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德瑪》

《凱德瑪》

《凱德瑪》是由導演阿莫斯·吉塔拍攝的劇情、戰爭片。主演有趙興航,朱利安諾·莫,莫尼·摩沙諾夫等。講述猶太人的移民生活以及由此帶來的精神和身體的雙重傷害,個體的異化,難以彌補的失落感。\t2002年5月16日首映。

基本信息

片名:
  • 凱德瑪
  • Kedma verso Oriente
  • Verso oriente
  • Kedma
  • 主演:
  • 趙興航
  • 朱利安諾·莫 Juliano Mer
  • 莫尼·摩沙諾夫 Moni Moshonov
  • 小妖
  • 片長: 100 分鐘
    類型: 劇情 戰爭
    地區: 義大利 以色列 法國
    導演: 阿莫斯·吉塔 Amos Gitai
    年份: 2002年5月16日
    語言: 希伯來語 阿拉伯語 德語 庫爾德語 門德語 瑞士德語 波蘭語 俄語 意第緒語
    級別: Brazil:12 France:U Argentina:13
    《凱德瑪》
    電影海報
    影片簡介:
    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的8天前,一艘生滿鐵鏽的小船載著一船猶太人試圖登入,他們遭到英國軍隊的伏擊,後者企圖阻止他們上岸;同時,以色列秘密部隊也及時趕到幫助他們與英國軍隊作戰。影片講述了這些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度過的頭幾小時的故事。

    幕後花絮

    以色列導演阿莫斯·吉塔出生於這個國家建國後兩年,和這裡的許多年輕人一樣,他不得不服強制兵役,之後遵循父命學習建築並前往加州柏克利大學深造。1973年的猶太人贖罪日戰爭使他中斷了學業,深刻地影響了此後他的人生道路。戰爭中,他駕駛的直升機被擊中墜落,使他親眼目睹了身邊的人死去,自己也險些喪命。這促使他用隨身攜帶的超8毫米攝影機記錄所見所聞。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

    吉塔往返於以色列、法國美國等地,製作了近40部影片。他以紀錄片故事片歷史劇等多種形式挖掘著中東地區的歷史狀況和問題,也表達著個人的生命體驗還鄉放逐信仰社會控制,烏托邦理想都是其影片經常涉及的主題。長鏡頭,稀少而具有深意的攝影機運動,音畫對位,以及富有智慧的幽默是其作品風格上的標誌。

    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初,吉塔主要以拍攝紀錄片為主。這段時期里

    《凱德瑪》《凱德瑪》
    他在以色列的作品大多遭到了嚴厲的審查。80年代他前往法國,在那裡開拓了紀錄片的題材。如表現鳳梨的生產和銷售過程的《Pineapple》以及記錄搖滾女歌手Annie Lennox日本之旅的《Brand New Day》,還有大量表現納粹統治的影片。同時他也開始了故事片創作,表達遊子在異鄉流浪的經驗。包括對《聖經》中的一段的大膽改編,反映歐洲猶太人遷居至英屬巴勒斯坦地區的《柏林的耶路撒冷》,以及和猶太傳奇有關的三部電影。在這些影片中,他有機會與很多優秀的歐美電影人合作,如著名攝影師亨利·阿勒卡,導演山姆·富勒等。

    90年代中期,吉塔回到家鄉並以驚人的速度拍攝電影。如“城邦三部曲”,以及大量紀錄片。其中《Peace in Vesoul》是與巴勒斯坦導演伊利亞·蘇雷曼共同執導。從1999年開始,他每年推出的作品《向日葵》(Kadosh)、《贖罪日》(Kippur)、《伊甸園》(Eden)均受到坎城及威尼斯電影節的青睞,屢屢入圍競賽片。

    “吉塔是個非常有勇氣的人,他大膽敢為。他走得很遠很遠。對我來說,敢於挑戰就是一個電影人的職責。如果你不是這樣,你想你的電影還能說什麼?”早在1985年,埃及著名導演尤素夫·沙欣就如此評價了吉塔。

    媒體報導

    “開始我想收集一些故事和那個時代倖存者的言語。我想了解他們的夢想以及夢的破滅。我想傾聽他們的聲音。這些男女從歐洲遠涉而來,他們並不準備戰鬥。他們可能說著德語波蘭語,甚至意第緒語。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一句希伯來語都不懂。訓練他們的人是土生土長的以色列人,出生在這個國家,不會這些移民的語言,無法與他們交流。”

    “我的大部分電影都處理流放主題,這可以是一種內在的放逐,或者是錯位的人在時空中的錯位。在此,很多悲劇性的流放就發生在這同一片土地上,那是背井離鄉的猶太人,也是流落他鄉的巴勒斯坦人……在我過去的電影中,我經常使用演員自己的傳記故事來建立起影片。我並不試圖將個體的命運並置,我只是試著觀察我的角色是怎樣在一段有限的時間裡發生改變。”

    阿莫斯·吉達的新片依舊在講述猶太人的移民生活以及由此帶來的精神身體的雙重傷害,個體的異化,難以彌補的失落感。他試圖通過圍繞著他的紛繁的歷史和政治事件,尋求真理與和解。他從影片中透露出來的政治態度是中立的。他甚至沒有在電影中提供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乃至任何相關的政治背景。

    影片採取了紀錄片式的風格,吉達更像一個保持中立的外來觀察者,雖說他這一次失去了過去作品中所飽含的熱情以及隨之帶來的力量,不過他的觀察依然冷酷地渲染了中東歷史上慘烈的一幕。

    相關評論

     Set seven days before the creation of the state of Israel in May 1948, a small rusted ship, with a group of concentration camp survivors from Shoah, is received at the new territory with open hostility. They are met by British troops, who are shooting at them, and are trying to forbid them from disembarking. As well, the survivors are met with guns blasts being shot by the Jewish secret army, who has come to help them. Only a small group actually succeeds in landing on the small beach, where they are able to experience their first hours in Palestine. Tired and hungry, the hopeful emigrants have then to follow the Jewish forces to immediately take up arms against the Arabs. Unspoken truths from both sides explode in the violent and tragic conflict.
    以上是IMDB的解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一點都提不興趣,豆瓣上介紹的隻字片語都沒有。在和朋友的簡訊聊天中看完了這部作品,感覺也就一般吧。可這網上一找,好傢夥,2003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的提名作品,同年還有賈樟柯的“任逍遙”和加斯帕諾的“不可撤銷”,而且這個導演也是赫赫有名,真是小看這部電影了。
    回歸到電影的本身,我覺得導演沒有完全站立在以色列的主觀立場上描寫以色列建國的合理性,其實以色列為了建國把很多的痛苦建立到了巴勒斯坦的頭上。真如影片中描述的那個巴勒斯坦的農民說的那樣:無論你是像同牆鐵壁般佇立在我們面前,而我們終究要把你們趕出我們的領地!就這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永遠的糾葛了下去。
    04年11月11日當偉大的阿拉法特在法國辭世後,我們更看不到中東的和平局面!
    另:這開始的的一個女人脫光上身上了一個男人的床,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含義在裡面,真是奇怪!

    閱讀連結

    http://www.dyddy.com/html/movie_article/1/1771.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