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悖論》

《全球化的悖論》

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恰當的方法推動全球化;要推行適度的全球化,充分發揮出全球化的優勢。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世界經濟學論述
世界經濟學論述
作者丹尼·羅德里克是研究全球化的資深學者,對於全球化的利與弊,他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近年來,全球化問題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注意。不久之前,人們還在享受全球化帶來的碩果,為全球化高唱讚歌;轉眼間,全球化就將人們推向了痛苦的深淵。是全球化錯了嗎?《全球化的悖論》中,羅德里克會告訴我們答案。
全球化究竟是帶來了豐厚的利益,還是又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的盒子。什麼樣的全球經濟新秩序才最有意義。
·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修訂第三版)>>·人性的弱點全集>>

內容簡介

近年來,幾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再一次將全球化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人們開始思索,全球化是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全球化真的有利於世界的發展,能夠實現全世界共同發展的目標嗎?《全球化的悖論》用大量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全球化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推動全球化的方法,錯的是我們追求的全球化的程度。每個國家都各有其特點,適用於某一國家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國家,想要用一種方法在各國實現全球化是不可能的。此外,一味地拒絕全球化,各國之間會存在難以逾越的壁壘,不利於各國共同發展;而過分推崇全球化,會將某個地區的危機無限放大,最終變成世界性的災難。所以,《全球化的悖論》要告訴我們的是:各國應該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恰當的方法推動全球化;要推行適度的全球化,充分發揮出全球化的優勢。

作者簡介

丹尼·羅德里克(DaniRodrik),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研究全球經濟的著名專家。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全球發展中心、國際經濟研究所成員。
曾獲得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頒發的首屆AlbertO.Hirschman獎(SSRC的最高獎),並享有卡內基基金會、福特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提供的特別研究經費。
長期擔任《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等頂級財經媒體撰稿人。

媒體評論

“這本書目前面對的最重要的議題——全球化,以及全球合作的範圍與限度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很有啟發意義。”
——戈登·布朗(英國前財政大臣)
“這是一本引起了極大爭論的著作。丹尼·羅德里克想讓人們明白,國家在發展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有選擇適合自己方法的權利。我們應該如何理性地看待超級全球化?那些為防止金融危機和不公平的貿易行為,而強烈反對開放市場的人們應該認真閱讀本書。”
——努里埃爾·魯比尼(末日博士,暢銷書《末日博士魯比尼的金融預言》作者)
“丹尼·羅德里克是進行全球化研究的最傑出、最有見地的學者。在本書中,他探討了超級全球化與民主政治的關係。”
——艾倫·布林德(美聯儲前任副主席)

目錄

第1章全球化的迷思
第2章第一波全球化的興亡
第3章揭開自由貿易的面紗
第4章政治與貿易,無休止的糾纏
第5章金融全球化的荒唐事
第6章做金融業的刺蝟,還是狐狸
第7章富世界裡的窮國家
第8章眼見並非為實
第9章和超級全球化說byebye
第10章全球性治理可行嗎
第11章什麼樣的全球經濟新秩序才最有意義
第12章中國會成為新的霸主嗎
後記一個有寓意的故事
譯者後記

前言

全球化的新演繹
我在1997年出版了一本名為《我們是不是太全球化了?》的小書(HasGlobalizationGoneTooFar?)。幾個月後,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和東南亞的其他國家在一場聲勢浩大的金融風暴中風雨飄搖。這些國家快速發展了好幾十年,成了國際金融界和發展專家們的寵兒。但是,國際銀行及投資者突然決定把錢放在那裡不安全。接著外資大量撤出,這些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銀行和企業面臨破產,整個地區的經濟一下子崩潰了。亞洲金融風暴就這樣橫空出世了!接下來的是俄羅斯、巴西、阿根廷,甚至把不可一世的、眾望所歸的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簡稱LTCM)也扯了進去。
我可真為我的先見之明及機緣巧合感到高興。這本書的出版商是華盛頓的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簡稱IIE),後來,我的書成了它的最暢銷的書。我想,原因之一是IIE一直是全球化最堅定的支持者,這就有點像尼克森訪問中國一樣,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對全球化的懷疑論從最意想不到的角落冒了出來,應該更引人注目:“哈佛大學教授的著作警告我們全球化並不像說的那么好,發表這一大作的居然是一向支持全球化的智囊團!”——這可真是一件不可錯過的文章!
但是,我的先見之明非常有限。我對當時即將席捲金融市場的那場風暴毫無覺察。其實,我不但沒有預見即將到來的風暴,我還決定對金融全球化隻字不提,對每天交易量達數萬億的外匯、證券、衍生產品及其他金融資產視而不見。我集中討論了商品的國際貿易給勞動力市場及社會政策製造的難題。我擔心國際貿易繁榮及外包業務的興起會使社會不公更
為凸顯,勞動力市場矛盾進一步加劇,削弱了貿易參與國的社會傳統。我的觀點是,我們需要覆蓋更廣的社會服務設施及更完善的國際貿易規則來處理這些矛盾。當時,我的經濟學家同行們對我這些考慮嗤之以鼻,使我們不能有效地介入關於這些問題的社會辯論,這促使我寫這本書。我現在還認為,我當時的想法是正確的,從那時起,經濟學界也逐漸向我的觀點靠攏。但是,金融全球化的弊端?我當時想都沒想過。
亞洲金融危機後幾年,我將我的研究重心逐漸轉向金融全球化的優點和弊端。10年後,國際貨幣組織(IMF)讓我就該議題準備一篇論文,我是完全有備而來。我在2007年和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Subramanian)合著了名為《金融全球化為何令人失望?》。金融全球化使企業家更容易籌集資金,把風險轉嫁到歷練更深、更能駕馭風險的投資者身上,這就是金融全球化給我們許的諾。開發中國家獲益最多,因為他們缺乏現金,抗風險能力較低,分散風險的手段較少。結果卻與這承諾大相逕庭。表現好的國家,比如說中國,並非資金流入國,而是借錢給富裕國家的國家。那些依賴國際貸款的國家往往表現很差。我們的文章想解釋金融開放沒給開發中國家帶來承諾的好處。
我們的文章剛剛開印,席捲美國的次級債危機爆發了。房地產泡沫破滅,抵押貸款支持的證券價格一落千丈,信貸市場萎縮,短短几個月華爾街的金融集團就集體自殺了。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政府不得不介入,提供大量的救市資金及接管即將破產的金融機構。金融全球化就是這場危機的核心所在。亞洲及石油出產國過度儲蓄,給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及與其相關的大量衍生產品提供了資金。金融全球化使得資本很容易從一個經濟實體轉移到另一個經濟實體,就好象全球的資產負債表都混合在一起了,這就使得這場危機很快地從自華爾街擴散到全球其他金融中心。這次,我也沒有預見到正在天邊升起的這朵蘑菇雲。
但是和我一樣的經濟學家大有人在。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在為金融創新大唱讚歌,而對日益擴大又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系統”及其危害不加重視。就像亞洲金融風暴來臨前一樣,他們沒有看到那些危險信號,忽略了他們能帶來的風險。
兩次金融風暴都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金融風暴後有關研究連篇累牘,但是最終結論都是:如果政府允許金融資本自由進出,又要保持其匯率的穩定,危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1997年8月之前,你沒有預料到泰銖會暴跌,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經濟學家。關於次級債危機的的長篇大論比比皆是,由於它的規模巨大及影響深遠,關於它的研究一定還會源源不絕,陸續有來。但是主要的結論我們現在應該都有了:市場很容易產生泡沫,不受監管的借債比率會帶來系統性的風險,缺乏透明度會削弱市場信心,當金融市場崩盤時政府及時介入是關鍵。17世紀的“鬱金香狂熱”就給我們上了這一課了。這些危機發生了,但是並不是因為它們不可預測,而是因為它們沒被預測。經濟學家及其追隨者對於他們當時所持的觀點過於自信:市場是有效率的,金融創新將風險轉嫁到最有能力承受它的人身上,政府的干預是無效而有害的。他們忘了有很多其他因素會使形勢的走向完全不同。狂妄使人產生盲點。雖然我一直以來都反對金融全球化,我也沾染了這樣的習氣。我和經濟學界的大多數同仁一樣,不假思索就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已開發國家監管審慎,央行政策得力能夠有效地防止金融恐慌金融危機。而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將這些制度複製到開發中國家。我的觀點和大家的是大同小異。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看到學生臉上的表情,教授也很想幫他,就跟他說“要把這些都鬧明白了,你可真要在我上班的時候到我的辦公室來。”
你不一定要讀上面那段文字,但是如果你覺得到課堂上的答案和電話里的答案大不一樣,那就對了。貿易有著不容置疑的好處,這本來是一個直接,無條件的聲明,現在的說法卻包含了很多“如果,但是”等轉折詞。教授那么樂意地、那么自豪地和他的研究生分享的知識,對社會大眾來說卻成了危險品。為了不“誤導”大眾,我們將課堂上提到的條件和前提都忘了。
這種不連貫困擾著我。在我的研究生涯,我從不,或者幾乎不曾因為要迎合某些要求而刪減一些內容,或者是被迫跟哪個政黨的路線一致。學術界經濟學家因為不同的想法和創新得到豐厚的報酬。這包括找出市場失敗的不同原因,建立支持政府經濟干預的新論點。但是如果你不是一個有博士學位的經濟學家,你很難體會到這項工作的複雜多變,以及可以從中獲得的滿足感。在公共場合,經濟學家一般都會不厭其煩地為自由貿易唱頌歌。如果我們指出他們在課堂上教的跟他們在普通大眾面前鼓吹的不一致,他們就會激動得手舞足蹈,找出很多理由為自己開脫。
……
信息反饋:如果您發現商品信息或者圖片不準確,歡迎更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