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術》

《印刷技術》

作為中國印刷、包裝及相關行業內創刊最早、發行量最大、覆蓋面最廣、擁有讀者和廣告客戶最多的專業雜誌,《印刷技術》是印刷業公認的旗艦雜誌。自1957年創辦以來,《印刷技術》便以“傳播業界信息,推動行業進步”為宗旨,立足中國印刷業的發展實際,注重發揮技術特色,全面報導印刷、包裝領域的新動態、新趨勢,宣傳新設備、新材料,探討新技術、新工藝,普及新知識,推廣新經驗,提供相關市場分析及經營管理探索。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印刷技術》(2010年1月刊)《印刷技術》(2010年1月刊)
【刊物名稱】《印刷技術》
【英文名稱】Printing Technology
【刊物類別】旬刊
【主管單位】中國印刷集團公司 
【主辦單位】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
【編輯出版】印刷技術雜誌社
【出版日期】每月1日、11日、21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2291/TS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3-1960
【郵發代號】2-82
【聯合征定代號】LD112291
【刊物版式】大16開114頁

刊物歷史

1956年4月6日,經文化部批准,成立北京印刷技術研究所。所址設在北京東總布胡同10號。
1957年10月25日,經中宣部批准,北京印刷技術研究所主辦的印刷工業綜合性刊物《印刷》雜誌創刊。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題寫刊名,徐仲文任主編。
1957年,《印刷》雜誌共出版2期。
1958年3月,《印刷》雜誌辦公地址由北京東總布胡同10號遷到北京東皇城根甲40號認證,辦公條件有所改善。
1958年4月,《印刷》雜誌組織召開了“細網線版試製工作座談會”,並在當年第2期雜誌上進行報導。
1958年7月,《印刷》雜誌改為月刊,每月25日出版。
1958年9月,“全國印刷技術革新交流會”在上海召開,《印刷》雜誌當月出版了會議專刊。
1958年底,《印刷》雜誌辦公地址遷往北京阜外北禮士路新華印刷廠院內。
1958年,《印刷》雜誌共出版9期。
1959年4月,《印刷》雜誌封面首次採用彩色膠印
1959年7月設備,《印刷》雜誌召開“期刊印刷質量座談會”,就當前各地期刊的印刷質量及改進措施提出了意見。
1959年10月,《印刷》雜誌出版慶祝建國十周年專輯。王益同志撰寫標題為《回顧和前瞻》的紀念文章。
1959年,《印刷》雜誌共出版12期。
1960年6月,《印刷》雜誌改回雙月刊。
1960年8月,《印刷》雜誌出版了當年的第7期後暫時停刊。
1960年,《印刷》雜誌共出版7期。
1961年6月,《印刷》雜誌遷址到北京北新橋駱駝胡同4號。
1961年8月,《印刷》雜誌停刊1年後,經中宣部批准復刊,出版了復刊後的第1期。
1961年10月,第2期及第3期合期出版。
1961年,《印刷》雜誌共出版3期。
1962年,《印刷》雜誌共出版4期。
1963年,《印刷》雜誌共出版5期。
1963年,印刷研究所及《印刷》雜誌辦公地址遷到海淀區翠微路2號。
1964年,《印刷》雜誌共出版6期。
1965年,《印刷》雜誌共出版6期。
1966年,《印刷》雜誌出版3期後停刊。
1974年,在原《印刷》雜誌基礎上,綜合性印刷刊物《印刷技術資料》開始出版並內部發行噴繪機,改為季刊,每年出版4期。時任印刷技術研究所黨委書記兼所長的史育才同志題寫刊名,主編先後由當時北京印刷技術研究所圖書資料室副主任謝增凱、王昌厚、趙壽祺擔任。
1975年10月,《印刷技術資料》雜誌為籌備在長春召開的“全國書刊裝訂技術交流會”進行調研,做了大量前期準備。
1978年,《印刷技術資料》雜誌組織力量宣傳推廣直接加網和四色印刷工藝,在西安召開北京上海遼寧陝西四省市照相製版新工藝(直掛)經驗交流會。
1978年,《印刷技術資料》從當年第3期改用手動照排機排版、捲筒紙膠印機印刷。
1978年下半年,《印刷技術資料》在北京召開四色製版座談會。
1978年11月,《印刷技術資料》與中國印刷物資公司聯合對凸印新版材(感光性樹脂版)的研製和使用情況進行調研,並在無錫召開“凸印新版材座談會”。
1978年底,羅樹寶任主編。
1974~1978年,《印刷技術資料》共出版18期。
1979年2月,《印刷技術資料》改名為《印刷技術》,並由季刊改為雙月刊。
1979年6月,《印刷技術》雜誌深入探討電子分色工藝,並以北京新華印刷廠電分製版印刷的《春江花月夜》做插圖,在國內印刷界引起極大反響。
1979年,《印刷技術》雜誌共出版6期。
1980年2月,《印刷技術》雜誌改為每月出版一期,並從第一期開始改為彩色封面,並由北京報刊發行局總發行,使雜誌發行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1980年6月,《印刷技術》雜誌從第3期起,開始刊登廣告,使雜誌由國家補貼逐漸走向自負盈虧。
1981年,《印刷技術》雜誌推出刊徽
1983年1月,《印刷技術》雜誌正式改為月刊,並成立《印刷技術》編輯部。
1984年1月,《印刷技術》雜誌開始向國外發行,由中國出版對外貿易公司負責海外發行。
1984年4月,《印刷技術》雜誌刊登第一個封面廣告:太行印刷機械廠。
1985年1月,《印刷技術》雜誌發行量達到3.5萬份。
1985年8月,張金饒任《印刷技術》雜誌主編。
1985年3月9日,《印刷技術》編輯部在上海召開作者、讀者座談會。
1987年10月排版,《印刷技術》雜誌復刊後出版100期,編輯部在京召開復刊百期座談會。王益、史育才、倪康華、高永清等領導為本刊題詞。副所長王履苑主持了會議,王益、於永湛、高永清、趙東海等領導出席並講話。
1988年2月,《印刷技術》雜誌開展首次評選優秀稿件活動,成立評審會。共有10篇文章被評為《印刷技術》1987年優秀稿件。
1989年,《印刷技術》雜誌1988年度優秀稿件評選工作結束,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四等獎4名。
1990年6月,《印刷技術》編輯部獲北京廣告業“重信譽創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稱號。
1990年6月,《印刷技術》雜誌舉行了1989年度優秀稿件評獎活動,此次優秀稿件的評選還得到了山東新華印刷廠和廣西北海市印刷廠的贊助。
1991年6月,《印刷技術》雜誌舉行了1990年度優秀稿件評選活動RIP,評選活動得到了廣東省中山市樹涌印刷器材經銷部、山東新華印刷廠、廣西北海市印刷廠的贊助。
1991年6月,《印刷技術》雜誌進行了1990年度優秀稿件評選活動,評選活動得到了廣東省中山市樹涌印刷器材經銷部、山東新華印刷廠、廣西北海市印刷廠的贊助。
1991年11月,全國政協副主席王任重同志為《印刷技術》題寫刊名。
1992年,《印刷技術》編輯委員會成立,王益、史育才、張進學、謝燕聲任編委會顧問,沈海祥任主任委員,鄭德海任副主任委員。
1992年12月,《印刷技術》編輯部召開部分廣告客戶座談會,約14家客戶代表出席了會議。
1993年4月,全球30多家印刷雜誌主編匯集伯明罕,《印刷技術》雜誌主編出席了此次會議。
1993年9月,《印刷技術》雜誌在北京密雲召開“彩色桌面系統專家研討會”,著名專家王選教授及新聞出版總署有關領導出席了會議。
1993年10月,《印刷技術》編輯部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職工大學召開譯著者座談會,30多名作者出席了會議。
1993年11月,《印刷技術》編輯部參與組織1993年開放式桌面電腦排版系統展示會。
1994年1月,《印刷技術》、《印刷信息》召開編委暨著譯者座談會。
1994年1月,兩刊聯合召開了由廣告客戶、工商管理部門、印刷物資部門和印刷廠參加的新春聯誼會。
1994年5月,《印刷技術》雜誌開始增設“桌面印藝”和“電子出版”欄目,介紹新技術、交流成功經驗。
1994年8月31日~9月3日,《印刷技術》編輯部參與組織的第一屆“北京國際電子出版系統展覽會”在京舉行包裝總論,對推動彩色桌面出版技術在國內的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4年12月,第七次《印刷技術》優秀稿件評選揭曉。
1995年3月,《印刷技術》雜誌在雲南南召開讀作者聯誼會。
1995年9月,《印刷技術》編輯部參與組織的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子出版系統展覽會在京舉行。
1996年3月,《印刷技術》編輯部與組織的北京國際電子出版系統展覽會更名為北京國際電子出版暨多媒體展覽會(EPmedia)。
1996年4月,《印刷技術》雜誌在湖南召開讀作者聯誼會。
1997年6月,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印刷技術雜誌社正式成立。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沈海祥擔任社長,副所長張明任副社長兼總編,魏莉任常務副總編。雜誌社由編輯製作部、出版發行部、市場推广部和廣告部4個部門組成,出版《印刷技術》、《印刷信息》、《桌面出版與設計》三本雜誌。
1997年9月,《印刷技術》雜誌社參與組織的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子出版暨多媒體展覽會召開。
1998年4月,《印刷技術》參與舉辦“數字式彩色打樣技術研討會”之後,在第6~12期雜誌中針對此次會議推出“刊中刊”。
1998年10月,《印刷技術》雜誌社參與組織的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子出版暨多媒體展覽會召開。
1998年12月,印刷技術新一屆編委會成立,新一屆編委會由3名顧問和12名編委組成。
1998年,獲新聞出版署期刊質量評比經營管理一等獎。
1999年3月,《印刷技術》雜誌社舉辦期刊社桌面出版套用方案交流會。
1999年5月,《印刷技術》雜誌社出版增刊《中國印刷工業改革開放20年專輯》。
1999年5月19~22日,《印刷技術》雜誌社在上海分別召開了讀者、作者、廣告客戶聯誼會。
1999年7月德魯巴,《印刷技術》聘請21名特約記者,這其中,除新聞出版署及各新聞出版局的有關負責同志外,大部分都是協會秘書長、廠長、校長、信息站站長。
1999年10月,《印刷技術》召開第三次編委會會議。
1999年12月,《印刷技術》雜誌社出版《桌面出版與電腦設計年鑑》。
2000年,《印刷技術》改為一刊三版,題版、技術版、市場版,出版增刊《經驗交流集錦》。
2000年3月,印刷技術雜誌社第四次編委會在京召開,並評出1999年優秀稿件,共16篇稿件獲獎。
2000年7月,印刷技術雜誌社舉辦“德魯巴來到中國”國際印刷技術報告會,大規模報導drupa2000展覽會。
2000年10月,印刷技術雜誌社承辦國際出版及印刷技術報告會。
2000年10月,印刷技術雜誌社參與組織的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子出版暨多媒體展覽會召開。
2001年4月,《印刷技術》雜誌社參與七屆世界印刷大會的宣傳組織工作。
2001年5月,《印刷技術》雜誌推出王淮珠老師撰寫的“印後裝訂技術1000問”DTP,揭開旨在服務生產一線的系列“1000問”的序幕。
2001年6月,《印刷技術》雜誌推出“列報”大行動,聚焦“芝加哥印刷展”。
2001年6月,《印刷技術》雜誌率先打破閉門辦刊的陋習,鼎力推出“一線出擊萬里行活動”。
2001年6月,《印刷技術》雜誌推出“千里‘印’緣‘e’線牽”活動,詮釋網路版“每周信息快遞”,e印傳媒助讀者e網“打”天下。
2001年7月,《印刷技術》雜誌的“月度焦點”欄目開通,關注對印刷行業發展有重大影響或廣為業界人士矚目的熱點事件。
2001年9月,《印刷技術》雜誌首次推出“CTP在中國”市場調查報告,深入剖析中國CTP現狀與發展。
2001年11月,《印刷技術》雜誌在中國期刊展上全面介紹期刊數碼打樣整體解決方案,並舉辦“書報刊數碼製作技術研討會”。
2002年1月,《印刷技術》雜誌社將《桌面出版與設計》雜誌更名為《數碼印刷》,弄潮數碼時代字型檔,探索印刷未來。
2002年1月,《印刷技術》雜誌首次推出《中國印刷業年度報告》,一經推出,即成為業內權威的數據信息大全。
2002年1月,《印刷技術》雜誌第五次編委會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增補多位技術專家擔任編委。
2002年3月,《印刷技術》雜誌推出“商業輪轉印刷機套用調查”,揭開每年一度的商業輪轉調查的序幕。
2002年5月,以《數碼印刷》編輯部為承辦部門,舉辦“數字印刷技術研討會”。
2002年7~12月分切,印刷技術雜誌社參與承辦“歐洲印刷專家來華技術培訓項目”,在北京、成都兩地共舉辦8次培訓。
2002年7月,印刷技術雜誌社受命參與承辦“中國國際全印展”。
2002年8月,以《印刷技術》雜誌“月度焦點”、“觀察與思考”等欄目及其主創人員為基礎,創辦《印刷經理人》雜誌光碟印刷,定位高端,關注印刷行業管理之道。
2002年8月,印刷技術雜誌社提出打造行業知名品牌的理念,推出“訂三刊抽大獎,新馬泰豪華之旅”活動。
2002年8月,《印刷技術》雜誌改為全彩色印刷,印刷質量與雜誌品味大幅度提高。
2002年10月,以《印刷經理人》編輯部為承辦部門,舉辦首屆“印刷經理人年會”。
2003年1月,《印刷技術》正式改為旬刊,包括《出版與商業印刷》、《包裝裝潢印刷》、《器材及特種印刷》三個分冊。每期售價3.5元報紙印刷,全年定價126元,郵發代號改為:82-988。
2003年5月,《印刷經理人》編輯部經過長期準備,首度推出“中國印刷企業100強排行榜”。
2003年10月29日~11月1日,在全國人民抗擊非典成功之後雅昌,由印刷技術雜誌社承辦的“中國國際全印展”在上海大獲成功。
2003年10月28~29日,《印刷經理人》編輯部承辦第二屆“印刷經理人年會”,與首屆全印展同期在上海舉辦。
2003年11月,印刷技術雜誌社社長魏莉女士榮獲森澤信夫印刷技術獎
2003年11月,印刷技術雜誌社提出“科印傳媒”品牌。
2003年12月,印刷技術雜誌社參與承辦的“2003年國際標籤印刷展覽會”在上海舉行。
2004年4月,為迎接德國“德魯巴(drupa)印刷展覽會”,《印刷技術》雜誌推出《印刷技術—德魯巴來到中國》專刊。
2004年5月,印刷技術雜誌社派出記者組,報導“德魯巴印刷展覽會”。
2004年7月,印刷技術雜誌社在北京舉辦“科印國際報告會及科印高新技術展覽會”,同期舉辦CEO高層論壇、數碼印刷分會、柔凹印技術交流分會、CTP分會和國際知名印機廠商最新技術報告會,並推出“數碼印刷主題公園”,繼續引領技術潮流。
2004年10月,為了更好地開發業務愛克發,傳播業界信息,印刷技術雜誌社成立上海辦事處。
2004年11月,《印刷技術》雜誌推出無線膠訂聯動線裝機量調查。
2005年,《印刷技術》雜誌社整合《中國印刷物資商情》雜誌。
2005年3月,以印刷技術雜誌社多年積澱的資源為背景,開通印刷行業入口網站科印網(www.keyin.cn)掃描,開始打造綜合性的行業媒體—科印傳媒。
2005年5月,印刷技術雜誌社根據主管單位的安排,搬遷到北京西城區車公莊大街3號辦公。
2005年8月,《數碼印刷》編輯部以科印傳媒品牌形象舉辦的首屆“數碼印刷作品大獎賽”舉行頒獎典禮,並拉開北京、廣州、上海三地巡展與技術交流的序幕。
2005年9月噴墨印刷,膠印技術百年誕辰之際,《印刷技術》雜誌隆重推出《百年膠印專刊》,受到業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2005年9月,科印傳媒派出記者組,通過科印網現場報導美國芝加哥印刷展。
2005年10月德魯巴,《印刷技術》雜誌與英國《標籤與貼標》雜誌合作,出版《標籤與貼標》中文版。
2005年11月,由《印刷經理人》編輯部承辦的“2005年全國印刷經理人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
2005年11月,《印刷技術》在廣州舉行“裝訂技術交流會”。
2005年12月,科印傳媒舉辦的“科印包裝展”在華南城舉辦。
2006年1月,《印刷技術》雜誌推出“業界紀實”欄目印刷配件,關注行業焦點人和事。
2006年2月,科印傳媒搬遷回北京海淀區翠微路2號原址辦公。
2006年2月21日,正式註冊“科印傳媒”商標。
2006年3月,《印刷技術》雜誌籌辦第一屆“全國膠印技能邀請賽”,並在雜誌上推出“膠印技能邀請賽專欄”。
2006年3月,《印刷技術》雜誌在成都召開“印後裝訂技術交流會”,並出版《印後裝訂專刊》。
2006年3月,正式使用“科印傳媒”註冊商標。
2006年4月,成立北京科印傳媒文化有限公司。
2006年5月,科印傳媒《數碼印刷》首次推出“噴墨印刷系統用戶調查分析報告”。
2006年6月,科印傳媒隆重推出《中國印刷業藍皮書(2003~2005年卷)》。
2006年6月,由科印傳媒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全印展在上海成功舉辦,同期還舉辦了“中國印刷論壇”。
2006年9月,《印刷技術》雜誌首度進行“柔性版印刷裝機量調查”。
2006年10月,科印傳媒《數碼印刷》舉辦的第二屆數碼印刷作品大獎賽成功舉辦打樣,巡展地點增加成都,共舉辦4站。
2006年11月,“2006年全國印刷經理人年會”在新疆成功召開。
2006年11月,策劃並承辦“柯達藍海戰略 與客戶共贏”主題巡展系列研討會。
2007年1月,《中國印刷物資商情》50周年系列慶典活動開始啟動。
2007年1月,《中國印刷物資商情》與科印網聯姻標準及認證,成為科印網網刊。
2007年1月,科印傳媒開展“螢幕軟打樣及遠程套用”測試。
2007年2月,科印網改版。
2007年3月,科印傳媒承辦“螢幕軟打樣及遠程套用技術研討會”。
2007年4月,科印傳媒舉辦“印刷企業最新免稅政策與合理節稅、納稅籌劃高級研修班”。
2007年4月,召開《印刷技術》作者、讀者交流會。
2007年6月,科印傳媒承辦“第九屆亞洲印刷技術高峰論壇”。
2007年6月,“《印刷技術》創刊50周年慶典晚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刊物特色

《印刷技術》每月出版三冊,即:《印刷技術-出版及商業印刷》、《印刷技術-包裝裝潢印刷》、《印刷技術-技術及市場專刊》。各分冊每期一個主題,既有直擊一線的報導,也有焦點問題專家訪談;技術與產品並舉,經驗交流與市場分析同張。
《印刷技術-出版及商業印刷》分冊,每月1日出版
主要設有“數字前沿”、“印刷平台”、“印後萬象”、“器材世界”、“經驗交流”、“專題報導 ”等欄目,下設精心打造的“焦點訪談”、“一線出擊”、“1000問”等獨具特色的版塊,每期一個專題,主要報導國內外報紙印刷、商業印刷、書刊印刷等領域的技術熱點、焦點問題、行業發展動態,介紹印刷工藝及設備基礎知識,交流印刷及設備使用經驗,即是廣大管理人員、採購人員、經營人員、技術人員、一線操作人員的良師益友,也是溝通買家與賣家的橋樑。
《印刷技術-包裝裝潢印刷》分冊,每月11日出版
設有“國際資訊”、“國內資訊”、“資訊整合”、“熱點聚焦”、“專題報導”、“紙品包裝”、“軟包裝”、“標籤與物流”、“容器包裝”、“探索與研究”等幾個主要欄目,每期一個專題,分別面向軟包裝、摺疊紙盒、瓦楞紙箱標籤等市場,重點關注包裝設計、包裝防偽、柔性版印刷凹版印刷、包裝膠印、包裝網印、各種整飾工藝以及成型加工等領域的技術與市場,是包裝印刷企業投資的參謀,共同進步的良友。不僅為您提供了了解市場、了解同業、了解今天、了解發展的視窗,還為您開闢了宣傳企業、宣傳產品、宣傳技術、宣傳理念的園地,更為您打開了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協作、相互促進的界面。
《印刷技術-專刊》分冊,每月21日出版
每期面向一個不同市場、不同技術領域,以技術推廣和市場分析為主,附以成功案例分析、解決方案點評、技術套用指導等內容。2004年出版的“標籤與防偽專刊”、“油墨專刊”、“德魯巴先睹為快”、“膠印經驗交流集錦”、“乳品包裝專刊”、“雲南印刷專刊”、“德魯巴來到中國專刊”、“標籤與票據專刊”、“表面整飾專刊”、“書刊印後加工專刊”均得到業內好評。
其中《中國印刷業年度報告》以權威的視點、詳實的資料、豐富的數據已引起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更有業內人士以“內容精彩,大飽眼福”評價之。今後,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繼續以“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為出發點,繼續光大《中國印刷業年度報告》這一行業知名品牌。
2005年已經和計畫出版的專刊有:“報紙印刷專刊”、“軟包裝專刊”、“短版及按需印刷專刊”、“中國印刷業年度報告”、“印藝產品大盤點”、“包裝印刷採購專刊”、“瓦楞紙箱專刊”、“油墨專刊”、“膠印機新看點專刊”、“票據與標籤專刊”、“耗材採購手冊”、“經驗交流集錦”。

刊物定位

《印刷技術》立足中國印刷業的發展實際,注重發揮技術特色,全面報導印刷、包裝領域的新動態、新趨勢,宣傳新設備、新材料,探討新技術、新工藝,普及新知識,推廣新經驗,提供相關市場分析及經營管理探索。

辦刊宗旨

傳播業界信息,推動行業進步

人員隊伍

《印刷技術》歷任主編
徐仲文 1957年-1964年任《印刷》主編
1957年,為滿足中國印刷工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廣泛傳播印刷新技術,時任北京印刷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的徐仲文帶領所資料室書刊印刷,創辦了以報導印刷技術發展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印刷業第一本行業雜誌——《印刷》,並以極強的技術性和實用性,深受業內歡迎。徐仲文作為《印刷技術》的創刊人之一及第一任主編,在《印刷技術》的發展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徐老在創刊之初區域報導,就對雜誌出版提出了很高要求。正如他在創刊詞中所云:“發展是巨大的,但比之我們所擔負的任務來說,比之我們的前途來說,則遠遠不夠。”
徐老在辦刊宗旨上,始終將服務行業為第一任務。他提出“老技工以及工人出身的技術人員是我們這一行業的技術骨幹標籤,但是他們中間的大多數缺乏關於印刷技術的系統知識,我們所採用的工藝還是比較舊的,效率低、質量差。我們有不少工序還在使用較簡單的器械,甚至是用手工。我們對於原材料性能在投入生產之前的檢驗調整,以及在工藝過程中的控制是極端缺乏的。所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造成了我們產品的質量不好流程,即使有時稍好但又不能鞏固的不穩定局面。此外,我們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方面缺乏成熟經驗。很明顯,這種狀況如果繼續下去不做改進或改進不多,勢必不能很好地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要求於印刷工作者的任務。”
“《印刷》雜誌在這時候出刊是具有很大意義的,它將擔負起這樣一個任務凸印,即:向印刷業各種技術工人、各級技術人員、各個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各種工藝的新技術,介紹企業管理的經驗,介紹各單位對提高質量增產節約的方法,介紹各國承印材料,首先是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各兄弟國家的研究成果,以幫助印刷工作者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改進經營管理。”
樸實無華的話語明確指出了《印刷》的辦刊宗旨。
謝增凱 王昌厚 趙壽祺 1974年-1978年任《印刷技術資料》主編
1974年,文革中停刊的《印刷》改名為《印刷技術資料》,開始內部發行。時值感光樹脂版、直掛照相分色、雷射照排、平版膠印及裝訂聯動化等印刷新技術剛剛興起,印刷業正掀起新一輪推廣套用新技術的浪潮曼羅蘭,《印刷技術資料》則繼續擔負著傳播新技術的重任,為推動印刷業的技術不遺餘力。此間《印刷技術資料》作為季刊出版了18期。其主編先後由當時北京印刷技術研究所圖書資料室副主任謝增凱、王昌厚、趙壽祺擔任。
謝增凱在復刊詞中提到:《印刷技術資料》是一本技術情報性刊物,將主要發表有關印刷的研究和實驗報告,報導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成果,介紹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利通,秉承《印刷》的傳統,繼續刊登“操作及設備維護”方面的經驗交流文章,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對印刷技術方面的問題積極展開討論化妝品包裝,通俗講解印刷基礎知識,介紹國外印刷技術發展情況。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刊物起到溝通情況,交流經驗,普及知識的作用。
羅樹寶 1978年-1985年任《印刷技術》編輯部負責人及主編
懷念那創業的年代
我於1974年到《印刷技術》編輯部工作包裝總論,當時雜誌剛剛復刊,編輯部只有謝增凱、張金堯和我3個人,謝增凱是編輯部主任。當時刊名為《印刷技術資料》,是季刊,內部發行。
1978年底至1985年收紙,我擔任雜誌編輯部負責人、主編。這期間在雜誌編輯部工作過的同志有:張金堯、李善武、蔡理民、李保琳、常彭景等。在我負責雜誌期間,通過編輯們的共同努力,主要做了五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將雜誌由季刊改為雙月刊,刊名改為《印刷技術》,並由史育才所長題寫了刊名。第二件事是從1980年起雜誌又改為月刊廠商信息,並交由北京報刊發行局向國內外發行。從而使雜誌的發行量有了大幅度增加。第三件事是從1980年起,開始刊登國內外廠商廣告,使雜誌由國家補貼變為自負盈虧。第四件事是確定辦刊方向,設定了一些新欄目,增加了刊物的信息量顯影,加強了與廣大讀者的交流互動,從而提高了刊物的聲譽。第五件事是採用印刷新工藝,於1979年改用照相排版、膠印印刷。
通過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提高了雜誌的品位及雜誌在行業的知名度。當然,其經濟效益也十分明顯。這期間可變數據印刷,雜誌之所以有這樣大的變化,主要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政策,從而突破了過去的一些禁區。編輯部全體同志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聰明才智,為雜誌以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本人通過在雜誌編輯部幾年的工作,學到了新的知識流程,增長了工作能力,也和同志們建立了深厚情感,我十分懷念那段日子!
張金堯 1985年-1997年6月任《印刷技術》編輯部主任及主編
《印刷技術》始終追隨行業的發展
我在《印刷技術》工作了20多年,在主編的崗位上工作了10年,目睹了她的成長和發展裁切,今天回憶起來,許多事情仍記憶猶新。
1.關注技術 服務行業
《印刷技術》從1974年復刊後,始終堅持面向全行業,宣傳推廣套用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方針,積極參與行業活動。
1975年機構/組織,裝訂是制約書刊印刷發展的瓶頸,而東北,特別是長春新華印刷廠技術革新成績顯著,我與羅樹寶赴遼寧、吉林調研,通過參觀、座談等方式考察了當地書刊裝訂技術革新情況。回京後向國家出版局寫了專題報告食品包裝,為當年10月在長春召開全國書刊裝訂技術交流會做了許多前期準備工作。
1977年,針對間接加網工藝落後,六色印刷工藝繁雜的問題,我和謝增凱在史育才所長的主持下,組織力量宣傳推廣直接加網四色印刷工藝檢測系統及儀器,在西安召開北京、上海、遼寧、陝西四省市照相製版新工藝(直掛)經驗交流會。在那個時代,對膠印技術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1978年,與中國印刷物資公司聯合對凸印新版材(感光性樹脂版)的研製及推廣使用情況進行調研,並於1978年11月在無錫召開了凸印新版材座談會。印刷廠
1993年9月,編輯部在密雲舉行“彩色桌面系統專家研計會”紙箱紙盒,著名專家王選教授及原新聞出版署有關領導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影響很大,促進了北大方正與北京新華彩印廠的合作及彩色桌面系統的推廣套用,後被稱為“密雲會議”。為順應技術發展,編輯部抓住時機,於1994年至2000年舉辦了6屆“北京國際電子出版系統展覽會”按需印刷,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印刷技術》始終堅持為全行業服務的宗旨。在出版刊物的同時,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相繼編輯出版了《裝潢印刷》、《書版輪轉印刷機的作用與調節》等專題資料,全國各地紛紛訂購,曾經再版二三次柔印,深受歡迎。
針對全國印刷技術落後,除少數像新華印刷廠等大型書刊印刷廠外,多數印刷廠設備簡陋,技術力量不足,人才匱乏樂凱二膠,寫稿人員少,且稿件質量很差的問題,我們大膽提出在為大型書刊印刷廠服務的同時,面向中小企業,從而擴大刊物影響及稿源。但中小企業來稿多數質量很差雅昌,一篇稿子只有一小部分可用,於是編輯不厭其煩地經過二次加工,誕生了“改革、經驗、體會”欄目。這個欄目內容多,涉及各個方面,深受中小企業歡迎票證印刷,而且,可喜的是該類型欄目一直堅持到現在。
2.涉足經營 走向盈利
“文革”結束後包裝總論,由於稿費的恢復,開支加大,雖然由所里補貼,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觀念逐步樹立膠印機,編輯部開始走向自負盈虧並最終走向盈利的征程。從1980年第3期起內文出現廣告;從1984年第4期起封面開始刊登廣告(有償)。廣告業務經歷了非常艱苦的發展過程,開始時很不規範,記得爭議最大的是封面廣告,當時反對者很多,認為有失刊物的尊嚴。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企業,《印刷技術》還是帶動了全國印刷刊物走向市場化,封面廣告已成為刊物的經濟支柱。
3.深入基層 溝通作者
深入各地及工廠組稿,召開讀作者座談會,開展優秀稿件評比活動,使《印刷技術》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組稿。1974年復刊後愛克發,稿源成為重要問題。為此我們借開會之機,走遍大多數省、直轄市、自治區,深入工廠宣傳本刊,組織稿件。與許多印刷廠的技術科建立聯絡渠道,在個別地區還建立了聯絡員、通訊員隊伍(規模不大)質量控制,保證了稿件及信息暢通。
召開讀作者座談會。先後在上海、吉林黑龍江、廣州、蘭州等地召開讀作者座談會,建立了一支作者隊伍,使來稿質量有所提高,雜誌內容更貼近生產一線。
開展優秀稿件評選活動。從1987年開始,開展優秀稿件評選活動按需印刷,成立評審會,對上年度全部刊出稿件進行評選。每次評出10篇文章,並在刊物上設光榮榜公布,按等級發獎金。每次評選後,主編寫評論並刊出按需印刷,以擴大影響力。此外,於1995年和1996年分別在雲南及湖南召開了兩次讀作者聯誼會,使本刊威信進一步提高。也是在《印刷技術》的帶動下,全國印刷專業期刊的出版工作呈現出了繁榮景象。CTF
我幹了20多年《印刷技術》,有兩點體會科印報告,一是做雜誌離不開行業,離不開企業,我們時刻不能忘記要為他們服務。二是除辦好雜誌外,還應配合技術發展積極開展相關活動,利用雜誌的優勢促進行業進步膠印,提升雜誌地位。
丁一 《印刷技術》老作者
憶《印刷》50周年
50年對於一切事物來說,都是值得珍惜的年限。適逢今年《印刷技術》50歲了,回想起來50年前辦刊的艱難歲月,感慨無量。
當時,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當時叫北京印刷研究所)創立不久行業法規,國內印刷界尚無專業刊物,想到印刷界應該有一個刊物來溝通信息和傳播技術,於是由第一任所長徐仲文親自擔任主編,由中文水平較好的糜文定老先生任責任編輯,《印刷》(《印刷技術》的前身)就這樣起步了。
封面刊名“印刷”兩字是請茅盾先生寫的印刷包裝城,刊物為16開,連同封面共36頁,印數為1500冊。20世紀50年代的印刷業主要是鉛印,能寫文章的工程技術人員很少,又值鉛印技術沒有什麼新鮮的內容可寫愛色麗,所以非但稿源貧乏,而且來稿也多半平淡地談談感受。不久恰逢日本工業展覽會開幕,從展會上了解到鉛印中已有自動鑄排機和電子刻版機,同時看到了漢文照排機的早期姿態,從而預感到照排、膠印技術即將興起裝訂,有文章可寫了。這時候研究所資料室已經訂閱了兩種日本期刊,美、英、德、俄期刊各一種。翻譯人員除我任日文翻譯之外,還有擔任英文翻譯的劉邦琛,德文翻譯余敬昭,俄文翻譯貢洗文企業,年齡都比我大得多,總算四種文字齊全。
當時,補充刊物稿源不足的任務主要由我承擔,因為當時國內印刷業界需要引進日本技術,加上我的工效能迎合要求評獎,因而刊物中經常刊出日本的先進技術,而深受讀者歡迎,刊物發行很好。補充的辦法就是將刊物中的翻譯文章抽出來印成活頁提供,每份活頁僅3~4分錢,最多也不過1角錢。誰知道這么一來凹印,活頁編輯工作紅火起來,幾年下來增加到了四五百篇之多,至今在手頭上還保存不少。
刊物的名稱《印刷技術》是文革後史育才任所長時改的,“印刷技術”這四個字也是由史育才所長題寫的。回顧往事,50年前由一人編輯包裝設計,到今天我走進印刷技術編輯部看到這么多的青年男女編輯,特別是女同胞多,真是欣喜萬分。高興與期盼的心情湧上心頭,經常禁不住地發出些呼聲,希望他們在業務上不斷進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