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話劇《全家福》根據著名女作家葉廣芩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居住在北京四合院中一個古建家族50年的歷史變遷。燈盞胡同九號小院在這半個世紀裡也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滄桑變遷。古建隊長王滿堂一生本著“平如水、直如線”的人生準則,為新中國的古建築行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隨著時代的變化,他經歷了修整天安門、拆東直門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使他承受了巨大考驗。新世紀的到來也給古建築行業帶來了衝擊,他又面臨了新的問題。那塊陪伴了他一生、令他視之為生命的影壁能否依舊佇立在九號小院裡……圍繞王滿堂一家及其鄰里幾代人的悲歡離合為您展現了一幅世俗生活的畫卷。
《全家福》跨越了從建國前夕到新世紀五十年的七個特定歷史階段,其中特別體現了每一個階段的時代特點。整部戲將七個時代以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膾炙人口的歌曲連結起來,親切而又生活化,讓人感覺就像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
作者介紹
葉廣芩,女,北京人,曾就讀於北京女一中,1968年赴陝西,做過護士、記者、編輯。90年代初在日本千葉大學
學習,回國後任西安市文聯專業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採桑子》、 《注意熊出沒》等,中篇小說《黃連厚朴》等;電影《紅燈停綠燈行》,電視連續劇《家族》 、《全家福》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中國作協會員,陝西作協理事,現任西安市文聯副主席,西安市政協委員,被評為西安市優秀女作家,並獲陝西省委省政府“德藝雙馨”稱號。王志安,男,1936年生人,1958年至1961年在人民藝術劇院演員訓練班學習。曾做過演員、舞台監督、編劇,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創作的主要作品有話劇《好人潤五》 、《末班車上的黃昏戀》、 《金魚池》、 《吉慶有餘》等。1982年創作的話劇《吉慶有餘》獲北京市新創作劇目二等獎,1983年創作電視劇《吉慶有餘》獲“飛天金像”三等獎。
創作背景
長篇小說《全家福》最初被改編為20集電視連續劇,後以其“京味兒”、現實主義風格被北京人藝領導看中,認為建築行最能體現出新中國各個時期的發展面貌,寫出了北京50年的社會變化、經濟發展,寫出了中國工人的敬業精神,人格操守,內容十分豐富。作者葉廣芩於2002年“非典”期間動筆,數易其稿,最終與北京人藝編劇王志安合作改編成劇本。
主創人員
編劇:葉廣芩 王志安
導演:任鳴
藝術顧問:顧威
舞美設計:吳穹
燈光設計:張秋春
主要演員:馮遠征 王長立張永強 高倩 梁丹妮 楊桂香 等
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文學藝術專業,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導演 獲得的主要榮譽:1996年,當選第二屆北京十大傑出青年,獲文化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宣部“文華獎”、中國劇協“金獅獎” 主要作品:《契約婚姻》 《油漆未乾》 《愛爾蘭咖啡》 《北京大爺》 《北街南院》 《第一次親密接觸》 《我愛桃花》 《日出》 《等待戈多》 | |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1985年考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1989年應邀赴聯邦德國西柏林高等藝術學院戲劇系進修戲劇表演(主攻格羅托夫斯基表演學派),1991年回國,現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截止目前為止,參與或主演影視劇作品數十部,2002年他在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塑造了心理變態的醫生安嘉和,顯示出他與眾不同的精湛演技。2005年,他還導演了電視劇《滴血玫瑰》展現了自己多方面的才華。是最受觀眾喜愛的影視劇三棲明星之一。 | |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1991年執導話劇《天下第一樓》獲首屆文化大獎,文化導演獎;1995年編導話劇《旯旮胡同》獲第五屆文華大獎、文華編劇獎;1996年執導北京曲劇《煙壺》獲第六屆文化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 | |
葉廣芩,北京市人,滿族。1990年在日本千葉大學學習,回國後於1995年調入西安市文聯創作研究室,從事專業創作。 1999年任西安市文聯副主席。2000年開始到周縣持職任縣委副書記,關注生態與動物保護,長期跟蹲點於秦嶺腹地的老縣城村。現為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安作家協會副主度,陝西省人大代表,西安市第十、十一屆政協委員. 主要作品有家庭題材的小說《本是同根生》《誰翻樂府淒涼曲》、《黃連厚朴》以及長篇小說《採桑子》,日本題材的小說《黑魚千歲》,紀實題材的《沒有日記的羅敷河》、 《琢玉記》等。多部作品被編為電景,如《紅燈停綠燈行》、《黃連厚朴》、《誰說我不在乎》等。 中篇小說《夢也何曾到謝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 長篇紀實文學《沒有日記的羅敷河》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 |
看點介紹
演員
馮遠征一改往日書生形象,飾演了手藝出眾的古建隊長王滿堂,一上場就與原本以為不在人世的鄉下妻子和兒子重逢,陷入了僵局。這個善良、耿直的手藝人馮遠征完成起來並無太大的難度,幾次脫鞋打人和幾次動情的獨白足以讓他贏得觀眾的掌聲。
馮遠征的妻子梁丹妮也在劇中,但台上兩人卻不是夫妻,她飾演了永遠走在時代前面的熱心腸街道主任春秀嬸,這是個始終情緒飽滿而熱烈的角色,經常在生活中說出一些與當下形勢雙關的話。她在鼓勵王滿堂的妻子大妞忍住分娩痛苦時說抓緊時間完成生產任務,在聽說自己結婚10年仍無子的兒媳婦懷孕的訊息後,激動地說了句小藥鍋子熬出了一個革命接班人,很具喜劇效果。
京味人藝
京味人藝,原汁原味。北京人藝的演劇風格,與關注平民生活離不開的。這是北京話劇市場不可不看得風景線。《全家福》是這兩年繼承這種風格的典範。
中年人的演唱會
各歷史時期的經典曲目貫穿此劇。觀眾隨著劇情,情不自禁的哼唱那些耳熟能詳的曲目,雖然不及年輕人的演唱會的熱鬧和喧囂,但也處處顯示出只有演唱會才有的溫馨和感動。
導演的話
《全家福》的演員們真好!沒有他們的全力支持和默契合作,戲是出不來的,他們的實幹和堅守精神令我感動,他們給我的真誠幫助和理解讓我難忘。老話說:好事多磨。這部講述人間滄桑,世事變幻的京味兒戲終於和觀眾見面了,希望大家喜歡它。
編劇的話
中國的傳統建築讓我震撼、折服。那些個美奐美倫,那些個博大精深讓我由衷地感動。當年的工匠們走遠了,他們將話語留在了這些歷史的存留中。走進一座座殿堂,你就能聽到他們的呼吸和心跳,感覺到他們的氣息和心勁兒。在這裡,他們永遠活著。——葉廣芩
溫故而知新。回味幾段歷史,在笑聲和感嘆之餘,我們會更加珍惜祖宗留下的財富,並且更努力地去為後人創造物質和精神的文明。本劇的"全家福",並非傳統概念中某一家庭幾代人的團圓相聚;相反,主人公王滿堂的一家並不圓滿,且帶有幾許悲涼。所以,最終的"全家福"不是他一家一戶的事了。
也許,這是一種更大的福分吧。——王志安
熱點新聞
“紀念話劇百年”先睹北京人藝《全家福》
以北京人藝的《全家福》作為“紀念中國話劇誕辰100周年暨第五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活動的開幕式,似乎再合適不過了,4月6日,這部劇名頗具吉祥圓滿寓意的話劇將在首都劇場拉開整個紀念活動的帷幕。
《全家福》講述了一個古建世家近半個世紀的滄桑變化,跨越了建國初期、大躍進、“文革”、改革開放等七個歷史時期,把北京人藝“京味兒”現實主義風格發揮到了極致。馮遠征在劇中扮演主人公王滿堂,一個一生本著“平如水、直如線”做人準則的古建隊隊長,與他心愛的古董影壁牆一起,親歷了五十年來的重大事件,也歷經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和悲歡離合。
在之前的幾次復排中,馮遠征每演一場都像是經歷了一次人生的洗禮,每到激動處都熱淚盈眶。他的夫人梁丹妮也在劇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京味兒十足的居委會主任春秀嬸。這對於生長在廣州,對北京胡同、俚語一無所知的梁丹妮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且他們夫妻二人的人物身份從生活中的夫妻變成了舞台上的鄰居,如何調試角色定位則成為二人共同的挑戰。
據導演任鳴介紹,“此次復排將會有比較大的調整。比如開場,會改得更有氣勢,全局節奏也會更加緊湊,幾個高潮部分會渲染得更為充分。”
《全家福》刪改和整合後將再次登台
話劇《全家福》的主創人員對該劇進行了最後修改。導演任鳴說:“我們爭取把該劇作為保留劇目,在每一輪演出前都進行修改或微調。”該劇將於24日在首都劇場進行第二輪演出。
劇本的修改集中在序幕和第一幕。演出第一輪結束後,不少觀眾反映,劇中故事時間跨度大,整部戲演下來近三個小時,讓人看得有些疲憊。於是,劇組主創人員對第一幕進行了刪改和整合,使結構更加緊湊。
《全家福》首演反映出北京居民風貌
清磚灰瓦的四方小院,極具時代特徵的歌曲,生動豐富的人物形象……一部反映北京居民風貌的話劇《全家福》5日晚在北京人藝首都劇場首演。
全劇總長2小時40分鐘,內容卻貫穿了新中國風風雨雨50載。作為北京人藝2005年迎新春大戲,《全家福》以不為人們熟悉的古建行業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北京四合院中古建家族近半個世紀的生活狀態和滄桑變化。
平民化的小四合院,古建隊長王滿堂和他的兩位妻子、三個子女,以及鄰居泰然豁達的國民黨軍醫周大夫,熱心助人的治保主任春秀嬸等等,演繹了一出跨越新中國成立初期、“大躍進”、“文革”、改革開放、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悲歡離合,以風趣幽默的京味語言表現了時代變遷中北京百姓的平凡故事。
這部話劇改編自作家葉廣芩的小說《全家福》,曾經執導話劇《金魚池》 、《吉慶有餘》的王志安擔任本劇導演,北京人藝國家一級演員馮遠征,以其純熟的演技演繹了主人公王滿堂從中年到老年的傳奇經歷,贏得了當晚觀眾熱烈的掌聲和一致好評。