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翼組織

右翼組織

這是對某一政治路線的派別的稱呼,多代表保守主義政治派別。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國民公會(1792年-1795年)的主席台上,坐在右翼席位的是保守派的吉倫特黨。

基本信息

定義

日本學者堀幸雄在其編撰的《右翼辭典》中對右翼概念是這樣界定的:“沒有明確的定義,一般指反動的、反近代的國家經濟危機和失業問題,左翼是變革的、進步的,是自由主義和民主政治的陣地。”

政治觀點

暴力的右翼組織 暴力的右翼組織

右翼信奉“英雄史觀”(多傾向不公平),認為歷史是英雄創造的,少數人決定歷史的進程。其政治主張是偏向中產階級、精英階層的。右翼特別反對左翼的“貧富統一”的觀點,認為這實際上是在追求終點的平等,這是錯誤的。右翼和左翼的共同之處是都追求起點的平等,但右翼更強調個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強調國家應給每一個公民以機會,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強調平等受教育(基礎教育)的權力,認為人必須對自已的命運負責,貧困只能源於自已的低素質、懶惰和無能,不能怪其他的因素。同時推崇膚色,種族,宗教等綜合問題。

經濟主張

右翼的經濟政策是主張自由放任的,主張小政府、大社會,對經濟的干預和巨觀調控越少越好。主張通過減稅、減少公共福利、刺激投資來解決失業問題和社會問題,認為福利越多,人的依賴性就越強,進取心就越差,就會鼓勵懶惰,打擊勤奮。主張通過激發人類的潛能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對一個國家的前途將造成消極的影響。

右翼這個政治名辭,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國民公會(1792年--1795年)。當時,從主席台看去,坐在右翼席位的是保守派的吉倫特黨,坐在中間席位的是中間派的平原黨等,坐在左翼席位的是急進的山嶽黨。從此,左、右翼的政治名辭出籠。

相關聯繫

二者的相對

在民主政治下,左翼和右翼,具有一定的相對性,不存在誰正確誰錯誤、誰先進誰落後的問題,左翼和右翼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左右手,是缺一不可的。一個國家不可能長期由左翼執政,否則社會太均勻、太福利化將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同時容易走向民粹主義;一個國家同樣不能由右翼長期執政,否則貧富懸殊就會加劇社會不公正、分配不公平,最終也會阻礙經濟的發展。

二者的關聯

一個國家的“自由進程”之路不可能是筆直的,自由之路就象公路一樣是彎彎曲曲的,民主政治就像一輛汽車,要想在自由之路上順利前進,就必須要隨時調整方向盤,一會兒向右拐彎,一會兒向左拐彎,只有這樣,這輛汽車才不會衝出公路而翻車傾覆,才會順利到達終點。所以,左翼和右翼的輪流執政,輪流調整國家前進的方向,是民主政治下兩黨制的基礎。真正成熟的民主國家,一般只有左、右兩個主要政黨;而政黨林立的民主國家,其民主政治是不成熟的、尚處於低級階段的。左翼是冒進主義,右翼是保守主義。

西方國家

法國

法國的右派組織 有很多,以人民運動聯盟及其前身保衛共和聯盟與法國民主同盟為首。此外還有極右派組織民族的陣線。

人民運動聯盟UMP是最大的右派組織,也是目前法國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由雅克席哈克創建,現任法國總統薩科奇也隸屬於該組織。它主張保守主意、自由保守主義、民族主意。此外還有獨立者與農民國家黨CNIP、法國運動等右派組織。其中值得一提的組織國民運動是最為悠久的法國政治運動之一,被認為是20世紀上半最具破壞性的極右翼政治組織。許多極右派政治人士如讓-瑪麗·勒龐或Philippe de Villiers皆受到創立人Charles Maurras的啟發。

極右翼組織國民陣線FN就是由讓-瑪麗·勒龐創建於1972年,其主導主義思想為強力執法、保守主義、反移民、歐洲懷疑主義。在2002年4月舉行的2002年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他的得票率僅次於現任總統席哈克排在第二位,獲得參加第二輪投票競選總統的資格。在第二輪選舉中,他被席哈克以絕對優勢擊敗。近幾年在法國經濟衰退,失業率暴增的背景,極右翼組織在社會中獲得了一定的支持。

德國

目前德極右組織有德國國家民主黨 Die Nation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英文縮寫NPD),這是二戰結束後德國出現的一支極右黨派。

NPD於1964年在德國漢諾瓦成立,其早期成員大都來自其他右翼黨派,是一個宣揚民族主義,反猶排猶,不遺餘力地為納粹招魂的極右組織。

NPD現任主席叫烏多·弗伊格特。作為前納粹衝鋒隊隊員的兒子,弗伊格特是一個狂熱的極右分子。不久前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讚揚希特勒是“德國一位偉大的國家領導人”。據德國官方統計數字表明,目前德國約有150個極右組織,近5萬名極右分子。國家民主黨是德國最大的極右翼組織,外圍組織有“國家民主黨大學生聯盟”、“國家民主黨青年團”和“國家政治犯及其家屬後援組織”等。

20世紀60年代,當該黨在20世紀60年代兩次中期州大選中可能超越5%圍牆的限制,以及曾經最多時進入7個聯邦(西德)州議會的1個立法委員任期的代表,之後該黨在數十年內一直是一支無足輕重的小黨。直到兩德合併從90年代開始在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重新樹立起聲望例如之前反映出來在2004年薩克森州議會選舉和2006年梅克倫堡州議會選舉產生的結果。

義大利

義大利政黨的右翼指的是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相反左翼指的是義大利社會黨和義大利共產黨,貝盧斯科尼的自由人民黨是義大利中間偏右政黨,與義大利民主黨為義大利政壇兩大政黨。成立於2007年11月18日。2013年,義大利自由人民黨(Popolo della Libertà)在是否支持大聯合政府的問題上產生內部分歧,形成反對大聯合政府的“鷹派”和支持大聯合政府的“鴿派”。2013年11月,義大利前總理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及其“鷹派”支持者宣布解散自由人民黨,恢復成立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貝盧斯科尼任黨主席。

美國

KKK KKK

三K黨(Ku Klux Klan,縮寫為KKK),是美國歷史上和現在的一個奉行白人至上主義的民間組織,也是美國種族主義的代表性組織。三K黨於1866年由南北戰爭中被擊敗的南方聯邦軍隊的退伍老兵組成。在其發展初期,三K黨的目標是在美國南部恢復民主黨的勢力,並反對由聯邦軍隊在南方強制實行的改善黑人奴隸待遇的政策。這個組織經常通過暴力來達成目的。1871年,尤里西斯·格蘭特總統簽發了三K黨和執行法案,並且強行的取締該組織。

第二個使用這個名稱的組織是在1915年由威廉·西蒙斯在亞特蘭大附近的石頭山頂建立的。這是一個營利性組織,其宗旨在於贏取以英國裔為主的新教背景的白種人族群對於黑人、羅馬天主教徒、猶太人、亞裔及其他移民的相對優勢地位。儘管這個組織宣揚種族主義,並且實施私刑和其他暴力行為,但是卻在美國公開運作,並且在1920年代的巔峰時期擁有400萬成員,其中包括在政府各級機關中的政治家。在經濟大蕭條時期,該組織的發展跌入了低谷,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因為徵兵或者志願參軍而損失很多成員。

該組織的名字也曾經被其他許多組織所使用,其中包括1960年反對民權法案和鼓吹人種差別待遇的組織。在當今美國和其他國家!

東方國家

在許多亞洲國家存在著右翼組織。例如高棉的“赤柬”,名義上是左翼,但實質上是十分殘暴的共產敗類,是右翼分子。而在亞洲,中國、日本等國家都存在過右翼分子,但最主要的右翼組織還在日本,這是由於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的畸形的對外擴張發展戰略所帶來的後遺症,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右翼

戰前右翼

所謂“戰前右翼”,是對二戰結束前所有右翼組織及其思想的概稱。

日本右翼組織 日本右翼組織

受“玄洋社”成立的影響,自1881年起日本國內的右翼分子掀起了組織結社的狂潮,至20世紀初期達到了高峰。據統計,1927年至1937年期間,日本的右翼組織共有634個,人數達12.2萬之眾。在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半個世紀裡,戰前右翼總是與日本法西斯軍部相勾結,不僅積極參與日本政府對外擴張政策的謀劃,而且在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中扮演馬前卒和炮灰的角色。從策動“日韓合邦”,殖民統治朝鮮,到支持“滿蒙獨立運動”,肢解中國東北,無一不留下戰前右翼的斑斑劣跡。

20世紀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一系列的侵略戰爭是與日本右翼鼓吹法西斯主義密切相關的。戰時,日本右翼與軍閥、財閥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推行對外侵略擴張政策。可以這樣認為,日本右翼是伴隨著日本對外侵略擴張飛黃騰達的。戰後,由於盟國對日本右翼頭目的整肅,右翼團體被解散。

戰後右翼

“戰後右翼”,一般是對戰後復燃至20世紀6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日本右翼組織及其思想的統稱。

日本右翼分子 日本右翼分子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對日實施軍事占領的美國強行限期解散右翼組織,一律褫奪右翼骨幹分子的公權並嚴禁其從事政治性活動和擔任國家公職,右翼組織一度被迫偃旗息鼓。然而,1950年韓戰爆發,東西方冷戰開始,日本舊的右翼勢力開始恢復,新的右翼也不斷產生,右翼運動呈現死灰復燃之勢,並逐漸對日本政治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戰後日本右翼,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組織上,都與戰前右翼有著很大的聯繫,或有著血緣關係。出於冷戰的需要和對國家戰略利益的考慮,美國的對日政策鏇即由“抑制”改為“扶植”,並宣布停止遣散日本右翼組織,解除對右翼分子“褫奪公權的處分”,使得日本的右翼分子競相出籠,許多右翼團體死灰復燃,再度集結。據統計,僅到1952年,日本全國公開活動的右翼團體就已達270多個,共約5萬餘人。戰後右翼雖承襲了戰前右翼的衣缽,但因受國際冷戰意識形態和日本國內政治保守勢力的影響,它不僅淡化了傳統的反美、反體制色彩,而且把反蘇、反共、重新武裝奉為圭臬。

半個世紀的歷史事實證明,日本右翼身不滅,心不死,圖謀東山再起,危害日本國民和亞洲人民。右翼組織修改歷史教科書,支持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對世界法西斯呈現希望。日本近代鼓吹效忠天皇和向外擴張的反動社團,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急先鋒。

日本右翼起源

日本右翼的發展

黑龍會成員與孫中山的合影 黑龍會成員與孫中山的合影
黑龍會成員與蔣介石合影 黑龍會成員與蔣介石合影

1888年頭山滿、平岡浩太郎等創立玄洋社,主張天皇主義、國粹主義和大亞洲主義,打著民間團體的幌子,假借援助革命黨人,在亞洲國家培植親日勢力,是為日本右翼團體的起源。1901年以內田良平為中心,頭山滿為顧問,成立了黑龍會,以黑龍江兩岸中國東北、蒙古和俄國的西伯利亞以及朝鮮為擴張活動的主要對象。1908年,頭山滿搜羅沒落士族,即所謂浪人,組織浪人會。浪人會為玄洋社的別動隊,其成員或直接由外務省、軍部派遣,或接受財閥、政客的資助,到中國進行偵察調查,蒐集各種情報,被稱為大陸浪人或支那浪人。他們平時在中國從事貿易活動,戰時參加侵略軍,為日本侵華政策服務。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右翼團體強調“保存國粹”、“保護國體”,即維護天皇制專制制度,活動重點轉向國內,建立許多新組織,如大日本國粹會、大和民勞會、國本社等。這些右翼團體屬於玄洋社系統,稱舊右翼。隨著法西斯主義抬頭,又出現一些主張國家社會主義的右翼團體,如北一輝、大川周明等人創立的猶存社、行地社、神武會,高畠素之等創立的經綸學盟等。這些右翼團體以北一輝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綱》為綱領,主張以政變為手段,實行國家法西斯化。因以“革新”面貌出現,故稱革新右翼,實即法西斯化的右翼團體。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右翼團體與軍部法西斯勢力相結合,採取暴力恐怖行動,推進日本法西斯化和侵略戰爭。1931年內田良平等以黑龍會為核心組織法西斯主義團體大日本生產黨,極力反共,叫嚷“解決滿蒙問題”,“確保日本在滿蒙的特殊權益”,積極參與建立偽滿洲國的活動。在革新右翼影響下,軍部法西斯少壯軍人在國內外策劃一系列流血政變和事件 。

日本右翼團體一般沒有明確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綱領,而是按封建的幫會原則,結合成排他性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前,350餘個右翼團體始終未能形成統一的政治力量。它們依附於軍閥、 官僚和財閥, 成為天皇制專制政權的別動隊。戰後初期,由於美軍占領當局的取締,日本右翼團體被迫解散。但1951年片面的《舊金山對日和約》簽訂後,又逐漸復活。右翼團體力圖通過反動宣傳和恐怖活動影響日本政界。

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的幾個重要的右翼組織日本重新修訂歷史教科書委員會 該組織成立於1996年,主要針對於1996年度日本歷史教科書而成立的。該組織發誓要在日本全面攻擊現有的反映侵華歷史的大中國小歷史教科書,並將"南京大屠殺"、"隨軍慰安婦"、"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行"等全部從歷史教科書中刪除。該組織幾乎網羅了日本的所有右翼學者,同時也得到了日本許多很有實力的企業和財團的鼎力相助。所以該組織在日本右翼團體中很有實力,規模也較大,氣焰十分囂張,每年要組織上百次的否認侵華罪行的集 會、報告會、講演會等。

成員及其思想

該組織的成員如下: 會長:西尾乾二(電氣通信大學教授) 副會長:高橋史朗(明星大學教授:教育學) 理事:伊藤隆(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近代史學) 坂本多加雄(學習院大學教授:日本政治思想史) 田久保忠衛(杏林大學教授:國際政治學、國際關係論) 田中英道(東北大學教授:美學、西洋美術史) 種子島經(BMW東京株式會社前社長) 中島修三(律師) 西部邁(評論家) 芳賀徹(東京造形藝術大學校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比較文學) 藤岡信勝(東京大學教授:教育學) 小林(漫畫家) 事務局長:高森明敕明敕(國學院大學講師:神道學) 西尾乾二:1935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58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1979年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電氣通信大學教授。主要文章有:《沉默的歷史》(德間書店)、《日本的不安》(PHP研究所)、《國民的歷史》(扶桑社)

自由主義史觀研究會該組織成立於1995年7月,標榜超脫意識形態,健全民主主義。主張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全面否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全面否認南京大屠殺,並強調戰後在日本人建立在虛構的南京大屠殺基礎上的自虐史觀在不久的將來必然破產,代之以自由主義史觀。該組織是日本極右翼的民間組織,在日本各都縣成立分部,其基層組織非常完整,具有很強的實力。這一組織聚集了一大批右翼學者及具有實力的企業家、銀行家、政客等。其活動主要是在全國各地組織召開各種各樣的報告會、講演會,否定日本侵華歷史,並且組織右翼學者編著否認歷史的書籍,混淆歷史事實,迷惑日本青年一代。

該組織的會長是藤岡信勝。 歷史研究委員會 該組織成立於1995年7月,標榜超脫意識形態,健全民主主義。主張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全面否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全面否認南京大屠殺,並強調戰後在日本人建立在虛構的南京大屠殺基礎上的自虐史觀在不久的將來必然破產,代之以自由主義史觀。該組織是日本極右翼的民間組織,在日本各都縣成立分部,其基層組織非常完整,具有很強的實力。這一組織聚集了一大批右翼學者及具有實力的企業家、銀行家、政客等。其活動主要是在全國各地組織召開各種各樣的報告會、講演會,否定日本侵華歷史,並且組織右翼學者編著否認歷史的書籍,混淆歷史事實,迷惑日本青年一代。該組織的會長是藤岡信勝。 "終戰50周年國會議員聯盟" 1994年12月成立,由自民黨組織。奧野誠亮任會長,並邀請板垣正兼任該聯盟的事務局長。該聯盟公開宣稱:"不能忘記期待日本出於自衛與亞洲和平而獻出寶貴生命的200萬戰死者","決不允許通過將使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給後代留下禍根的國會決議。"這一聯盟中有自民黨議員212人,占該黨議員的70%.

日語詞源

日本右翼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政治名詞,日本的詞典中並無“右翼”一說,其“右翼”和“左翼”的政治概念是由法國移植而來的“舶來品”。而對於日本右翼的概念,迄今尚無明晰確切而又被一致認可的界定。

成因與背景

日本的早期右翼始於19世紀的末期。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競相入侵亞洲,打開了日本閉鎖260餘年的國門。因這種“西力東漸”導致的日本國家治外法權與關稅自主權的喪失,以及因當時的明治政府實行“歐化主義”政策帶來的日本文化、社會價值觀的崩潰和嚴重的社會問題,使日本國內的民族主義者、國家主義者既煩躁不安又憂心忡忡。在這種國際國內背景下,被視為日本近代右翼開山鼻祖的山頭滿、平岡浩太郎和內田良平等人於1881年2月提出“敬戴皇室,愛重本國”的口號,並為反對明治政府學習效法西方國家和發展資本主義發起成立了日本近代第一個右翼團體“玄洋社”,從而成為日本右翼的國家主義運動之源和法西斯主義者的大本營。

發展階段

從歷史的角度看,日本的右翼大體經歷了“戰前右翼”、“戰後右翼”、“現代右翼”三個發展階段。所謂“戰前右翼”,是對二戰結束前所有右翼組織及其思想的概稱。受“玄洋社”成立的影響,自1881年起日本國內的右翼分子掀起了組織結社的狂潮,“黑龍會”、“老壯會”、“猶存社”、“神武會”、“大日本國粹會”、“大日本生產黨”等名目繁多的各色右翼團體紛紛登台亮相,至20世紀初期達到了高峰。據統計,1927年至1937年期間,日本的右翼組織共有634個,人數達12.2萬之眾。戰前右翼總是與日本法西斯軍部相勾結,不僅積極參與日本政府對外擴張政策的謀劃,且往往在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中扮演馬前卒和炮灰的角色。從策動“日韓合邦”,殖民統治朝鮮,到支持“滿蒙獨立運動”,肢解中國東北,無一不留下戰前右翼的斑斑劣跡。

戰後右翼

一般是對戰後復燃至20世紀6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日本右翼組織及其思想的統稱。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對日實施軍事占領的美國強行限期解散右翼組織,一律褫奪右翼骨幹分子的公權並嚴禁其從事政治性活動和擔任國家公職,右翼組織一度被迫偃旗息鼓。然而,1950年韓戰爆發,東西方冷戰開始,出於冷戰的需要和對國家戰略利益的考慮,美國的對日政策鏇即由“抑制”改為“扶植”,並宣布停止遣散日本右翼組織,解除對右翼分子“褫奪公權的處分”,使得日本的右翼分子重出江湖,許多右翼團體死灰復燃,再度集結。據統計,到1952年的短短兩年內,日本全國僅公開活動的右翼團體就已達270多個,共約5萬來人。戰後右翼雖承襲了戰前右翼的衣缽,但因受國際冷戰意識形態和日本國內政治保守勢力的影響,它不僅淡化了傳統的反美、反體制色彩,且把反蘇、反共、重新武裝奉為圭臬。

現代右翼

指20世紀70年代以來包括“新右翼”、宗教右翼在內的新興右翼和即有右翼組織及思想的總稱。據日本警方統計,到2000年,日本的右翼團體已發展到900個,總數達10萬人①,已接近“戰前右翼”的頂峰時期。而被稱為右翼理論家的荒原補水則宣稱,若包括“西裝右翼分子”在內,日本全國的右翼分子共有353萬人②。從組織結構上看,現代右翼主要由“傳統右翼”、“新右翼”和從暴力團體轉化而來的“行動右翼”組成;從思想理念上看,民族主義色彩更加濃厚。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右翼”。他們自詡是“新民族主義者”,叫囂要“打倒Y.P(雅爾達、波茨坦)體制”,對內主張“回歸日本民族”,“回歸傳統”,“廢除占領憲法(現行和平憲法),制定自主憲法”;對外則鼓吹排外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要求日本政府推行強硬的外交政策。

表現形式

綜觀日本右翼的百年史,從其生成、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似可找到一種定律,即每當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其自感來自外部的“壓力”或“威脅”增大,國內各種社會矛盾突出、政局動盪、民心思變和危機意識增強之際,就是日本右翼思潮沉渣泛起,右翼團體活動猖獗和右翼勢力迅速膨脹之時。作為民間團體的右翼雖人數不多,但由於它與日本各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加之社會上又有許多隱性的“西裝右翼分子”存在,因此,當他們相互糾合在一起時,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右翼勢力,其思想意識也極有可能成為導向日本社會政治的主流思潮。

至此,我們似乎可對日本右翼與右翼勢力的表現形態作出如下的概述:所謂“右翼”,一般是指具有右翼政治思想理念、在政府有關部門被正式註冊登記、行為怪誕而熱衷於街頭喧囂或暴力行為的團體、組織及團伙。而“右翼勢力”所指的範圍則更加寬泛,它既涵蓋一般意義上的右翼,更包括雖有右翼的政治思想理念卻尚未明確加入其組織的其他“西裝右翼分子”群體。這些群體中的個體分布於政界、財界、文化界等日本社會的各個領域和階層,他們雖有著右翼的言行卻一般又不訴諸暴力,且礙於種種原因,大多都不公開承認自己是右翼,行為較為詭秘,對社會政治的影響也更為深刻、廣泛。因此,如果說被政府正式註冊登記的右翼是“行動右翼”、“顯性右翼”的話,那么,“西裝右翼分子”就是“思想右翼”、“隱性右翼”。從二者對社會和政治產生的危害來看,毫無疑問,後者更應引起關注和警惕。

日本勢力代表

大東塾(不二歌道會)、國民総連合、生產黨、國民同志會、日本青年連盟、國民社會黨、合友會(名古屋)、日本同志會(岡山)、弘道會(神戸)、愛國黨、護國団、治安確立同志會、防共挺身隊、日本國粋會、松葉會、義人黨(日の丸青年隊)、大日本國民黨、大日本獨立青年黨、大日本菊水會(奈良)、師魂革新同盟(名古屋)、建國青年同盟(愛知)、愛國青年同士會(和歌山)、照國會(鹿児島)、日本皇民黨、日本青年社。

變化與特徵

日本右翼組織教科書 日本右翼組織教科書

20世紀90年代以來,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

“1955年體制”崩潰等國內外局勢的突變,再度為日本右翼勢力的自我展示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和舞台;日本政治與社會巨大變化所導致的狹隘民族主義情緒的上升、新保守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抬頭以及社會右傾思潮的泛濫,為日本右翼勢力的甚囂塵上起到了煽風助燃和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它正以不同於以往的形式和特徵活躍在日本的政治與社會生活當中。

1. 組織惡性膨脹。

隨著冷戰後日本的“政治整體保守化”和社會思潮右傾化,一些以前的“隱性”右翼分子誤認為政治氣候業已成熟,對於自己的政治主張已無需再遮掩躲閃,轉而索性由暗趨明,由幕後走到台前。僅就已知的情況看,從政界的“自民黨歷史研究委員會”、“終戰50周年國會議員聯盟”、“正確傳授歷史國會議員聯盟”、“自民黨思考日本的前途和歷史教育青年議員會”、“大家都來參拜靖國神社議員會”、“報答英靈議員協定會”、“日本會議國會議員懇談會”,到文化界的“自由主義史觀研究會”、“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日本歷史修正協定會”、“要求糾正歷史教科書之會”、“日本輿論會”等等,建組織之多,來勢之猛,人數之眾,可謂前所未有。而且,大量的事實證明這些右翼團體在成員上相互交叉,組織上相互支持,行動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勾結,已在日本社會編織起一個擁有400萬人左右的龐大右翼勢力網路。在這個網路中,財團、企業界的右翼資本家為“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編寫出版、宣講推銷歪曲歷史、美化戰爭的新歷史教科書提供資助;學術界、輿論界的右翼文人為右翼團體出謀劃策,提供理論支撐和輿論支持;右翼政客為其他右翼勢力的行動撐腰打氣,充當政治代言人;行動右翼則為其他右翼勢力的政治主張喧囂造勢,擴大影響。

2. 思想理念。

當代日本右翼勢力共同的最大政治目標,就是儘快甩掉戰敗國的帽子,擺脫現行和平憲法的束縛,使日本成為與其經濟大國實力相稱的“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恢復大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以“普通國家”的身份更多地參與國際事務,從而躋身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便稱霸亞洲,重建昔日的“大東亞共榮圈”。所謂思想理念的“體制化”,即右翼不再一味堅持“反體制”的訴求,基本容忍現行的社會政治體制,或暫時不把改變現行的社會政治制度作為主要的鬥爭焦點,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與現在的執政當局同流合污,成為政府對內對外政策的支持者和保守政黨的同路人。

3. 行動肆無忌憚。

暴力是日本右翼的傳統手法,一般包括圍攻、滋擾、恐嚇、暗殺等。這些活動的具體實施者,多為右翼組織中的黑社會暴力團體,而幕後指示、支持、資助他們極端暴力行動的,大多是右翼政客、右翼財閥頭目和右翼文人。這些暴力團體成員實際是日本右翼勢力和政治保守勢力豢養的打手,除時常開著高音喇叭車上街宣傳右翼的理念外,主要是被用來對付日本的共產黨、社會黨等左翼政黨和進步力量。在戰後革保政治力量之間鬥爭最為激烈的年代,左翼政黨的領袖、幹部遭刺殺,其活動場所和辦公設施被搗毀的事件時有發生。1960年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淺沼稻次郎被暗殺身亡;1973年日本共產黨總書記宮本顯治人身遭襲;1974年社會黨委員長成田知己被預謀刺殺等,這些事件的兇手無一不是右翼暴力團的成員。

冷戰後,隨著日本右翼勢力的迅速膨脹,右翼暴力團的氣焰更加囂張,行動愈加肆無忌憚,暴力傾向明顯增大,矛頭所指的範圍和對象也進一步擴展到有正義感和良知的其他政治家、政府官員和社會活動家。1990年1月,右翼暴力團成員開槍打傷曾指責“天皇負有戰爭責任”的長崎市本島市長;1994年5月,當時的首相細川護熙因承認日本歷史上的軍事擴張行為是侵略戰爭而遭到右翼的槍擊恫嚇;1995年為阻止國會通過村山富市內閣提出的“戰後50年決議”,右翼勢力糾集200多個團體的2100餘人和數百輛宣傳車在東京示威**;1996年1月至1997年5月間,右翼團體因教科書問題對相關出版社進行威脅的事件達140餘起;1997年,右翼勢力共動員1710個團體,糾集7120餘人,出動1860輛次宣傳車,在日本各地開展“不能容忍自虐性教科書”的街頭宣傳活動,並搗毀東京一家反對右翼所作所為的民營廣播公司的大門,衝擊報導日本侵略事實的京都《中外日報》社。以上寥寥數例,足見當今日本右翼勢力之驕橫,社會政治之風向。

日本右翼組織

下面簡要介紹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的幾個重要的右翼組織:

日重修教改委

該組織成立於1996年,主要針對於1996年度日本歷史教科書而成立的。該組織發誓要在日本全面攻擊現有的反映侵華歷史的大中國小歷史教科書,並將南京大屠殺、隨軍慰安婦、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行等全部從歷史教科書中刪除。該組織幾乎網羅了日本的所有右翼學者,同時也得到了日本許多很有實力的企業和財團的鼎力相助。所以該組織在日本右翼團體中很有實力,規模也較大,氣焰十分囂張,每年要組織上百次的否認日本侵華戰爭的集會、報告會、講演會等。

史觀研究會

該組織成立於1995年7月,標榜超脫意識形態,健全民主主義。主張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全面否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全面否認南京大屠殺,並強調戰後在日本人建立在虛構的南京大屠殺基礎上的自虐史觀在不久的將來必然破產,代之以自由主義史觀。該組織是日本極右翼的民間組織,在日本各都縣成立分部,其基層組織非常完整,具有很強的實力。這一組織聚集了一大批右翼學者及具有實力的企業家、銀行家、政客等。其活動主要是在全國各地組織召開各種各樣的報告會、講演會,否定日本侵華歷史,並且組織右翼學者編著否認歷史的書籍,混淆歷史事實,迷惑日本青年一代。該組織的會長是藤岡信勝。

歷史委員會

1993年8月23日成立。該組織是由日本自民黨報答英靈議員協定會、遺屬議員協定會、大家一起來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會的基礎上成立的。其成立的背景是1993年8月10日細川護熙當選首相後答記者問時稱,太平洋戰爭是侵略戰爭。自民黨的上述三個組織認為細川的話是錯誤的。自民黨為了逼迫細川承認所說的話是錯誤的,故組織該會。其宗旨是要確立以公正的史實為基礎的日本人本身的歷史觀是亟待解決的課題,為否定侵略歷史開展一系列有組織、有計畫、有步驟的活動。 該委員會的委員長是前防衛廳長官、眾議員山中貞則,事務局長是板垣正(被處決的甲級戰犯板垣征四郎的次子)。該會從1993年10月至1995年2月,共組織20次報告會,專門請一些所謂的著名學者做報告,歪曲歷史,成為日本美化侵略戰爭的一支核心隊伍。20次會議的出席人數達1116人次。該委員會將日本一些右翼學者的講演辭彙編成書,取名為《大東亞戰爭的總結》,並於1995年8月10日出版發行。這本書是日本右翼否認侵略戰爭的總攻擊。其主要反動觀點是:

1、大東亞戰爭是解放戰爭、自衛戰爭,共榮戰爭。

右翼分子舉行示威 右翼分子舉行示威

2、侵華戰爭是幫助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爭,是“哥哥”對“弟弟”的教育。

3、南京大屠殺是捏造的。

4、慰安婦不是強征,是公娼。

5、東京審判是戰勝者對戰敗者的復仇儀式。

6、日本與德國不能相提並論,德國所犯的是違反人道的納粹罪行,而日本所犯的是戰爭罪,戰勝國也會犯這樣的罪行。

7、日本沒有違反國際法,按照國際法的解釋,戰爭就是紳士之間的決鬥。戰爭期間或戰後的一切國際法都是針對日本的。

8、日本參拜靖國神社是一種行為,不是行動。

9、不承認韓國慰安婦問題。

終戰50周年國盟

1994年12月成立,日本由自民黨組織。奧野誠亮任會長,並邀請板垣正兼任該聯盟的事務局長。該聯盟公開宣稱:不能忘記期待日本出於自衛與亞洲和平而獻出寶貴生命的200萬戰死者,決不允許通過將使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給後代留下禍根的國會決議。這一聯盟中有自民黨議員212人,占該黨議員的70%。 正確傳授歷史國會議員聯盟,由新進黨部分議員成立,右翼政客永野修身也廁身其中。該組織聲稱,反對通過不戰決議,否則,那將給先人們的努力和名譽抹黑,使我們永遠被扣上了殘暴無道民族的帽子。

終戰50周年國委會

舉行示威 舉行示威

日本的極右翼組織,與上述兩個議員聯盟相互勾結。1995年8月15日召開第九次戰歿者追悼中央國民集會並發表聲明,名為《終戰50周年,把真誠的感謝獻給英靈,要繼續陳述大東亞戰爭的真相》。其主要內容是:對日本天皇對日本的戰爭死亡者的慰藉表示忠心的擁護和感謝,並強烈反對國會通過《不戰決議》。要與虛構的罪惡的歷史觀訣別,並按照自己的歷史觀把大東戰爭的真相傳給下一代,發誓要完全擺脫戰後一直束縛日本人精神的東京審判歷史觀。

保衛日本國民會議

1981年10月27日成立,會議議長是黛敏郎,成員主要有日本政界、財界、學術界、宗教界約800多人,其主要目標是修改日本和平憲法。1995年2月在《選擇》雜誌上發表言論,認為:大東亞戰爭中日本並沒有侵略別國領土的目的,它是擺脫經濟封鎖的自衛戰爭。國際法並不把戰爭行為定義為犯罪,沒有一個國家把本國的戰爭作為侵略戰爭來表明謝罪。

日本右翼事件

2.26事件之後統制派掌握了日本陸軍,革新右翼也就占了上風。革新右翼和觀念右翼不同的一個特點是革新右翼不僅以軍部作為靠山,而且革新右翼之中不少人本身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高級公務員的“帝國高等文官”,處於權力中樞,如岸信介,佐藤榮作兄弟等。還有就是不少革新右翼們直接就參與了軍部的戰爭犯罪行為。

戰後不少革新右翼作為戰爭犯罪嫌疑人被抓進巢鴨監獄,如岸信介,兒玉譽士夫,笹川良一和正力松太郎等人。隨著戰後日本被美軍占領,親陸軍的右翼勢力也隨著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占領軍司令部GHQ所推行的民主化思潮,左翼和自由主義思想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了日本思想界的主流。但隨著韓戰的爆發,美國占領軍停止了鼓勵自由主義的做法,通過檢討日本再軍備,釋放戰爭犯罪嫌疑人,恢復戰爭犯罪嫌疑人的公職等做法在日本倡導反共反蘇的右翼思潮。

戰後第一個公開的右翼團體“大日本愛國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於1951年成立的,1952年更是各種右翼團體大量湧現的高峰時期。那時候出現的右翼團體的背景主要是一些舊日本陸海軍高級軍人,像2.26事件的黑手之一真崎甚三郎陸軍大將,中國人民特別熟悉的岡村寧次,還有太平洋戰爭開始時候主持和美國談判的野村吉三郎海軍大將等人。但是時代畢竟不同了。日本沒有了軍部,財閥解體使得戰前的財閥已經不再存在,土地改革也使得農村地主沒了往日的尊榮,這三大勢力是戰前右翼團體的資金來源,因此各種右翼團體雖然不少,但其氣勢和戰前已經完全不能相比。

為了解決右翼團體的資金問題,1951年時的法務總裁(相當於日後的法務大臣)木村篤太郎甚至提出建立一筆四億日元的基金來支援成立一個右翼聯合團體“反共拔刀隊”的方案,這個方案被吉田茂首相拒絕了。這個資金來源的問題就是戰後的日本右翼組織和黑手黨很難區分的根源。

上世紀50年代初期日本的右翼團體活動資金基本上來自兒玉譽士夫。大家都知道日本陸軍在中國販毒籌集軍費,但日本海軍也在中國販毒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這是因為海軍自己不出面販毒,都是通過兒玉譽士夫的“兒玉機關”在中國販毒,戰敗以後兒玉譽士夫把這些骯髒的錢帶回了日本要還給海軍,但海軍怕販毒的事實被揭發出來,沒要這筆錢,讓兒玉自己處理,兒玉也就把這筆錢裝入了腰包。戰後兒玉成為日本政界最大的黑幕就是因為他有這么一筆錢,財大氣粗的緣故,據說自民黨的前身自由黨和民主黨在成立的時候都有過這筆錢的蹤影。

這筆錢到底有多少?海軍一否認就誰也不知道了。按照現在的價值衡量,有說幾十億美元的,也有說幾百上千億美元的。反正這筆本來是應該屬於中國的錢但由於戰後中國再次陷入戰亂,所以歷屆政府也從來沒有追查過這筆沾滿了中華血淚的錢的去向,實際上是這筆錢才真正幫助了日本的右翼。

日本右翼影響

日本國民大都知道,在街頭巷尾瘋狂般折騰的民間右翼尤其是極右翼勢力,絕大多數都和暴力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多是年輕人,政治上激進,行為上暴烈,普通百姓都將他們視為極度危險分子。日本警方等相關部門也將他們列為監控和管制對象。所以,他們的活動對普通國民產生不了多大影響。但政界、學界、經濟界、宗教界、媒體,因為話語權都被握在他們手裡,所以他們的話對民眾會產生很大影響。

右翼組織的活動是產生日本政治右傾化的一塊土壤。除此之外,以歷史教科書、歷史認識問題為核心,右翼組織的活動同樣頻繁。例如,1982年當日本政府答應修改教科書中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部分時遭到右翼勢力的堅決反對。在中國、韓國對此進行批評時,右翼勢力說這是“干涉內政”。同時,右翼組織還攻擊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是“謝罪外交”。1976年,推動正式參拜靖國神社運動的右翼團體“慰祭英靈會”成立,

10年後的1986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參拜靖國神社,成為二戰後第一位以現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的領導人。小泉上台不到2年,就曾3次參拜靖國神社,其目的就是為了討好右翼勢力及保守勢力.

右翼勢力於1981年10月27日成立了“保衛日本國民會議”。議長是加瀨俊一(原外交官),運營委員長是黛敏郎。該右翼組織的最終目的是修改憲法,擁有軍隊、可以向海外派兵、可以實施集體自衛權。該組織的活動手法是“發動民眾”、訴諸輿論,即開展“草根”保守運動。他們企圖通過控制國民投票來影響國會三分之二的議員,最終達到在國會通過改憲議案的目的。

1981年10月21日,有280名議員參加的“自主憲法期成同盟”(會長岸信介)發表了“第一次憲法修正案”(由原“新右翼”組織領導人竹花光范起草),鼓吹部分修改日本憲法。

1982年5月“保衛日本國民會議”又召開研討會,在公開場合挑起關於改憲的大論戰。同年11月,“改憲論”者中曾根康弘登上寶座。

1983年1月,在自民黨的代表大會上首次通過“改憲決議”。

民族主義者石原慎太郎就稱日本憲法為“麥克阿瑟憲法”。軍界也有人認為,日本如果沒有進攻能力就無法保護自己的國家。右翼勢力與民族主義者強烈地影響著日本政局的走向。5月3日是日本的“憲法紀念日”。“改憲派”(新憲法制定國民會議)在東京召開大會,發表了一個“新憲法草案”。該草案有兩個基本點:一點是明確認定天皇是日本的國家元首;另一點是“保有國防軍”。而以社民黨為首的“護憲派”決意要使“有事法案”成為廢案,他們認為“有事法”就是“戰爭法”。當天,中曾根康弘與宮澤喜一兩位前首相接受電視訪談時都表示,在現行憲法的框架內容忍行使部分“集體自衛權”。其理由是美國為“保護日本的安全”而作戰時,日本理所當然地應該“幫忙”。

需要高度警惕的是,政壇、文化媒體界右翼勢力,及民間右翼勢力這三個層次的勢力,正形成共生和呼應關係的趨勢。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么中國就將擁有一個極端危險的鄰居。有資深觀察人士用“羊群論”形容日本社會與中國社會的不同:如果把日本社會和中國社會都比作羊群,那么當領頭羊變成了領頭狼時,日本這個羊群就會變成一個狼群,但是中國依舊還是一個羊群。

日本右翼組織 日本右翼組織

釣魚島事件終將結束,但釣魚島問題並沒有解決。釣魚島事件折射出的日本右翼勢力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日本右翼勢力三大陣營不僅會在這個問題上不斷攪事生非,製造麻煩,他們還會在靖國神社參拜、篡改歷史教科書等許多個問題上與中國為敵。失落的二十年,讓日本社會跌進挫折鬱悶、躁動不安的深淵,右翼勢力極端的意識形態像瀰漫的瘴氣在漸漸吞噬越來越多的日本人。中國應該對此有警惕意識。右翼政治在日本形成氣候,根本原因在於“新國家主義”思潮不斷上升。上個世紀90年代初,日本國內“泡沫經濟”崩潰,總體經濟在接近“零增長”的狀態中長期徘徊。長期形成的自民黨、財界、官界“三位一體”的政治體製成為滋生“金權政治”的溫床,引起國民對政治的強烈不滿。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的社會政治思潮發生了深刻變化。戰後長期占主導地位的“和平主義”思潮趨弱,而“新國家主義”思潮不斷上升。日本當朝政要的政治態度加劇了社會上的政治右傾化,結果使得招搖過市的右翼團體肆無忌憚地威脅著國民的政治生活。隨著日本經濟、政治上的困境日益嚴重,一個潛在的由各種右翼勢力參與導演的政治“保守化、右傾化循環”正在浮出水面,並將最終導致日本的政治總體向保守、右傾方面傾斜。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日本社會中對這種水下的暗流缺少足夠的遏制機制,所以這種右翼政治影響下的“保守化循環”還在繼續。

右翼勢力及其思想意識雖然目前尚未完全主導日本的社會與政治,但其發展趨勢令人堪憂。但是,日本要想重走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老路,似乎既不太現實,也不大可能。這是因為,鑒於目前的國際國內環境,日本的政治精英們深知此路不通,在決定國家的未來發展道路時,他們不得不權衡利弊,三思而行,而不能一味地去按照右翼勢力的意志行事。所以,對於右翼勢力在日本政治外交中的影響,我們既不可高估,也不能小看,今後依然需要繼續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密切的關注。

前生今世

日本的保守派右翼思潮的鼻祖應該是西鄉隆盛,他主張重視各地宗教以及歷史習俗的連續性和獨立性,警惕中央政府過急地推行西洋化的政策。但後來的右翼組織並不是這么回事。日本最早的右翼組織是頭山滿在1881年結成的玄洋會,後來這類右翼組織因為實際上是在為政府或者財閥服務從而被人稱為“觀念右翼”,因為他們所有的只是一個“右翼”的觀念而已,並不是有什麼意識形態上的追求。觀念右翼的出現,為日本政府抵抗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以及自由民權的思潮提供了一個很方便的武器,比如用來攪散社會主義者的集會遊行什麼的。後來陸軍的皇道派也注意到了右翼組織的這個功能從而加以利用在對外擴張中,觀念右翼組織成為日本陸軍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各地收集情報和進行其他間諜活動的得力助手。隨著20年代的世界大恐慌。右翼也接受了社會主義的某些觀點,最著名的就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的出現,國家社會主義傳到日本之後也吸引了大量的信徒,這部分右翼被稱作“革新右翼”,不少革新右翼為左翼甚至日共轉向而來。革新右翼和陸軍的統制派走得很近,因此和傳統上的觀念右翼勢如水火,兩者之間經常會發生火拚。2.26事件之後,統制派的中堅,時任關東軍憲兵司令的東條英機首先就把在滿洲的觀念右翼進行抓捕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活動方式

不少日本城市都能夠看到右翼組織在活動,一般都是開著黑色的大型宣傳車,車上寫著護國、大日本、天皇等字樣,裝飾著旭日或菊花。車上的大喇叭里放著軍歌,或者大喊著各種“護持國體”,“反共”,“反對日教組”等口號,很遠就能聽到。

右翼組織分布

主要分布在日本、韓國、法國、義大利、美國等國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