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高智商的人一定具有創造性嗎?創造性能量的釋放需要哪些條件?怎樣把自己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掘出來?國際創造學研究專家米哈伊·奇凱岑特米哈伊教授對社會各界創造性精英進行了廣泛的採訪研究,本書即為這一研究的結晶。
作者從個人素質、專業工作和業內人士評價三個方面對創造性進行了闡述,提出了他創造性的“涌流”機制,並對人生各階段及重要領域的創造性工作作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本書新穎、實用,堪稱20世紀創造性研究的一部傑作,是有志於創造性工作人士的必讀之書。
作者簡介
米哈伊·奇凱岑特米哈特(M.Csikszentmihalyi),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前系主任,國際著名的創造學研究專家。著作包括《涌流--最令人滿意地體現》和《自我的發展》等,他的《創造性:發現和發明的心理學》出版後,在美國各界受到了高度的評價。
譯者評價
翻譯完這本書,我有一個遺憾的發現。在一本近40萬字、以91位名人的作例證、專門談論創造性的專著中,竟然沒有一點中國的影子。
中國曾經和創造性離得很近。比如說四大發明。比如說春秋占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然而現實卻讓人擔憂。市場的流行趨勢是把奶油叫克力姆,管蛋卷叫愛格羅,這肯定不是創新。看到中國的籃球聯賽從賽制安排到啦啦隊的設定全套挪用美國的NBA,甚至連主場觀眾的吼聲都莫名其妙地變成defense,我們不得不承認,創造性確實已經離我們很遠。創造性是一個民族興盛的根基。
創造性決定一個國家的興亡。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尋找創造性在特定的民族、特定的時代出現和消失的原因。這本書就是一本專門討論創造性的著作。作者是一個匈利裔的美國人,芝加哥大學心理學著名教授奇凱岑特米哈羅。他對創造性的研究耗時15年,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對世界各地91位被公認為最具創造性的人物進行採訪,然後從對採訪記錄的整理歸納中總結出創造性的基本規律。根據研究,他認為,“創力源於一個由三要素組成系統的相互作用:一種包含符號則的文化,一個把新奇事物帶進符號領域的人,以及一個能夠識別並證明其革新性的專家圈子。要產生創造性的思想、產品或發現,這三者都不可或缺。”因此,他把這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創造的過程,從巨觀角度分析創造性的基本要素。
第二部分則轉向個體的研究,從91位最具造性的人物的早年、中年和晚年生活經歷中找他們的個性特點。第三部分的研究對象是社會各個層面,研究不同學科中創造性的不同表現規律。通過此詳盡的研究,他得出了一些很有啟發性的結論。對於“創造性在哪裡?”的問題,他回答說,創造性並非在人的頭腦中發生,而是在人的思想和社會文化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生。它不是一個個體現象,而是全方位的現象。因此,對於創造性的研究必須運用系統的觀點。對於究竟什麼才叫創造性,他的定義是:“創造性是某種改變現在專業、或使某個現存專轉變成一個新專業的行動、觀點或產品。”他給具有創造性的人下的定義:“某個以其思想或行動改變了某個專業或創建了某個新專業的人。”因此他認為像李奧納多、愛迪生、畢卡索或愛因斯坦這樣的人是無可非議具有創造性的人,因為他們以某種重要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文化。他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非常感興趣。為什麼在短短几十間,許多世界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都在這裡湧現?通過研究,他認定,創造性的產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對91著名人物的採訪研究使他相信,創造性和一定的個性具有比較緊密的聯繫,而這些個性則又和一定的生活環境、童年乃至青少年的經歷、一定程度的智商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至於為什麼要研究創造性,他回答說,因為創造性為生活提供了一種最令人興奮的模式。他說:“這本書里記載的是出類撥萃的人物講述的故事,這些事揭示了創造性。它的情節不能被簡化成目光短淺的想法或簡單的技術。這是一個故事,它以它的豐富和複雜揭示了人類精神深深的潛能。”
“更好地理解一種生存方式,它比絕大多數常見的生活方式更加令人滿意。”這就他寫這本書的主要理由。但這還不足以構成我們翻譯這本書、閱讀這本書的全部理由。具有創造性,能夠使人的生存方式變得更有意義,這僅是從個體的角度看問題。對於我們中國人,僅講個體顯然不夠。我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就深刻體會到了中國人和西方人在這方面的差異。我曾在一戶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生活了半年。看到我每天筆耕不止,美國人認定我非常喜歡作。因為他們強調的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因此美國人講得很多的一句話是havefun(開心)。興趣確實是人工作的原動力之一,但卻不是全部。中國人最重要的原動力大可以歸結為另外兩個字:責任。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歷經磨難,飽經滄桑,國脈持續五千年而不斷,以責任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小處說,是對於家庭的責任:孝敬父母的責任,撫養子女的責任,延續家庭宗氏的責任。從大處看,是對於社會的責任:對於自己所在的單位、團體的責任,維護整個國家、民族強盛的責任。
節選
喬吉奧·瓦薩里在1550年懊惱地發現,新一代義大利的畫家和雕塑家似乎同他們早期文藝復興的前輩非常不同。好心的瓦薩里寫道,他們顯得原始而狂野,而比他們更好的老一輩人則顯得馴良又敏感。也許瓦薩里指的是那些採用了矯飾主義的觀念形態的藝術家,這種風格是由米開朗琪羅在他的晚年引進的,這種風格的特點是形狀的變形和華麗的姿勢。早一百年以前,這種風格會被人認為很難看,運用這種風格的畫家也會使人退避三舍。然而,幾百年之後,到了浪漫主義的頂峰時期,藝術家如果不帶點原始和狂野就沒人會正眼看他,因為這些特性對於創造性的靈魂不可或缺。
到了60年代,抽象的表現主義成為風行一時的風格,那些帶有陰沉的、鬱悶的、反社會傾向的學生則被他們的老師認為很有創造性。他們受到鼓勵,並因而獲獎並得到基金。不幸的是,當這些學生離開學校並試圖在藝術界獲得一席之地時,他們卻發現反社會傾向對他們的事業並沒有多大幫助。為了引起文化經紀人和收藏家的注意,他們必須放棄狂野的晚會,並且和別人經常見面交談。隨之而采的是對這些憂鬱的藝術家的大屠殺:絕大多數都被剔除出藝術家的
行列,只能在中西部當藝術課程的教師或在新澤西當汽車交易商。然後又是一群沃霍爾(流行藝術家)取代了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這是一批年輕的藝術家,將創造性打上時髦、聰明、冒失的個性烙印。這種個性也只是一種過渡性的面具。關鍵在於,你不能簡單地斷定某種個性類型就是創造性的樣子。你可以具有創造性但生活像個苦行僧,也可以生活事業兩者皆得。米開朗琪羅對女人興趣不是很大,但畢卡索對女人的態度卻是多多益善。這兩人都改變了繪畫藝術,但兩人的個性卻幾乎沒有一點相似之處。
是不是說就沒有任何品質能把具有創造性的人區別出來呢?如果我必須用一個詞來表達他們的個性問別人的區別,我就會用複雜性。我用這個詞指的是,他們表現出在絕大多數人那裡是相分離的思想和行動傾向。他們具有極端不同的、矛盾的性質——他們不是一個“個體”,每個人都是一個“多元體”。就像白色把所有色彩都囊括其中一樣,他們也傾向於把人類的所有可能性都包括在自身之中。
美國也有同樣的情況。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科學高級研究院及其在帕洛阿爾托的行為科學研究院部坐落在特別美麗的地方。教育測試服務中心總部整潔的地面上有鹿的足跡,所有公司稱心如意的研究和開發中心都在如茵的草地中或聽得到浪花拍擊的地方。阿斯彭會議中心坐落在落基山脈清新怡人的……
目錄
致謝
1準備條件
第一部分創造的過程
2創造性在哪裡?
3創造的個性
4創造性的工作
5創造性的涌流
6創造的環境
第二部分生活
7早年生活
8以後的歲月
9創造性的老年生活
第三部分創造性的領域
10語詞領域
11生命領域
12未來領域
13創造性文化的成功因素
14提高個人的創造性
附錄1採訪對象簡要介紹
附錄2本研究使用的採訪方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