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個農村婦女七十多年來的經歷,看似瑣碎的生活舊事可以了解到晉南農村的很多歷史掌故、生產生活、風土人情、謠諺俗語。更從一個農村家庭幾十年來的風風雨雨折射出這一時期中國農村重大的歷史變遷。樸實厚道滿腔春,笑對人生多自信;自言自語成書巧,實事實情更感人。——山西省原省長孫文盛內容簡介
《咱女人這輩子》是一個農村婦女七十多年來的經歷,看似瑣碎的生活舊事可以了解到晉南農村的很多歷史掌故、生產生活、風土人情、謠諺俗語。更從一個農村家庭幾十年來的風風雨雨折射出這一時期中國農村重大的歷史變遷。忙碌一輩子,閒下來不習慣。從1998年起,在幹完家務活,孫子去上學的時候,她把個人幾十年在農村的艱難經歷、農村的舊風俗以及農村人的喜怒哀樂片片段段寫了出來。大家看到的是一個農村婦女眼裡的一些當代晉南農村的生活圖景,用老太太的話說目的就是讓下一代人看看老一輩農民是怎么個活法,因而更加珍惜生活,創造新的幸福。寫寫謄謄,一摞一摞的各種雜七雜八的紙張,十年來積攢了不少,攢到一塊兒起個名就是——《咱女人這輩子》。作者簡介
任俊娥,永濟市趙柏鄉下朝村人,1938年7月出生,完小畢業,共產黨員。她曾做過童養媳,參與組織過互助組,當過掃盲班和幼稚園的教師,大躍進時當過公共食堂事務長,又當過村加工廠的負責人兼會計,還在村里當過記工員、婦女隊長、保健站醫生等,有著豐富曲折的生活經歷。1998年隨二兒子到北京生活後,趁孫子上學不在家的時候,她幹完家務,就揮筆寫作,把自己的艱難經歷、鄉間風俗和農人的喜怒哀樂一筆一划地寫了下來。10年之間,寫滿了一摞一摞的各種雜七雜八的紙張,完成了一部27萬字的回憶錄——《咱女人這輩子》。這部書運用普通農民的淳樸語言,描述了一幅晉南農村的生產生活畫卷。媒體評論
樸實厚道滿腔春,笑對人生多自信;自言自語成書巧,實事實情更感人。——山西省原省長孫文盛
我們還感受到她心中的人生滋味,感受到日子的艱辛與美好,以及一顆誠樸、向善、熱愛和勞動的心。這一切都令人心存敬意。
——中國作協主席 鐵凝
目錄
自言自語一、我的家在晉南
1.伍姓湖邊
2.父親和母親
3.厲害的姑媽
4.姐姐是我家的面子
5.童年的事
6.念了一點書
二、九石糧食嫁進婆家
1.我的紅包袱
2.土地廟裡的公公一家
3.苦命善良的婆婆
4.女人的活笸籃
5.針線活
6.難說的四叔
7.我家的院子
三、風風火火的舊事
1.我看到的“土改”
2.割麥子
3.互助組
4.掃盲班和幼稚園
5.隊委會和老隊長
6.打井
7.大躍進
8.我們村的公共食堂
9.“四清”運動
10.辦起加工場
四、“文革”時候的農村
1.亂批亂鬥
2.學大寨
3.紅薯是那時的主食
4、布證和糧票
5、農村的“幾大件”
6、我家的豬羊
7.巷裡的故事
8.狼來了
五、土地又到各家了
1.抓鬮分地
2.牛是半份家當
3.種棉花
4.織土布
5.麥天的連陰雨
6.我的馬燈
7.油鹽醬醋自個做
8.吃上甜水
9.滋潤日子
10.擀饃饃與烙坨坨
11.村裡的“能猴”
六、好日子剛有點盼頭
1.到縣醫院掃地
2.辦起保健站
3.土灶火
4.婆媳關係
5.我的“銀貨”
6.又喜又愁的電話
7.“上會”與“鬧熱鬧”
8.光景越來越好
9.禍從天降——大兒子和他爸都走了
10.日子還得往前過
七、村裡的講究
1.結親
2.待滿月
3.續香火
4.招親
5.講迷信
6.辦喪事
7.過年
8.剪窗花與蒸花饃
9.乞巧節
八、到京城開了眼
1.住在京城啦
2.銀行存錢
3.“細發”慣了
4.可怕的地震
5.坐飛機
6.海是那個樣子
7.到處轉一轉
8.我也出國了
9.捨不得的農活家具
10.天天都能吃餃子
11.兒孫們還算爭氣
九、再嘮叨幾句
1.老人也要學著當
2.好娃要孝順
3.過日子全靠自個
4.勤是摟錢的耙
5.要有好德性
6.做啥事都要講個理
7.遇事忍為先
8.幫人也是幫咱
附錄:
1.祝福母親(胡冰)
2.婆婆的愛(宋曉蘭)
前言
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喜慶日子裡,由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中國作協等六部門組織的“情系農家,共創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動之一:百部農民作品陸續出版了。首批推出的20部不同體裁的作品,記錄著農村改革30年的雨雪風霜,散發著神州廣袤大地的泥土芬芳,令人為之振奮120部圖書中,有農民作家的小說14部,農民詩歌、散文、劇本、民間故事選各1部,農民書畫集兩部。這些不同體裁、不同門類的文學藝術作品,從不同側面忠實記錄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通過這些農民作家藝術家的作品,我們不僅看到了30年來在我國農村發生巨變的現實,更令人欣喜的是,我們還看到了在物質方面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已經開始了新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新中國的創作史上,還很少有過這樣全方位展示農村文化建設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國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過這樣成規模出版的農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因此,僅從這個角度來審視,這些作品的集中出版就不容小覷。這些農民作家藝術家筆下的作品是當代農民記錄農村改革開放歷史、傾訴自己人生體驗的作品,視角獨特,意義不凡。30年的改革風雲,是一個民族鳳凰涅榘的整體記憶,是一個國家天翻地覆的歷史嬗變,它的偉大貢獻無論怎么估計都不為過,尤其是它鐫刻在豐饒沃土、廣闊農村的深深履跡,更讓我們嘆為觀止。今天,這些農民作品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巨變的現實——從北國的山村到南國的水鄉,從西部的黃土高坡到東部的新興市鎮,30年的改革使中國農村換了人間,新一代農民正英姿勃發地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這些農民作品還讓我們理解了巨變的深度內涵。他們訴諸筆墨,用多種藝術形式來言說自己的喜悅,勾畫自己的憧憬,抒發自己的感喟,表達自己的訴求。這些作品是改革在場者農民自己的切身感受。
首批出版的20部圖書也是中國農民表現自己獨特審美追求,弘揚民族優秀傳統的作品,風格是質樸的,文本是厚重的。作者特殊的精神站位和農村豐富的文學資源,彰顯出農民創作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應。作品自然流露出的鄉土色彩,樸素鄉音土語的恰當運用,也是這些作品的一個亮點。
“情系農家,共創文明”活動意義重大,新農村建設的藍圖非常動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一翼是文化建設,文化建設的主體應該是農民。了解農村、熟悉農民的這些作者,他們所創作的優秀文學、藝術作品,農民讀者喜聞樂見。因此,只有農民作者隊伍壯大了,農村民眾的文化活動才可能持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可能獲得綿綿不絕的文化原動力。而幫助他們提高創作水平,則是專業作家責無旁貸的光榮任務。本次活動中,許多作家和農民作者結成幫扶對子,熱心輔導農民作者的創作。這既提升了農民作者的文學水準,又使作家自身獲取了鮮活的生活素材,創作的藝術靈感。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真正實現牽手雙贏。為了在新農村建設中添一份力量,中國作協還將把這項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同時,中國社會出版社大力發現、培育、扶持農民作者,挖掘、搶救、保護農村民間、民俗文化精品,出版百部農民作品,為新農村建設送去寶貴的精神食糧,更是一項意義非凡之舉措,我很高興應邀為之作序,更看重這些農民的作品本身即是鐫刻在農村豐饒大地上的改革履跡。
精彩書摘
自言自語一、我的家在晉南
1.伍姓湖邊
我的老家山西省永濟縣,現已改為市了,在晉南的中條山下,西邊緊靠黃河。城的東北有一個湖泊,叫伍姓湖,離我村五六里路,一眼望不見邊。現在水少了,五十年代卻是綠綠的一個自然大水鏡,像一個大銀盆,明光閃閃,水面有幾十公里。那時候湖水很清,水裡有各種魚,湖邊有高高的蘆葦和野草、野花。春夏季節里,湖邊特別美,各種青草鮮花長得茂盛,小蜜蜂、花蝴蝶、燕子小鳥飛來飛去,許多青蛙呱呱叫著。夏天的時候我們拿著鐮刀,拉著小平車,匆匆趕到湖邊,站在水邊割蘆葦,濕漉漉地再背出來,裝到車上拉回家,曬乾備好冬天餵牲口。也有些年齡大的老人替孩子們著急,走進蘆葦叢中割蘆葦,但背不出來,只好捆成捆,放在那裡,等兒子或者家裡年輕人閒了來拉回家。
湖水中問有塊高地,過去是荒草野灘,沒有人煙,大概是1954年修建成了伍姓湖勞改農場,才變得熱鬧起來。農場裡有學校、信貸社、供銷社、麵粉廠、勞教所,有汽車、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還有樹林、果園、葡萄園等五花八門,樣樣齊全。文化大革命時,農場裡從全國各地來了很多的勞改犯,後來聽人講有些犯人還很有名。
永濟市的西南邊是風陵渡,與陝西潼關以黃河相隔。常聽說,雞叫一聲聽三省(這個地方的雞叫,河南、山西和陝西三省都能聽到)。我們從老家要去一趟西安,必經過這裡。當年我去西安時,每一次過這裡都覺得很緊張,在風陵渡下了火車就得趕緊上船,到了潼關下船,還得快跑幾里才能上火車,只要慢幾步,就跟不上火車了,因為火車時刻點非常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