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精編(宣紙線裝版606冊)》

《國語》《史記》《漢書》《晉書》《宋書》《梁書》 《陳書》《魏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 《戰國策》《後漢書》《三國志》《南齊書》《北齊書》

四庫全書精編(宣紙線裝版606冊) 特色及評論

宣紙線裝書優點:
一、手工宣紙採用特殊防腐技術,防蛀、防霉,能久存近千年,故有“紙壽千年”之說,便於圖書收藏。
二、古式線裝,工藝精美,古雅大方,賞心悅目,品位非常,宣紙書為豎版,易翻折,份量輕,便於誦讀。
三、手工宣紙色澤自然,簾紋細密,韌性柔軟;吸墨性好,印出的書行格疏朗,字型端莊,字跡清晰,印紙瑩潔,墨色清純,不反光,看久亦不覺累眼,適於青少年飽覽中華傳統文化,尤適於中老年研賞華夏文明;毛主席晚年看的書都是豪華大字本的宣紙線裝書。《毛澤東選集》和《鄧小平文選》等都有宣紙線裝大字本,為的是上了年紀的領導同志閱讀方便。
四、宣紙書的中國歷史悠久,對中華文明發展、傳播、保存發揮過巨大作用。書法家、畫家,書法愛好者,至今仍鍾情於宣紙。港、澳、台及其他華人區仍珍愛宣紙線裝書。
五、國人收藏宣紙線裝書,彰形學問之淵博,藏書之品位,書齋之古雅,身份之尊榮;送宣紙線裝書給國際友人,則可讓其領略中華文明之博大精深,以為中華文物而珍之、賞之、藏之!
六、手工宣紙製作工藝繁雜(38道工序),原料有限(嫩毛竹,龍鬚草,檀樹皮),手工操作,產地局限,產量小;封面用綾絹和耿絹需要的工藝複雜,要求極高、產量有限;手工印刷,手工裝訂,費時費力,進度極慢,故無法普及。唯其如此,更顯珍貴!

四庫全書精編(宣紙線裝版606冊) 內容簡介

《四庫全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是清乾隆皇帝詔諭編修的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收書3503種,79309卷,存目書籍6793種,93551卷,分裝36000餘冊,約10億字。相當於同時期法國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國重要典籍,許多都收載其中。由於編纂人員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因而代表了當時學術的最高水平。乾隆編修此書的初衷雖是“寓禁於徵”,但客觀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開創了中國書目學,確立了漢學在社會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具有無與倫比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與版本價值。本次出版的《四庫全書精編》,精選《四庫全書》之精華,以便於讀者誦讀為宗旨,所選之文,趣味清源,神采煥發,無一語不耐人尋味,無一篇不睿人智慧,數千年道術學藝文章之精華,幾盡薈萃於斯。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庫全書》正式開始編修,以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陸費墀為總校官,下設纂修官、分校官及監造官等400餘人。名人學士,如戴震(漢學大師),邵晉涵(史學大師)及姚鼐、朱筠等亦參與進來。同時,徵募了抄寫人員近4000人,鴻才碩學薈萃一堂,藝林翰海,盛況空前,歷時10載。至1782年,編纂初成;1793年始全部完成。耗資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體體現。
乾隆三十八年(1773後)三月,《四庫全書》館設立不久,總裁們考慮到這部書囊括古今,數量必將繁多,便提出分色裝潢經、史、子、集書衣的建議。書成後它們各依春、夏、秋、冬四季,分四色裝潢,即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以便檢閱。
因《四庫全書總目》卷帙繁多,翻閱不易,乾隆帝諭令編一部只記載書名、卷數、年代、作者姓名,便於學者“由書目而尋提要,由提要而得全書”的目錄性圖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總纂官紀昀、陸錫熊等人遵照乾隆帝的諭令,將抄入《四庫全書》的書籍,依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逐一登載。有需要特別加以說明的問題,則略記數語。此書於乾隆四十六年告竣,共20卷。它實際上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
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的分類,始於西漢劉向的《七略》。到了西晉荀勖,創立了四部分類法,即經、史、子、集四大部門。隋唐以後的皇家圖書館及秘書省、翰林院等重要典藏圖書之所,都是按照經、史、子、集分四庫貯藏圖書的,名為“四庫書”。清乾隆開“四庫全書館”,使成編時,名為《四庫全書》。因為有了《四庫全書》的編纂,清乾隆以前的很多重要典籍才得以較完整地存世。
《四庫全書》謄繕七部,分藏於紫禁城內的文淵閣、盛京(今瀋陽)宮內的文溯閣、北京圓明園的文源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此為北四閣,又稱為內廷四閣,僅供皇室閱覽。另三部藏於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即浙江三閣,又稱南三閣,南三閣允許文人入閣閱覽。
中國近代,由於戰亂不斷,七部《四庫全書》中完整保存下來的僅存三部。文匯閣、文宗閣藏本毀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文源閣藏本被英法聯軍焚毀;文瀾閣所藏亦多散失,後經補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書。
1948年,國民黨政府撤離大陸,前往台灣,將故宮博物院的一些珍貴藏品運往台灣時,將《四庫全書》中最為珍貴的藏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帶到台灣,文淵閣《四庫全書》現存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內。
由於《四庫全書》由乾隆敕編,為了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需要,名為“稽古右文”,實則“寓禁於徵”,大量搜羅、查禁、刪改、銷毀書籍。根據流傳至今的幾種禁毀書目和有關檔案記載,全毀於2400多種,抽毀書400多種,鏟毀、燒毀書版七、八萬塊。同時大興“文字獄”,《四庫全書》開館後10年內竟發生了48起“文字獄”。
善本:是指那些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或在其中某一方面有特殊價值的書本。一般來說,刊刻年代較早或經過精心校勘而錯誤較少的版本可稱為善本。
孤本:某書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間只有一份流傳的為孤本。
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於家室,置之高閣,不準許外人見閱的版本為秘本。
禁毀本:前代或當世之因遭禁被毀,僥幸私存下來的版本為禁毀本。在古代,保存這種禁毀本十分危險,一旦被當局發現,必遭大禍,因而其流傳極其艱難。彌足珍貴。
繡像本:書中間有插圖的版本為繡像本。這類繡像本書因其生動的表現形式而倍受歡迎,但因繪刻工藝複雜,價格昂貴而成品較少,因而現存的十分珍貴。
石印本:精選堅硬寬大而表面平滑的石頭經打磨、雕刻製成石版,再用藥墨將文字寫在特製藥紙上,將藥紙上的字跡移置到石版上,然後滾刷油墨印成的書為石印本。
手抄本:根據底本抄寫而成的書本。其中有一種影抄本,是把透明紙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型、行款照樣摹寫的書本。
殘本:在流傳過程中因種種原因(如運輸、轉賣、轉抄、爭執等)而殘缺不全的書本為殘本。
補本:對前代前人的著作有所增補,加以已意而寫成的書。
續書:對前代前人的著作內容做繼續的描寫,以延續原著的意思為主旨。
保留本:因為某種私人目的而專門保留起來的書,一般是傳家世代收藏保留,視為至寶。
經部: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國小類。
史部:正史類、編年類、記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
子部: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
集部: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詞曲類。
紀昀(1724-1804),字曉嵐,河北獻縣人,著名學者。他朝夕籌劃,校勘鑑別,進退百家,鉤沉摘隱,與陸錫熊一起完成了《四庫全書》總目的總纂,成為我國學術考證、典籍評論及版本考核、文獻鉤稽的集大成之作。紀昀亦是著名藏書家,藏書之處稱“閱微草常”,其藏書呈獻四庫全書館後,收入者達105種,1868卷,入存目41種。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戴震(1724-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人。學問淵博,識斷精審,思想邃密,是乾隆朝最著名的思想家,漢學代表人物。因博聞廣識而破例允許他以舉人身份供職於四庫館,擔任《永樂大典》的輯校工作。《四庫全書》的主要纂修官。
陸錫熊(1734-1792),字健男,耳山,上海人。《四庫全書》總纂官,卓有成效,受恩賞尤多。乾隆52年,清廷發現《四庫全書》中有詆毀朝廷字句的書籍,乾隆帝大怒,令陸錫熊和紀昀負責重新修正,並由他兩人分攤費用。時值隆冬,陸錫熊患病,終因心力交瘁,死於重校文溯閣《四庫全書》的任上。可見朝野對《四庫全書》之重視與嚴謹。
永��(1743-1790),乾隆帝第六子,號九思主人。乾隆末年被封為質親王。喜作詩文書畫,著有《九思齋詩鈔》。《四庫全書》館正式成立後,乾隆帝為了表示對該項文化工程的重視,同時也為了加強對編纂工作的監控,命永��與永璇、永�w,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統勛、于敏中為最高執行官即總裁,負責總理館內一切事宜。
為彰顯《四庫全書精編》的價值,同時也考慮到收藏的需要,特別訂製了高2.18米,寬1.08米,厚0.45米的《四庫全書精編》專用紅木書櫃。
《四庫全書精編》專用紅木書櫃,選用上等紅木,經先進的過熱蒸汽乾燥技術特殊處理,防潮防蟲,耐腐耐磨;全部傳統手工製作,莊重典雅,古色古香,別具一格,可傍《四庫全書精編》永久珍藏。為滿足不同收藏者的需要,紅木櫃雕有兩種圖案:竹和龍。收藏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用壹個紅木櫃,貳個紅木櫃,叄個或肆個紅木櫃。亦可提供圖紙由收藏者自行訂做。紅木書柜上的題字為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生前題寫。收藏證為任繼愈先生題簽,選用上等紅木,全部經手工雕刻而成。定價(一對):20000.00元。
本套《四庫全書精編》包括:經部20輯4函,史部300輯50函,子部166輯33函,集部120輯21函。隨書贈送電子出版物《大中華電子圖書館》一套。

四庫全書精編(宣紙線裝版606冊) 本書目錄

線裝《四庫全書》總目
經部
《易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
《大學》《中庸》《孟子》《論語》《孝經》《爾雅》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史部
《國語》《史記》《漢書》《晉書》《宋書》《梁書》
《陳書》《魏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
《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史通》
《戰國策》《後漢書》《三國志》《南齊書》《北齊書》
《舊唐書》《新唐書》《列女傳》《越絕書》《水經注》 《島夷志略》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吳越春秋》《風俗通義》《華陽國志》
建康實錄》《貞觀政要》《資治通鑑》《天工開物》《東周列國志》
子部
儒家
《荀子》《說苑》《帝范》《政訓》《潛書》《新序》《鹽鐵論》《潛夫論》《近思錄》《郁離子》《傳習錄》《呻吟語》《孔子家語》《溫公家范《袁氏世范》 
兵家
《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尉繚子》《孫臏兵法》《六韜》
《三略》《握奇經》《素書》《將苑》《李衛公問對》《虎鈐經》
守城錄》《練兵實紀》《紀效新書》《何博士備論》
法家
《管子》《商君書》《韓非子》
農家
《齊民要術》《農桑輯要》
醫家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黃帝八十一難經》《洗冤集錄》
數理天文類《周髀算經》
…………
集部
《楚辭》《詩品》《曲品》《南戲》《花間集》《柳永詞》
《晏殊詞》《東坡詞》《秦觀詞》《放翁詞》《姜夔詞
《賀鑄詞》《周密詞》《蔣捷詞》《張炎詞》《文心雕龍》
《滄浪詩話》《唐宋傳奇》《李白詩集》杜甫詩集《王維詩集》
《岑參詩集》《高適詩集》《孟郊詩集》《姚合詩集》《李賀詩集》
《杜牧詩集》《范仲淹詞》《晏幾道詞》《周邦彥詞》《張元乾詞》
《張孝詳詞》《辛稼軒詞》《吳文英詞》《高觀國詞》《劉克莊詞》
《絕妙好詞》《白樸雜劇》《明清雜劇》《歐陽修詞》《明十六家小品文》
《漢魏六朝文》《白居易詩集》《孟浩然詩集》《王昌齡詩集》
《劉禹錫詩集》《柳宗元詩集》《李商隱詩集》《溫庭筠詩集》
《全元散曲詞》《關漢卿雜劇》《馬致遠雜劇》《鄭光祖雜劇》
《王實甫雜劇》《高文秀雜劇》《李文蔚雜劇》《賈仲明雜劇》

四庫全書精編(宣紙線裝版606冊) 作者介紹

顧問:
季羨林學界泰斗、國學大師、北京大學教授、中國語言學會會長
任繼愈學界泰斗、國學大師、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
啟 功國學大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書法協會主席
張岱年國學大師,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孔子學會會長
侯仁之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歷史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金開誠北京大學教授,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編委會主任:
王岳川著名學者,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博導
徐 寒著名學者,中國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書法家
主編:
齊豫生著名學者,中央民族大學哲學系教授
夏於全
郭振海
李自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