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這是兩位女性“老三屆”人的口述歷史。口述者帶著重新審視歷史、反思既往的目光,向讀者展現了形形色色革命下的社會圖景和青年人的激情與迷茫。因其摒棄非黑即白的刻板模式而生動感人,令讀者感慨和深思。這部書對於文革及其前後中國歷史和社會的研究,是難得的口述歷史資料亦是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編號:SDSZ-F90-0037
姓名:葉維麗
性別:女
畢業年代:1966年
屆別信息:1966屆國中3班
波士頓大學終身教授專攻東方歷史博士後學位,她本人6月6日將帶學生到北京參觀學習。
名家推薦
這本書以兩個生長於毛澤東時代紅色大院女性對話的方式展現一段歷史。這段歷史中的"文化大革命"成為作者葉維麗(及合作者馬笑冬)"長大成人"過程中的重要歷練。此書視角新穎,內容十分吸引人,具有別具一格的原創性——史景遷(著名歷史學家、耶魯大學教授)
此書與先期出版的關於毛時代的回憶錄的另一個重要的不同,在於它與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有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距離。時間以及空間的距離使本書作者得以進行不同與其他作者的反思,提出他們當時沒有提出來的問題。這樣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本非常坦誠、深入探究問題的、十分有見地的作品。——柯文(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我和作者大體上算一代人。這是一本幫助我們這代人了解自己的書。作者追問自身的答案在歷史敘述中呈現,我的答案也在作者的啟發下浮現。真實的答案,隱藏在我們成毀變遷的軌跡之中。——吳思(著名歷史學家,《炎黃春秋》雜誌常務社長、總編輯)
這是兩位女性"老三屆"人的口述歷史。口述者帶著重新審視歷史、反思既往的目光,向讀者展現了形形色色革命下的社會圖景和青年人的激情與迷茫。因其摒棄非黑即白的刻板模式而生動感人,令讀者感慨和深思。這部書對於文革及其前後中國歷史和社會的研究,是難得的口述歷史資料亦是研究成果。——印紅標(紅衛兵研究學者,北京大學副教授)
精彩書摘
“平民學校”和“寶塔尖”
在我們兩人的國小時代,毛澤東給兒童題的八個大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年很多少年兒童的精神風貌。今天在大街上很少見到戴紅領巾的孩子了,雖然據說人人都是少年隊員。五六十年代的隊員,似乎更加看重自己的角色。少先隊的活動,也有一整套的儀式,那個帶鼓手的儀仗隊總是很神氣。每逢隊會,必唱郭沫若作詞、馬思聰作曲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歌詞里提到領袖,提到黨,告誡兒童要為共產主義而奮鬥。作為共產黨領導下的兒童組織,少先隊當然帶有意識形態色彩,但孩子們從中汲取的,更多的卻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意識形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淡化,但積極進取的精神則能使人終身受益。
馬:我是1958年上的學。我的國小在兵馬司胡同,是個平民學校,就叫兵馬司國小。一進大門有個影壁,上面是複製的毛澤東的手跡: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八個大字可以概括我們當時的精神面貌。沒上學前,我盼星星盼月亮那樣盼望上學,開學第一天就像過節一樣令我激動。我從國小習努力,功課很好。有一個學期考了七次數學,我一連得了七個五分,心裡特得意。我當著幾個同學的面說:“我怎么沒得過四分呀?真想得個四分嘗嘗是什麼滋味。”後來我又傻呵呵地把這話說給我爸爸聽,爸爸很生氣,繃起臉來說:“太狂妄!”努力向上是當時一代少年兒童的特點,而且是在沒有升學壓力和市場競爭的情況下形成的。
葉:升中學還是有競爭的,但壓力確實比現在小。
馬:當時爭強好勝的學生不光我一個。有個同學一天到了學校,才發現是檢查個人衛生日,可是她忘了剪指甲,於是就用牙把指甲該剪的部分一個一個地咬下來。還有一次,她看見自己的成績單上有一個“2”字,以為是2分,就大哭起來。後來老師告訴她是兩次病假,她才止住淚。我就很像她,事事都爭先。我不但學習上爭強好勝,在集體和公益活動上也要比別人做得好才行。教室的衛生都是我們每天分成幾個小組,在早晨上課前輪流打掃的。同學們在值日那天都儘可能早來。有一次我想比大家來得都早。學校的大門六點鐘開,我五點多就出了家門。那時是深秋,清晨的天色還是黑漆漆的,我一個小女孩走在空空蕩蕩的胡同里,也不知道害怕。到了學校,在大門口等到六點。那天我第一個衝進教室,到第二個人進來的時候,教室已經被我打掃得乾乾淨淨了。
我們每年春天都去郊遊,同學們特別盼望這一天。為郊遊作準備比郊遊本身還令人興奮,興奮的中心是帶什麼吃的。那時大家生活都不富裕,不是想帶什麼就可以的。我記得我帶的有麵包,麵包當時是高檔食品。沒有麵包能有一個煮雞蛋也不錯。吃午飯的時候,大家都在暗中比誰帶的飯好。我現在還記得一個男生帶了香腸,讓我有點兒眼饞。穿什麼衣服也是要花心思的,我在有限的衣服里挑來挑去。如果爸爸媽媽給我買了件新衣服,就會把我“燒”得不行,一定要把衣服放在枕邊,不知要摸多少遍才能睡著覺,春遊那天就穿上。每次春遊完了,老師都讓我們寫一篇作文。我暗中使勁,一定要寫篇漂亮的文章。我平時就有收集辭彙的習慣,什麼“青翠欲滴”,“奼紫嫣紅”,“婀娜多姿”,“流連忘返”等,全都記在一個本子上。等到寫作文的時候,我就把那些花花綠綠的詞堆砌去。我最盼望的是老師講評作文。我睜大眼睛看著老師走進教室,盼望老師講評的第一篇就是我的。果然,老師誇獎了我的作文,對著全班同學念了其中的幾段,我聽著,心裡美滋滋的。
國小四年級的時候,學校說要選一些人去西城區少年業餘體校,我也被挑上了。我報名的是游泳,到了體校才知道那天游泳教練不在。我正不知如何是好,一個年輕的女教練走了過來。她把我上下打量了一下,問我願意不願意試試體操。我後來想起這事,覺得真是天助。體操不但比游泳更適合我,而且使我後來對肢體藝術有了相當的感受力和鑑賞力,也在一定意義上塑造了我的氣質。我練了三年後得到了國家三級體操運動員證書。
葉:我很羨慕你有機會發展一項愛好。我知道很多小孩下了課去業餘體校或是少年宮參加各種活動,不過我沒參加過。他們都是下了課自己去的,不像現在每個周末由家長送來送去,忙得不可開交。那時候新華社為小孩辦了個“少年之家”,學生下了課去那兒做作業,下象棋,打桌球什麼的。那時候社會上給兒童的服務設施要多一些,不像現在全靠家庭。
馬:是這樣。印象里我爸爸媽媽不怎么管我的學習。現在的父母操那么多心,晚上還得陪著孩子做功課,家庭都快成半個學校了。
我爸爸一直為我練體操的事不高興,他尤其不喜歡我的教練,可能是覺得她“洋氣”,打扮得不“無產階級化”。其實這個教練非常敬業,對我們既嚴格又愛護。如果訓練結束時間晚了,她總是騎腳踏車把我們帶到公共汽車站。她是一個既苗條又豐滿的人。有一次我坐在她的腳踏車后座。因為道路不平,我身體一歪,趕快去摟她的腰,不小心碰到了她的乳房。我當時的反應是:原來乳房這么柔軟啊。
後來我不練體操了。有一年冬天我去北海玩,看到很多青少年在滑冰。有個女孩技巧很高,很多男青年都停下來看她。我很羨慕,心想憑我的體操基礎我也會滑得不錯。我請求爸爸給我買一雙冰鞋,求了幾次都不行。我問為什麼,他說冰是資產階級的玩意兒。當時有些人滑冰時穿緊身毛衣毛褲,戴毛線織的帽子,大圍脖,這是我爸爸看不慣的。還有一次我差點兒被舞蹈學校選中,據說我個子高是落選的主要原因。不過即使我真被選上了,我爸爸也絕不會同意我去。在他心中,只有勞動和工作才是正經事,像體操跳舞這種個人愛好是奢侈的東西,不屬於勞動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