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關於明清文化史的論文選編,涉及明清時期的政治、哲學、文學、史學、中西文化交流等領域。既有對明清文化的定位及主要特點的總體把握,又以更多篇幅選擇典型個案對明清文化展開深度發掘、精密考析,並對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作了別開生面的評議。
編輯推薦
本書在細微處見宏大,於高遠中藏細密,有益於讀者從巨觀與微觀的結合上領略明清五百餘年間文化的特點與走勢,是一部富於創識的學術性很強而又明快暢達的文化史佳作。
作者簡介
馮天瑜,1942年生,湖北紅安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專門史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中國文化史研究,著有《中華文化史》(合著)、《中華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論》、《張之洞評傳》、《晚清經世實學》(合著)、《解構專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千歲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國觀察》、《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術語生成》、《“封建”考論》等。
圖書目錄
弁言(I)
文化·文化史·明清文化史
《郁離子》與元明之際的社會矛盾
“三言”、“二拍”表現的明代歷史變遷
利瑪竇等耶穌會士的在華學術活動
利瑪竇創製漢字新語的貢獻
徐光啟的學術路線
從明清之際的早期啟蒙文化到近代新學
民主理念內在根源考辨——以《明夷待訪錄》為例
顧炎武文化思想初探
王夫之創見三題
明代宦官干政及其對明代文化的影響
明清文字獄述略
明清類書叢書編纂評述
道光鹹豐年間的經世實學
龔自珍社會批判思想芻議
具有時代碑特點的文化巨匠——魏源
洋務派與改良派思想交鋒的記錄——讀《勸學篇》與《〈勸學篇〉書後》隨筆
“變易”與“不易”的二律背反——洋務派“變法”觀述評
清人對“封建”的兩種評議
書摘
宋代理學家程頤在《周易程氏傳》中則說:“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
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聖人用賁之道也。”此處所謂“人文化成
天下”可簡寫作“文化”,含有以“文”來“教化”天下的意思。明清之際
思想家顧炎武提出了較寬泛的文化觀。他說:“自身而至於家國天下,制之
為度數,發之為音容,莫非文也。”o清儒彭申甫對文化也有類似的解釋:
“大而言之,則國家之禮樂制度;小而言之,則一身之車服,一家之宮室。
”
總之,中國古籍(主要是儒家典籍)里的“文化”,指詩書禮樂、政治制
度、道德倫序,以及成為禮俗的一整套觀念和習俗。古人還往往把“文化”
指作王朝所施文治教化的總和,如《說苑·指武》日:“凡武之為興,為不
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又如南齊王融的《曲水詩序》說:“設神理
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這些用法與我們今天常說的“文化”在含義上有
近似之處,但又頗相差異。
至於近代通用的“文化”一詞,是從拉丁文Culture(拜神,耕作)意譯
而來。它含有廣義與狹義的雙重內容。就廣義而言,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
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就狹義而言,指社會的意識形態
(如思想、道德、風尚、宗教、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學術等等)以及與之相
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此外,考古學上的“文化”,則指同一時期、同一地區
具有共同特徵的考古遺存的總體,通常以首次發現地點或特徵性的遺蹟、遺
物而命名,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等。
從總體上考察人類文化的進步,是文化史的任務。既然“文化”有廣義
、狹義之別,因而“文化史”也就必須作相應的區分。廣義文化史,指人類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總和的歷史,實際上與社會發展史相近似;狹義文
化史,則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適應的制度的發展史,也即精神文化及精
神文化物化現象的發展史。文化史不是諸觀念史(文學史、藝術史、史學史
、哲教史等)的拼合,而是著眼於對諸觀念側面的綜合考察,通過物化的精
神和精神的物化的雙向探求,了解族群、民族、國家的文化性格及其生成機
制,並探討其發展走勢。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政治思想、道德倫理思想
、文藝思想、科技思想以及社會風尚等精神文化的諸多側面,往往雜糅於學
術著作之中,因此,我們可以把思想學術史作為狹義文化史的主幹看待,當
然還要由此主幹旁及思想學術的物化現象的考察。
中國古代的歷史典籍多以政治、軍事演進為主要內容,正如梁啓超所說
:“舊史皆詳於政事而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