集有:《陌生的海灘》(1978年)、《北島詩選》(1986年)、《在天涯》(1993年)、《午夜歌手》(1995年)、《零度以上的風景線》(1996年)、《開鎖》(1999年),其他作品有:《波動》及英譯本(1984年)、《歸來的陌生人》(1987年)、《藍房子》(1999年),散文《失敗之書》(2004年),散文集《青燈》(2008年1月),散文集《午夜之門》(2009年3月)。與李陀合作主編匯集了陳丹青、王安憶、閻連科、阿城等對上世紀七十年代回憶性文字的《七十年代》(2009年7月)。北島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出版。代表作包括作於1989年天安門“四五運動”期間的《回答》,其中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已經成為中國新詩名句。在美國,其作品由ZephyrPress出版。曾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是當今影響最大,也最受國際承認的中國詩人。
中國當代詩人北島作品
北島,原名趙振開,中國當代詩人,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先後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本任務為中國當代詩人北島作品的介紹與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