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札記》

《啟蒙札記》

《啟蒙札記》是陳樂民編著的哲學類作品,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於2009年出版。“運動”兩個字其實是用得不恰當的,尤其是用在中國的語言文字上,常會使人產生誤解。因為,中國由於歷史的原因,對“運動”兩個字時常有一種特殊的理解和情結,所謂“運而動之”。我看到的一些西方人寫的著作和文章里,在談到“啟蒙”的時候,都沒有“運動”這個定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1版(2009年10月1日)
平裝:19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108032423
條形碼:9787108032423
商品尺寸:21.2x13.8x1.2cm
商品重量:240g
ASIN:B002U4IMMW

內容簡介

啟蒙札記》內容簡介:十八世紀的“啟蒙”是一種在歐洲社會從萌芽而擴展到社會上的精神現象,人們習慣地把它稱作“啟蒙運動”。“運動”兩個字其實是用得不恰當的,尤其是用在中國的語言文字上,常會使人產生誤解。因為,中國由於歷史的原因,對“運動”兩個字時常有一種特殊的理解和情結,所謂“運而動之”。我看到的一些西方人寫的著作和文章里,在談到“啟蒙”的時候,都沒有“運動”這個定語。

編輯推薦

《啟蒙札記》是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

媒體推薦

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
——康德
我們應當尊敬的是憑真理的力量統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來奴役人的人;是認識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伏爾泰《哲學通信

作者簡介

陳樂民,國際政治與歐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前所長。前歐洲學會會長。主要著作有《戰後西歐國際關係,1945—1984》、《歐洲觀念的歷史哲學》、《東歐劇變和歐洲重建》、《戰後英國外交史》(主編並主要撰稿)、《西方外交思想史》(主編並主要撰稿)、《歐洲文明的進程》、《十六世紀葡萄牙通華系年》、《冷眼向洋——百年沉浮啟示錄》(主編並作者之一)、《歐洲文明十五講》、《從一滴水看宇宙——萊布尼茨讀本》、《文心文事》、《徜徉集》、《有關神的存在和性質的對話》(譯並作序,馬勒布朗士著)、《對話歐洲——公民社會與啟蒙精神》(與史傅德對話,晨楓編譯)等。

目錄

前言:“啟蒙”札記
一何謂啟蒙
講一點十八世紀以前的歷史
科尼斯堡的聖人——康德與啟蒙
康德論啟蒙——讀康德“何謂啟蒙,答覆這個問題”
啟蒙在蘇格蘭
啟蒙的進程——以英國為例
英國啟蒙的近代意義
二伏爾泰與啟蒙
伏爾泰與啟蒙——伏爾泰誕生三百年
重讀伏爾泰《哲學通信》
理性·人性·文人
跟伏爾泰去英國
“理性”在歷史的長途跋涉中
伏爾泰與愛爾維修
伏爾泰:“剷除卑鄙”
論寬容》中譯本問世——兼及譯家蔡鴻濱
伏爾泰的一篇諷寓小品
伏爾泰的大腦
從迷信到理性——伏爾泰為什麼寫“歷史哲學”
閒說“伏爾泰與中國”
“大雜家”伏爾泰
敬畏思想家
三論其他啟蒙思想家
說說狄德羅
狄德羅的一篇小說:《女教徒》
狄德羅的“沙龍隨筆”
盧梭是怎樣一個人
論盧梭
思想巨人約翰·洛克
大衛·休謨何許人
伏爾泰筆下的盧梭與休謨
弗朗西斯·培根
四啟蒙與中國
瞎子摸象——啟蒙時期歐洲哲學家眼中的“中國哲學”
萊布尼茲與中國——兼及“儒學”與歐洲啟蒙時期
啟蒙在中國
市民社會的經驗在歐洲
李慎之去世五年祭
即使是一粒沙子,也該是一粒有“靈性”的沙子(代後記)

序言

“啟蒙”是一個多么響亮的名詞呀,對自然界來說,它是與黑暗相對立的;對於人世間來說,它是與愚昧和專制相對立的。啟蒙的社會現象發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後期,它的歷史淵源甚至可以上溯到希臘時期。然而,現在經常把“啟蒙”時期比較集中在十八世紀的法國,這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如果經過歷史的考察,這樣的說法卻是不完滿的。下面,我準備把歐洲的“啟蒙”分成若干個問題,做一些考察。
“啟蒙”是一種“運動”嗎?
十八世紀的“啟蒙”是一種在歐洲社會從萌芽而擴展到社會上的精神現象,人們習慣地把它稱作“啟蒙運動”。“運動”兩個字其實是用得不恰當的,尤其是用在中國的語言文字上,常會使人產生誤解。因為,中國由於歷史的原因,對“運動”兩個字時常有一種特殊的理解和情結,所謂“運而動之”。我看到的一些西方人寫的著作和文章里,在談到“啟蒙”的時候,都沒有“運動”這個定語。

後記

我的父親陳樂民先生臨終前正在寫一組“啟蒙札記”。他在最後的筆記中寫道:“人老了,有時難免想到死;興致來了,便立即覺得肯定那一刻還遠得很。現在寫‘啟蒙札記’,已完成了二十四篇,還要繼續寫下去。也許直到‘那一刻’到來,怕也寫不完。寫出來的東西,有誰看?說不上來。這真叫只求耕耘,不問收穫”。
“那一刻”比他預期的時間提早了。他還來得及校對《對話歐洲》(2009年,北京三聯出版)卻沒有看到書的出版。在《對話歐洲》之後,他寫了二十六篇札記,陸續發表在《萬象》雜誌上。《對話歐洲》是在為這組札記做鋪墊,他要和讀者一起繼續關注這個時代。這次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啟蒙札記》之際,我把父親散見在各處的關於啟蒙話題的文章一併收進來。
這不是一部系統的學術著作,而是他閱讀啟蒙思想家之後產生的一些思想火花,是關於啟蒙的散論,是他尚未來得及正式啟動的新的工程的前奏。

文摘

“卑鄙”二字何所指呢?在當時對社會影響最大、最嚴重的便是王權的專制和宗教迫害,而這兩者是結合的。孔多塞說,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輩出的時代背景是兩個“暴政”,即政治暴政和宗教暴政。
伏爾泰提出“剷除卑鄙”的一七六二年,在巴黎剛剛接連發生了幾件“卑鄙”的事。我的上一篇文章“伏爾泰與愛爾維修”寫了一七五八年以來的幾年,愛爾維修、伏爾泰、狄德羅等的書前後腳被焚被禁的事,就像我國歷史上的“文字獄”,所謂“避席畏聞文字獄”。與這些“文網”事件同時發生的,還有駭人聽聞的多起“宗教迫害”的事情。最集中的表現,是當時使整個社會震驚的“卡拉事件”。
“卡拉事件”,是了解法國十八世紀社會史的人都知道的。簡略說來,就是讓·卡拉一家是一個新教家庭。一天,老卡拉的小兒子小卡拉不明不白地死在廚房裡,脖子上掛著一根繩子,是他殺還是自殺,猜測四起;由於據說小卡拉正想改宗舊教天主教,杯弓蛇影,辦案者做出有傾向的先人為主的判斷,判定是老卡拉殘殺了自己的兒子。舊教掌權的宗教法庭依此判處老卡拉死刑,其他成員也受到了不同刑處。社會上雖有抗議的聲音,老卡拉仍難免一死,並且死後殘酷地被車裂。若干年後,老卡拉雖被平反,但整個事件不能不在全法國乃至歐洲留下令人髮指的陰影。
伏爾泰在他蟄居的弗爾奈得知老卡拉被殘殺的訊息,立即奔走呼號,指斥這一宗教殘殺的行為。在老卡拉被平反後,伏爾泰寫了這本《論寬容》匕首般的小冊子,透過“卡拉事件”,揭露各種教派的你死我活互相殘殺的史實,特別是長達三十年的舊教和新教之間的“宗教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