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心理學探索

存在心理學探索

《存在心理學探索》收錄了作者1954年到1960年間發表的14篇重要演講稿、論文,經作者本人認真修訂和擴展,匯成此書。全書共六編14章。

基本信息

存在心理學探索》(TowardaPsychologyofBeing,1968),由紐約D·泛諾斯醉德公司1968年出版第二版,原著《存在主義的探索》,中譯本《存在心理學探索》,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李文譯成,1987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共217頁,17.9萬字。

簡介

《存在心理學探索》收錄了作者1954年到1960年間發表的14篇重要演講稿、論文,經作者本人認真修訂和擴展,匯成此書。全書共六編14章。第一編是“更廣闊的心理學領域”,包括1~2章。第1章是“導言:健康心理學探索”,作者介紹了一種新的心理學,即健康心理學關於人的疾病和健康的新概念及其這種觀點的9條基本假設。第2章是“心理學能從存在主義者那裡學到些什麼”,作者從存在主義心理學兩個根本特徵出發,強調同一性和經驗知識,剖析了存在主義為心理學提出的許多重要課題。第二編是“成長和動機”,包括3、4、5章。第3章是“缺失性動機與成長性動機”,作者從分析基本需要入手,區分了缺失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及其相應動機,並分析了兩種動機的不同心理效應。第4章是“防禦與成長”,作者以安全感為例,分析了兒童成長的發生、原因及其自我意識以及如何保證健康成長的問題。第5章是“認知需要與畏懼認知”,本章旨在強調認知需要同認知畏懼、同焦慮、同要求安全和可靠結合在一起,人們就是處在這種前進和倒退的辯證關係中。第三編“成長與認知”,包括“高峰體驗時的存在認知”,“高峰體驗——劇烈的同一性體驗”,“存在認知的一些危險”,“抗拒類化”4章。首先論述了高峰體驗時的一些心理特點,特別是感知覺、情緒和情感、個性特點。其次談及了自我實現者認知的一些危險。最後發展了弗洛伊德的“抗拒”概念。第四編“創造性”,論述了創造力是自我實現者的重要特徵。第五編“價值”包括:“心理學的論據和人的價值”、“價值、成長和健康”、“健康——超越環境”3章。作者首先從進化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價值形成過程及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停滯,其次介紹了不同的價值概念和探索價值的方法,最後提出要完善地感知,必須順其自然,而不是控制環境。第六編“未來的任務”,包括1章“成長與自我實現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命題”,介紹了存在心理學的未來任務,書後附有300多條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本書是馬斯洛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他1954年寫成的《動機與人格》一書的續篇,寫作手法也大致相同,即每一章僅研究和提出一個重大理論結構的一個片段。本書不是一部結構和體系十分嚴密的教科書式的著作,而是由作者的一些論文和講演稿彙編而成的,正像作者在書的前言中指出的那樣,本書“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論斷,它們是以先驅研究和零散證據為依據的,以個人的觀察、理論的推演和純屬某種預感為依據。”這些論斷是以概括化的措詞陳述的,以便能做出真偽的證明。也就是說,它們是假設,即它們的提出是為了便於檢驗,而不是作為最終的信仰。

主要內容

馬斯洛在《存在心理學探索》中通過以各式各樣有待驗證的論斷形式,提出了成長與自我實現理論的基本要旨,這些論斷主要是:
1.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具有一種實質上是生物基礎的內部本性,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內部本性是“自然的、內在的、特定的,而且在某種有限的意義上說,它是不能改變的”。
2.這種內部天性是一些潛能,不是最終實現物,它們由心靈以外的決定因素的作用而實現、成型或窒息。
3.每一個人的內部本性部分地是他自己獨有的,部分的是人類普遍具有的。
4.科學地研究這種內部本性,並發現其本質是可能的。
5.人的本性遠不是像它被構想的那樣壞,基本需要、情緒、智慧型是中性的,有道德的,或者是純粹“好的”,破壞性、虐待狂、殘酷、惡毒等是針對我們內在需要、情緒、智慧型的一種猛烈反應。邪惡行為不是本能性的,當人格成熟和社會改善後,就會減少。
6.由於人的內部本性是好的,或者是中性的,而不是壞的,所以最好讓它表現出來,並且促進它而不是壓抑它。如果容許它指引我們的生活,那么,我們就會成為健康的富有成果的和快樂的。
7.如果人的內部本性受到阻撓,被否定或受到壓抑,那么就會引起心理疾病,有時以明顯的形式,有時以巧妙和曲折的形式,有時是馬上發生,有時是延遲發生。
8.人的這種內部天性,不像動物本能那樣,是強的,占壓倒優勢和清楚明白的,它是弱的、嬌嫩的、微妙的,而且容易被習慣、文化壓力和對立的錯誤態度制服。
9.儘管微弱,但是在正常人那裡它極少消失——甚至在病人那裡它也可能不消失,即使被否定,它也繼續潛存著,總是迫切要求實現出來。
10.人的這個本質核心必須得到別人和他自己的承認、熱愛和尊重,才能有心理健康。
11.為了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不要干擾太多,應信任他們和充分地信賴成長的自然過程,以道家的方式讓他們自然成長和幫助他們成長。
12.自我實現的主要途徑是經過基本需要滿足,而不是經過基本需要的受挫,基本需要滿足不僅意味著物、財產、金錢、衣服等,還包括高級的非物質的那些需要,即安全、友誼、尊嚴、自由等。
13.有安全、愛和尊重需要的滿足作基礎的兒童,適度的挫折可使他們獲得耐受力,變得更加堅強,因此要反對各種形式的溺愛。
14.為了使成長和自我實現成為可能,必須認識到智慧型、器官和器官系統極力要活動,表現自己和得到使用和鍛鍊。不使用的技能、智慧型和器官,可能成為疾病的中心,不然就衰退或消失,從而削弱這個人。
15.人們應該鍛鍊自己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中的能力,即自然的世界和心靈的世界,頑強的事實世界和意願希望,畏懼和情緒的世界,這是保證健康的重要條件。混淆內部現實和外部現實,或者任何一個現實與體系受到阻塞,都會產生病態。
16.成熟與不成熟超越了缺失需要,不成熟指按缺失需要的層次來滿足缺失需要的過程,從認知上看,一般地說,成熟的人的認知是存在認知(對象認知),即按著對象自身的真象和它自身的存在進行的認知,不成熟的人的認知則是缺失認知(利已認知),即從基本需要或缺失需要,以及它們的滿足和受挫觀點組織起來的那種認知,忽視或掩蓋了世界的其他特點。此外,在情感方面,相應地表現為存在的愛和缺失的愛。
17.自我實現原則上雖然是容易的,實際上卻極少發生,其主要原因是文化方面的,即確信人的內部本性是邪惡的或危險的,認為它是一個難於達到成熟自我的生物學上的決定因素。人的潛能、潛能的喪失是阻礙自我實現的主要原因。
18.成長不僅有報償和愉快,而且也有並經常會有許多內在痛苦,因此,有必要把成長或缺乏成長看作促進成長和阻礙成長兩種力量的辯證組合。
19.神經病並不是內部核心的一部分,而是對內部核心的一種防禦、一種逃避,也是內部核心被歪曲的表現,沒有價值體系的狀態是致精神病的原因,兒童和青少年中的許多障礙,可以理解為成人價值觀念不確定的結果。
20.二歧思維方式是人格發展和心理活動較低水平的特點,在自我實現的水平(即人格發展的最高水平上),二歧式解體了對立面被看成統一體,自我和非自我融合為更高的超指標的統一體,意動、認知、情感和運動能力為同一目的協凋作。
21.美的理解和創造以及美的高峰體驗,是人類生活以及心理學和教育的一個中心部分,而不是邊緣部分。
22.自我實現並不意味著超越人類的所有問題。衝突、憂慮、挫折悲痛、創傷和內疚,在健康人身上全能找到。
23.自我實現不是全然一般性的。一個人必須首先是健康地實現了女性的婦女,或健康地實現了男性的男子,然後一般人性的自我實現才有可能。
24.個性和完美人性健康成長的另一關鍵方面,是擺脫兒童在弱小條件下為適應強大而使用的種種技巧,必須代之以堅強而獨立的技巧,以勇氣取代畏懼。
25.成長和人性的根源從本質上看是在人體之內,而不是由社會創造和發明的,社會只能資助或防礙人性的發展,那種能滿足所有基本人類需要並容許自我實現的文化與教育便是好的,反之則是壞的。
26.成長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告訴我們,未來以理想、希望、任務、未實現的潛力等形式,在現在的人身上存在著,對於人來說,一個沒有未來存在的狀態,是一種凝固的、絕望的、空虛的狀態。

評價

《存在心理學探索》中論及的人性、成長、自我實現觀點有如下幾點可取之處:
(1)馬斯洛強調人是主動的,能創造的,反對傳統行為主義的機械論和環境決定論。
(2)馬斯洛對複雜的心理學問題,特別是傳統的真、善、美及其價值觀問題的研究,對彌合科學與信仰的分裂具有重要意義。
(3)成長和自我實現理論作為對人類社會心理和價值理論的一種探索,他的研究是系統的、深入的、有啟發作用的。
(4)在某些觀點上具有一定的辯證法思想。如“把成長看成是促進成長和阻礙成長兩種力量作用的辯證組合,成長有不利和有利兩個方面,不成長不僅有不利,而且也有有利的方面。”再如認知需要同認知畏懼的辯證關係。

主要不足與缺點:
(1)成長與自我實現理論是建立在經驗、個人確信基礎上的以推斷形式提出的,許多觀點值得予以科學論證。
(2)成長與自我實現理論存在著一定的社會心理學化傾向。它試圖通過健康的人、自我實現者的培養,推動社會的文化、教育,達到建立健康世界的目的。
(3)主張兒童健康成長的過程是自然過程,應給予其充分的選擇自由,外界的干擾不要太多的觀點不夠正確、妥當。
(4)以是否有利於自我實現作為評判一種文化、教育好壞的標準有待商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