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京大屠殺辭典》是一部南京大屠殺歷史的辭書,分為上、中、下卷,對應“南京大屠殺前”、“南京大屠殺中”和“南京大屠殺後”的史實內容。《南京大屠殺辭典》從2011年開始編撰,到2013年12月,辭典已總計列出18000多個詞條,論述字數達200多萬,其中中卷詞條約為9000多個,總計100多萬字,包含了集體屠殺篇,劫掠、縱火與破壞篇,安全區及其難民營成立篇等9篇章內容,重點闡述南京大屠殺的暴行史實。
《南京大屠殺辭典》將在2014年年底之前完成全部出版。其中首卷將在2014年6月前出版,第二卷將在2014年國慶節前出版,預計在2014年12月13日前辭典將全面出版。
體例
《南京大屠殺辭典》的編者根據歷史相關度將詞條概念分成四檔進行定性和敘述:
特等詞條
敘述文字在1000字以上,比如“南京大屠殺”,
一檔詞條
800到1000字,比如“集體屠殺”。
二檔詞條
400到800字,比如“煤炭港集體屠殺”,
三檔詞條
如“偽政權埋屍”,字數在200到400字。
此外,辭書的編排還將配合文字添加圖片,既是專業的工具書,又是讀者了解歷史的入門書籍。
內容
《南京大屠殺辭典 》按歷史的時間順序分為上、中、下三卷20篇。上卷
包括南京大屠殺歷史背景、日機轟炸南京與南京空戰、日機攻擊南京、南京安全區及其難民營的成立、南京保衛戰、南京淪陷6篇。
中卷
包括集體屠殺、零散屠殺、劫掠、縱火與破壞、性暴行、南京安全區及其難民營的救援、南京偽政權、偽組織、南京軍民的抗爭、焚屍滅跡與屍體掩埋、中外媒體的報導等幾篇。
下卷
包括戰時及戰後的調查、日本投降與戰後審判、南京大屠殺的證人與證據、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等5篇。
編撰者
《南京大屠殺辭典》的編撰集齊了國內外很多權威專家共同參與,參考並重新考證總結了各種現有的史料記載、當時的媒體報導、倖存者證言等;在具體編撰時也始終圍繞還原大屠殺歷史的主題,刪除那些與事件本身關聯不大的條目,補充那些關係密切先前卻又遺漏的詞條,缺少現有史料支撐的則放棄,使得每個詞條都有客觀依據可循。
很多專家還在考證編撰中有了新發現。南師大歷史系教授經盛鴻負責編撰當時中外媒體報導的詞條。現在大家都說南京大屠殺,究竟這五個字何時出現,說法不一。之前有學者稱始於1946年的《中央日報》,經盛鴻後來考證1945年《申報》就有提到,而這次又自我推翻,最早應該在1938年4月5日武漢的一本《世界展望》雜誌上。
另一位專家孫宅巍負責的是侵華日軍在南京屠殺和埋屍部分的詞條。“以前大家總覺得日軍應該在空曠無人的區域埋屍”,而孫宅巍通過串聯零散的史料證詞,發現在新街口、鼓樓、中華門等鬧市區,日軍也進行了大面積屠殺並就近埋屍,當時鼓樓的3個小水塘就埋了一兩千號人,就在今天的鼓樓四條巷五條巷附近。此次編撰還特意標明了每個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地名、人名和死亡人數等,地名對應當下,不再像以前大概一提的王村、李家鄉,這樣讀者就能有更貼近生活印象的概念。
出版意義
《南京大屠殺辭典》的編撰填補了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的一個空白。辭典的編撰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學研究意義和現實意義,將有力反擊日本右翼勢力否定侵略史、否定南京大屠殺史、否定“慰安婦”制度罪惡的猖狂挑釁。不僅是史學研究者的工具書,還擔當著向中外廣大民眾宣傳和普及有關知識和正確歷史觀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