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偉朋賦》序

《哀偉朋賦》序是明代作者湯顯祖所寫的一部散文。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哀偉朋賦》序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湯顯祖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昔人友朋之義,取諸同心。夢簧者得賢友,絕琴者傷知音(1),其致然矣。予年未弱冠(2),有友二人:鍾陵饒伯宗侖,臨川周無懷宗鎬,皆奇士也。侖長不盡九尺,瘠而青,瞻視行步有異。鎬長不盡三尺,髯而甚口(3)。當予譚說有致,侖笑齗然(4),鎬笑軒然。三人嵯峨蹣跚而行乎道中,旁無人也。
侖父廢莪公於豐城李大司馬遂(5),鎬於鍾陵張大司馬臬、南昌劉都督顯(6),皆中表。少長其家,故習譚帝王大略,所喜皆大臣將相籌策占候之事。而侖復曉夜誦書,常與予映雪月(7),交書而盡乃已。同臥處三歲餘,前後別去。至同赴南宮(8),試都下,臥未嘗有異衾枕,臥嘗有異衾枕,履襪先起者即是,不知其誰也。侖同舉進士。出理順德,有潔清公忠之名。三察並關將吏,凡卻萬金。征試御史,病,告卒於臨清,汰舟於姑孰(9)。予在南祠,望江濆而哭之(10),曰:“傷哉伯宗!君親友之望未塞,而遽爾乎(11)!”
鎬久為諸生,以文字不倫,落去。益學騎射兵法,年四十,走長安,以策乾陳御史大夫(12),不受。說譚大司馬綸(13),綸陰用其策而陽棄其身。鎬發憤恚懣,歸而病目,幾瞑,飲後婦乳,復視。貧甚,發嘗所受異人書,作黃金,不就。苦飢,則學辟穀(14),然不可久,時來就予食。予為收教其子仲兒,壯慧而死。益自傷,慨然有長游不返之志,或諷止之,則曰:“重華、祖龍皆客死(15),何必我!”既而謂予曰:“我數夢之帝所,終當仙去,公不甚信我。我所有異書兵訣,長以與侖。”後侖死,而鎬書散亂盡。所與臥起信宿(16),掀髯長嘆者,又獨予一人而已。
辛卯秋(17),裁六十(18),來送予嶺南,握手而唏曰:“伯宗與予,獨一子,皆不好讀父書,無能言其父者,即從此長別,子能忘言於故友乎?”予悵然止之,曰:“勉飯自怡,長生固人所為也。”去大梅之南,夜夢鎬來告別,指伯宗之舊館曰:“鎬其如是矣。”予驚而晤,曰:“有是耶!”起而發燭,為賦而哀之。[1]
作品注釋
(1)絕琴:春秋時鐘子期死,好友俞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後用以比喻失去知音。
(2)弱冠:古時男子二十歲成人,初加冠,身體還不強壯,故稱弱。
(3)口:口才。
(4)齗:露齒貌。
(5)李大司馬遂:李遂,字邦良,豐城人。曾任兵部左侍郎。博學多智,長於用兵。
(6)劉都督顯:劉顯,南昌人。曾任總兵、都督。
(7)映雪月:古人稱康家貧,晚上點不起燈,常映雪(借雪的反光)讀書。後用為勤學的典故。
(8)南宮:禮部。
(9)汰:通過,經過。
(10)江濆:江邊。
(11)遽爾:疾,速。
(12)陳御史大夫炌:陳炌,臨川人。1577年至1583年(萬曆五年至十一年)任御史大夫。曾作《酉塘公傳》,記湯顯祖祖輩生平事跡。
(13)譚大司馬綸:譚綸,撫州宜黃人。萬曆(1573—1620)初年任兵部尚書。
(14)辟穀:古稱行引導之術,不食五穀,可以長生。道家方士乃附會為神仙入道之術。
(15)重華:虞舜名。祖龍:秦始皇。
(16)信宿:兩夜。
(17)辛卯:1591年(萬曆十九年)。
(18)裁:同“才”。[1]

相關介紹

這篇文章是湯顯祖為《哀偉朋賦》寫的一篇序文。
湯顯祖有兩位少年同學,饒侖和周宗鎬。饒侖比他高,周宗鎬比他矮。饒侖和他三年同窗,一起睡覺。被褥不分,鞋襪相共。又是同年進士,曾任廣東省順德知縣,後升御史。湯顯祖在南京得到他的訃告,昏倒在床上。不怕同事恥笑,替他帶素半年。周宗鎬失意潦倒,湯顯祖貶官時,周宗鎬六十歲,到船上送行。過嶺後,湯顯祖夢見他來訣別,醒來後便為他和饒侖寫了一篇《哀偉朋賦》,抒寫少年時的真摯友誼,悱惻動人。而這篇序文,同樣表現了作者對友人深摯感人的情誼。[2]

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明代文學家,臨川(今屬江西)人。1583年(萬曆十一年)進士,曾任南京太常博士、禮部主事等職。1591年(萬曆十九年),因抗疏抨擊朝政,被貶廣東徐聞典史。後調浙江遂昌知縣。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棄官歸家,不再做官。
湯顯祖以戲劇聞名於世,著有“臨川四夢”,包括《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其中以《牡丹亭》最著名。也工詩文,其文長於議論。特別是他的書信,“或長或短,或主或諧,得心應手,無不如意”(徐朔方《湯顯祖集·前言》)。後人輯有《湯顯祖詩文集》和《湯顯祖戲曲集》。[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