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古風·蟾蜍薄太清》【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古風蟾蜍薄太清,蝕此瑤台月⑴,
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⑵。
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暉⑶,
浮雲隔兩曜⑷,萬象昏陰霏⑸。
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⑹。
桂蠹花不實,天霜下嚴威⑺。
沉嘆終永夕⑻,感我涕沾衣。
作品注釋
⑴“蟾蜍”二句:蟾蜍吃掉月亮,實指月食。薄,迫近。太清,天空。瑤台,神話傳說神仙所居之地。此指月亮所處之地。⑵“圓光”二句:描述了月食發生的全過程。“圓光”、“金魄”,都指圓月。“虧”,指月食開始,“淪沒”指全食。魄,月體陰暗處。
⑶“蝃蝀”二句:言日暈浸入紫微星座,遮掩了太陽的光芒。比喻讒佞壅蔽天子。蝃蝀,虹的別稱,這裡指日暈。紫微,星座名,即大帝座,喻天子之居。大明,太陽。夷,滅。
⑷兩曜:即日月。
⑸“萬象”句:言整個世界變昏暗了。萬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景象。陰霏,陰暗朦朧。
⑹“蕭蕭”二句:指漢武帝皇后陳阿嬌初立,擅寵驕貴,後因無子及巫蠱事被廢,句長門宮。見《漢書·外戚傳·孝武陳皇后傳》。蕭蕭,頭髮稀短的樣子。
⑺“桂蠹”二句:比喻皇后受侵害或冷落後,失勢痛苦的狀況。桂蠹,寄生在桂樹上的害蟲。
⑻永夕:長夜。
作品簡析
此詩為《古風五十九首》組詩的第二首,是李白為唐玄宗廢王皇后而作,但也不排除對奸佞蔽君、忠良見疏的感慨。詩分兩段。“陰霏”前一段,寫月亮被食而沒,太陽被遮掩而失去光芒。比喻天子受壅蔽,對朝事失察;皇后受誣陷而被廢。“蕭蕭”後一段,是詩人對皇后被廢黜的沉痛感慨。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城(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詩千餘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